诺和盈
搜索文档
诺和诺德(NVO.US)“轻盈小屋”亮相第八届进博会,携手生态伙伴官宣多项合作
智通财经· 2025-11-09 19:40
公司战略与市场承诺 - 公司作为八年“全勤生”参与进博会,展示深耕中国市场的坚定承诺 [1] - 通过“轻盈小屋”沉浸式体验空间,推动公众对肥胖症从被动认知向主动管理转变 [2] - 成立中国开放创新中心,联动天津生产基地、北京研发中心、上海商业运营“三引擎”,带动全产业链协同创新 [5] 产品管线与创新进展 - 司美格鲁肽分子从首届进博会文献展出发展为3款产品引入中国市场 [3] - 诺和盈(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中国说明书纳入心血管获益结果,真实世界调研显示受访者“食物噪音”减少达46% [3] - 诺和盈在美国获批用于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成为首个也是唯一获批该适应症的GLP-1药物 [3] - 诺和泰(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在中国获批新增慢性肾脏病适应症,成为兼具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肾病三大适应症的药物 [3] - 全球首个口服肽类GLP-1RA诺和忻(司美格鲁肽片)于2024年中国获批,2025年1月全面上市 [4] - 本届进博会共展出13款创新药、3款注射装置及2项临床研究结果文献 [4] 合作与生态构建 - 与上海临床创新转化研究院签署战略协议,在临床创新成果转化、疾病临床队列建设、真实世界研究三大领域深度合作 [5] - 2023年组建的“健康生态联盟”扩容升级,与京东健康、阿里健康、腾讯健康等平台深化合作,共建数字化慢病管理生态链 [6] - 支持《零售药店肥胖症健康管理规范》落地,携手零售药店伙伴共建“肥胖症零售药店轻盈小屋”,打通管理“最后一公里” [6] 数字化与患者服务 - 依托数字化患者服务平台“诺和关怀”,展现数字化工具在肥胖症长期管理中的作用 [2] - “诺和关怀”平台发布鸿蒙APP与减重专属版,进一步拓展服务边界 [6]
八位全勤生,八年进博会:跨国药械企业经历的巨变
第一财经· 2025-11-07 21:05
文章核心观点 - 政策和人工智能是影响跨国企业在华业务的两大关键因素,中国市场的监管改革、市场准入便利化及本土创新生态的完善,正推动跨国企业从单纯的产品引进转向深度本土化投资与研发合作 [1][14][16] - 中国新药审评审批速度显著提升,实现“当年获批、当年上市、当年纳入医保”,跨国企业通过进博会平台加速创新产品落地,并与中国供应链、研发体系深度融合 [3][7][9] - 跨国企业积极应对集采等政策带来的市场格局变化,通过加码本土制造、拓展创新管线、拥抱AI技术,在激烈竞争中挖掘中国老龄化、慢性病管理等长期需求机遇 [14][15][17] 新药审批与上市加速 - 赛诺菲创新药物可倍力从递交申请到获批仅用时6个月,受益于罕见病治疗药物优先审评政策 [3] - 罗氏制药称“当年获批、当年上市、当年纳入医保”已成为现实,其乳腺癌治疗药物赫赛汀、帕捷特等改变中国患者治疗格局 [3] - 诺和诺德明星产品诺和盈在去年进博会首展后一周内上市,从展台快速走向临床应用 [3] 进博会推动产品创新与首发 - 罗氏制药在进博会展示40多款已上市和未来管线产品 [3] - 飞利浦展出近50款创新解决方案,包括十大“中国首发首展”新品 [5] - 西门子医疗展示近40款先进设备,涉及脑机接口手术支持及重症诊疗 [5] - GE医疗展出近40款创新产品,18款首发新品中9款为全球首秀,60%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 [5] - 拜耳在800平方米展台带来26款亮点展品,包括5个全球首展、8个中国首展 [8] 本土化生产与供应链深化 - 赛诺菲投资10亿欧元启动北京胰岛素原料药项目,提升端到端本地生产能力 [7] - 罗氏制药投资20.4亿元在上海新建生物制药生产基地,加强供应链本地化 [7] - GE医疗天津磁共振基地启动五年5亿元投入计划,打造磁共振东半球总部,承担全球超半数磁共振研发任务 [9] - 西门子医疗深圳基地累计交付一万台医疗设备,65%销往全球,总投资超10亿元的新研发制造基地预计2027年投产 [9] - 飞利浦在中国设立五大研发中心与五大生产基地,95%产品实现本土研发制造,苏州影像基地实现高端磁共振100%国产化并出口全球 [10] 政策环境与产业生态优化 - 中国出台税收优惠、市场准入便利化等措施鼓励外资进入医疗器械行业 [9] - 2024年10月国家药监局启动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允许跨国企业将部分生产环节落地中国 [8] - 拜耳·亦庄开放创新中心于11月运营,健康消费品中国创新合作中心在上海揭幕,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8]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生态合作 - 飞利浦报告显示中国84%医疗专业人士认为AI能在早期干预中发挥关键作用,44%患者更积极接受AI医疗应用 [16] - 西门子医疗与张江集团联合打造上海创新中心,加速医工转化和科研临床合作 [17] - 飞利浦将AI置于企业战略核心,称中国正成为全球AI创新高地和医疗AI接受度最高市场之一 [16][17] 市场竞争格局与本土创新崛起 - 集采政策使跨国药企原研药高利润时代结束,但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每年一调为创新药带来市场机遇 [14] - 中国本土制药企业如信达生物、先声药业快速发展,为供应链企业带来大量订单 [14] - 强生将超声刀等产品从进口转为国产,通过本土化生产和与中国企业合作研发适应中国患者需求的产品 [15]
(第八届进博会)进博会年年出新 全球创新成果加速惠及患者
中国新闻网· 2025-11-06 22:07
进博会作为创新产品上市加速器 - 进博会平台推动跨国企业全球创新产品加速变为商品,满足民众个性化需求 [1] - 诺和诺德旗下用于长期体重管理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诺和盈自去年进博会首展后,一周内便在国内上市,从展台走向临床应用 [1] - 阿斯利康借助进博会加速罕见病药品从“展品”到“药品”再到“可及”的历程,其在中国已上市的三款创新罕见病药物均为“进博宝宝” [3] 诺和诺德产品进展与战略 - 诺和诺德在第八届进博会打造“轻盈小屋”科学减重体验空间,首次将“认知提升、科学治疗、长期管理”全周期场景引入展台 [1] - 公司获批更新诺和盈说明书,纳入心血管获益结果 [1] - 公司战略目标是建立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组合,显著改善患者整体代谢健康、心血管健康和身体功能,而不仅仅是减轻体重 [1] 赛诺菲糖尿病领域创新与布局 - 赛诺菲旗下全球首个且唯一延缓1型糖尿病进展的创新药特瑞可(替利珠单抗注射液)实现“三年三级跳”,于今年9月正式获批在华上市,适用于8岁(含)以上儿童和成人1型糖尿病2期患者 [2] - 该药物推动1型糖尿病治疗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干预”的突破 [2] - 全球范围内,特瑞可正在积极拓展针对3期1型糖尿病人群及八岁以下儿童的适应症 [2] 中国糖尿病研究生态构建 - 本届进博会上,中国首个针对1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的疾病进展风险评估研究(DPS研究)正式启动,这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2] - 该研究是全球首个完全聚焦中国患者亲属的特色研究,预计覆盖全国51个中心,5500位1型糖尿病患者的1级亲属 [2] - 多方将构建“中国1型糖尿病诊疗生态圈”,开启安徽省1型糖尿病家庭队列与高危筛查体系建设等项目 [2] 阿斯利康罕见病药物可及性 - 阿斯利康在中国已上市的三款创新罕见病药物舒立瑞、科赛优、伟立瑞均为“进博宝宝” [3] - 舒立瑞的多个适应症已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科赛优获批用于治疗儿童I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并被纳入医保目录 [3] - 去年参展的伟立瑞完成中国首展后,今年已在华获批上市并携双适应症亮相本届进博会 [3] 爱尔康中国市场战略与产品创新 - 跨国企业爱尔康视中国为全球增长最快、最具战略意义的市场之一,过去三十年参与了中国眼健康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进程 [4] - 公司三款新品登陆“进博新品汇”:Clareon PanOptix Pro焕全C+Pro系列三焦点及三焦点散光人工晶体、Clareon® AutonoMe全新气动式预装产品和Hydrus海卓思青光眼引流器 [3] - 随着银发经济兴起,中国公众眼健康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从“看得见”转向“看得清、看得舒适” [3] 爱尔康本土化合作与发展 - 爱尔康中国与中山大学眼科中心等多家机构签署协议,加速创新产品与技术面向市场 [4] - 公司宣布待监管批准,将在中国开始Wavelight®准分子激光手术设备的本地化生产 [4] - 公司未来将持续投入,依托进博会等平台实现创新成果加速引进及本土化发展,并以本土临床需求反哺全球创新体系 [4]
直通进博会 | 携手本土伙伴加码中国体重管理市场——专访进博会“全勤生”诺和诺德全球高级副总裁周霞萍
新华财经· 2025-11-06 18:52
公司本土化战略与投资 - 中国市场是公司全球第二大单体市场,公司自1994年进入中国,已完成研发-生产-商业运营的全产业链本土化框架搭建 [2] - 自2003年至今,公司及关联企业在华累计投资超过190亿元人民币,着力打造合作生态系统 [2] - 公司在中国形成“三引擎”全产业链布局:天津生产基地为生产引擎、北京研发中心为研发引擎、上海公司为商业运营和创新引擎 [3] 研发创新与产品引进 - 公司已将22款创新药和11款创新注射装置引入中国,覆盖糖尿病、肥胖症等多个严重慢病领域 [4] - 通过“中国同创”项目推动中国加入全球同步临床研究,计划2025年后实现90%以上的全球创新药在中国同步提交新药上市申请 [4] - 公司核心创新成果司美格鲁肽已在华落地三款核心产品,形成覆盖降糖与减重的完整治疗矩阵 [6] 肥胖症防控市场机遇 - 中国成年人中肥胖群体达1.82亿人、占比16.4%,成年居民超重和肥胖率已超50% [6] - 2024年国家卫健委启动“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到2026年实现肥胖率年均增幅下降10%的核心目标 [5] - 政策的发布表明中国对肥胖危害的认知升级,为创新治疗方案的落地提供了支持 [6] 市场竞争优势 - 公司在肥胖症领域拥有25年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的研发管线,具备先发优势与长期布局 [7] - 公司积极与腾讯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健康、阿里健康等线上平台合作,打造一站式体重管理知识与服务专区 [7] - 司美格鲁肽作为GLP-1RA类药物获《科学》杂志2023年“年度突破之首”、《时代》2023年度最佳发明榜单等全球认可 [7] 进博会平台价值 - 进博会是创新药品落地的加速器,过去7年里公司已有10款全球创新药在进博会完成中国首展首秀 [8] - 本届进博会公司宣布5项重要合作,进一步扩大改变慢病的朋友圈 [10] - 公司利用进博会平台推动公众健康认知提升,今年在展台搭建了聚焦肥胖症健康管理的沉浸式体验空间“轻盈小屋” [9][10]
10家知名企业大规模裁员,涉及零售、科技行业
财富FORTUNE· 2025-11-01 21:10
当前就业市场整体状况 - 就业市场正经历艰难时期,企业陷入不招人也不开除人的停滞状态,导致招聘受限或暂停,同时大规模裁员事件累积[2] - 联邦工作岗位被削减数千个,加之政府停摆进入第四周,许多工作人员拿不到工资,增加了整个就业市场工作者的不确定性[3] - 9月份私营部门意外减少3.2万个工作岗位[4] 企业裁员具体案例与原因 - 亚马逊将裁减约1.4万个企业职位,接近员工总数的4%,公司在加大人工智能投入的同时削减其他领域成本[5] - 联合包裹服务公司自年初以来已裁减约3.4万个工作岗位,高于早前预测的2万人,并关闭93处建筑的日常运营[6] - 塔吉特将削减约1800个企业职位,约占其全球企业员工总数的8%,旨在精简过多的层级和重叠工作以加速决策[7] - 雀巢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减1.6万个工作岗位,作为重振财务业绩的成本削减计划一部分,以应对大宗商品成本上涨和关税压力[8] - 汉莎航空集团到2030年将裁减4000个工作岗位,原因包括人工智能应用、数字化及旗下航空公司工作整合[9] - 诺和诺德宣布裁员9000人,约占员工总数的11%,公司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致力于销售更多肥胖症和糖尿病药物[10] - 康菲石油计划裁减20%至25%的员工,约2600至3250人受影响,大部分裁员预计在2025年底前完成[11] - 英特尔通过裁员和自然减员,预计核心员工数从去年底的9.95万降至7.5万,公司此前曾宣布裁员15%[12][13] - 微软在5月裁减约6000名员工后,又表示将削减9000个职位,波及Xbox视频游戏业务等部门,正值公司对人工智能领域投入巨资[14][15] - 宝洁宣布在未来两年内裁减至多7000个工作岗位,占全球员工总数的6%,同时因关税压力提高约四分之一产品的价格[16] 企业战略转变与成本压力 - 一些公司将裁员归咎于运营成本上升,包括新关税政策以及消费者支出的转变,其他公司则提到更广泛的企业重组[2] - 存在从雇佣员工向基础设施投资进行权衡取舍的现象,人工智能对资金的渴求可能导致岗位流失,而非直接取代工作岗位[2] - 许多高管将裁员描述为削减管理层级努力的一部分,或引证为组织变革[15]
打司美格鲁肽的中年男人
投资界· 2025-10-19 15:44
司美格鲁肽市场概况 - 司美格鲁肽是一种GLP-1受体激动剂 注射后能长时间保持饱腹感 减少进食 实现快速减重[7] - 诺和诺德公司研发的司美格鲁肽在2021年于国内获批为2型糖尿病药物 2mg剂量官方定价1120元 2022年进入医保后降至478.8元 2024年医保续约后进一步降价至421.34元[24] - 2024年6月 诺和诺德推出针对超重和肥胖患者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诺和盈" 电商平台售价约700元/支2mg剂量 购买界限放宽[24] - 2025年1月 诺和诺德宣布全球首个口服司美格鲁肽片"诺和忻"在中国全面上市 无需注射即可达到相同效果[24] - 据医药自媒体统计 仅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就有20余家企业布局 包括九源基因、齐鲁制药、正大天晴、华润双鹤等[26] 男性用户群体特征 - 男性超重或肥胖发病率高于女性 但主动就医治疗者仅占约1/4 5年前比例更低至1/10[8] - 使用司美格鲁肽的男性多为中年中产阶层 可负担每月数百至上千元费用 多为公司中高层 需得体外表参与社交活动[13] - 男性减肥驱动力主要来自肥胖并发症(如高血脂、高血糖)而非外形改善 且更依赖熟人介绍或信任关系背书[13][14] - 男性用户对药物存在羞耻感 常以"健身"或"体重管理"替代"减肥"表述 且较少公开分享经历[7][8] 药物使用效果与挑战 - 案例显示 男性用户注射0.4mg-1mg剂量后可出现严重腹泻、消化不良等反应 但15天内体重可从208斤降至182斤[9][10] - 停药后易反弹 有用户停药后体重回升10斤 且需持续增加剂量(从0.25mg增至2mg)以维持效果 月花费达3000元[25] - 饮酒会显著影响药效 应酬后饥饿感增强 而中年男性因工作应酬频繁 难以避免饮酒[20][25] - 专业医生指出 司美格鲁肽等新药缺乏10-20年长期安全性数据 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定期检查[27] 行业竞争与产品迭代 - 除司美格鲁肽外 替尔泊肽、贝那鲁肽、利拉鲁肽等新一代减肥药陆续研发 宣称效果更优、副作用更小[25] - 替尔泊肽使用门槛更低 定位为"对司美格鲁肽效果不满意者"的替代选择 价格较司美格鲁肽更高[25] - 行业观点认为 若减肥药能解决实效与副作用问题 未来体重管理可能与财富阶层更直接关联[26]
打司美格鲁肽的中年男人,困在「减肥羞耻」里
36氪· 2025-10-12 10:08
司美格鲁肽药物市场与产品动态 - 诺和诺德研发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商品名:诺和盈)在中国上市,针对超重和肥胖症患者,通过电商平台购买价格约为700元/支(2mg剂量)[36] - 司美格鲁肽口服片剂(商品名:诺和忻)于2025年1月由诺和诺德宣布在中国全面上市,无需注射即可获得相同效果[37] - 除司美格鲁肽外,更多“减肥神药”被研发出来,包括替尔泊肽、贝那鲁肽、利拉鲁肽注射液等,其中替尔泊肽宣称对司美格鲁肽效果不满意的患者更有效,但价格更为昂贵[38] - 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20家企业布局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包括九源基因、齐鲁制药、正大天晴、华润双鹤等中国药企加入竞争[38] 药物价格与市场准入变化 - 司美格鲁肽(诺和泰)2mg剂量官方定价从2021年的1120元,经2022年初进入医保后降至478.8元,2024年医保续约后进一步降至421.34元[36] - 与需要处方的诺和泰不同,针对肥胖的诺和盈在电商平台购买界限放宽,约700元即可购买[36] - 药物价格在3年内持续下降,同时购买便利性提升[36] 目标用户画像与需求驱动 - 使用该药物的男性用户画像多为中年、中产阶层,可负担每月几百至上千元的费用,多为公司中高层,需要得体外表参与社交活动[17] - 男性用户减肥的主要驱动力是肥胖引发的并发症,如高血脂、高血糖等健康问题,而非单纯的外形改善[18][19] - 职场形象是另一大驱动力,创业或身处特定行业(如金融)的男性认为身材管理能力与职业成功形象挂钩[19][33] - 中年男性肥胖发病率在40岁前达到高峰,而女性则随年龄增长逐步发胖,使得该年龄段男性有潜在治疗需求[17] 药物使用效果与用户行为 - 使用者报告了显著的减重效果,例如案例中用户在15天内体重从208斤降至182斤,减重20斤[5][13] - 药物通过产生持续饱腹感抑制食欲实现减重,但可能伴随腹泻、消化不良等副作用[11] - 长期使用可能出现药效减弱,需不断增加剂量,案例显示剂量从0.25mg逐渐增至2mg才能抑制食欲,月消费可达3000元[37] - 停药后存在体重反弹现象,有案例在停药后反弹10斤[38] 行业趋势与社会观念 - 社会审美观念转变,以“瘦”、“匀称”为美,身材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推动减肥需求[21] - 男性开始出现容貌焦虑,受到一定程度的社会“凝视”,并因伴侣评价(如“中年油腻男”)而激发减肥动机[21][22] - 未来若“减肥神药”攻克实效与副作用问题,人的胖瘦可能与阶层和财富更直接地挂钩[38]
诺和诺德称司美格鲁肽能缓解“食物噪音” 近半数患者摆脱饮食执念
第一财经· 2025-09-20 12:52
司美格鲁肽临床效果 - 在美国真实世界调研中 接受诺和盈治疗后46%患者摆脱饮食执念 食物噪音明显减少[2] - 84.5%减重来自体脂 肌肉功能未丧失 有助于改善身体成分并维持身体功能[3] - GLP-1药物通过抑制食欲中枢和减缓胃排空产生饱腹感 减少进食量达到减重作用[2] 公司战略与研发进展 - 诺和诺德正开发针对200多种肥胖并发症的疗法 包括关节炎到睡眠呼吸暂停系列[3] - 开展全球首个GLP-1类药物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规模临床研究 预计2025年底获得数据[3] - 公司通过裁员提升决策效率 股价较8月初低点回升超三分之一 单周上涨11%[3] 市场前景与竞争态势 - 瑞银分析认为阿尔茨海默病阳性临床结果可能带来年150亿美元新增收入[3] - 诺和诺德正积极应对来自礼来的市场竞争挑战[3] - 食物噪音缓解对超重肥胖患者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积极影响[2]
诺和诺德称司美格鲁肽能缓解“食物噪音”,近半数患者摆脱饮食执念
第一财经· 2025-09-20 12:37
司美格鲁肽临床效果 - 接受诺和盈治疗后46%患者摆脱饮食执念且食物噪音明显减少 [1] - 84.5%减重来自体脂且肌肉功能未丧失 [3] - 食物噪音指难以自控的持续食物想法 影响超重者心理健康与减重进程 [1] 药物作用机制与研究进展 - 司美格鲁肽通过抑制食欲中枢与减缓胃排空产生饱腹感达成减重 [3] - 全球首个GLP-1类药物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规模临床研究预计2025年底获数据 [4] - 肥胖与200多种并发症相关 公司计划开发从关节炎到睡眠呼吸暂停的系列疗法 [4] 公司战略与市场表现 - 诺和诺德宣布全球大规模裁员后股价一周内上涨超过11% [3] - 公司决策效率提升且临床管线进展加速 [3] - 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试验若成功可能带来年150亿美元新增收入 [4] 医学研究关联性 - 食物噪音相关精神疾病被定义为进食障碍 含厌食/贪食/暴饮暴食 [3] - 进食障碍患者后期常出现严重抑郁症状 [3] - GLP-1类药物对大脑影响尚未有深入研究 [1][3]
抗失眠药物可及性提升,美团首发创新药莱博雷生
广州日报· 2025-08-06 13:22
美团医药健康业务动态 - 美团医药健康旗下快递电商业务上线抗失眠创新药莱博雷生(达卫可®),为首款获批的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由卫材药业原研,适用于成人失眠治疗且未被列为精神药品管制 [1] - 莱博雷生解决了传统抗失眠药(多为二类精神药品)的管制限制问题,上市后未发现成瘾性,提升了治疗可及性 [1] - 公司承诺订单支付后48小时内发货,逾期将补偿消费者,优化购药体验 [1] 中国失眠市场概况 - 《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达48.5%,对应超5亿人口存在睡眠问题 [1] - 莱博雷生为失眠患者提供了非管制类新治疗选择,填补市场空白 [1] 美团医药电商平台战略 - 公司去年至今已首发上线7款创新药,覆盖GLP-1、近视、痛风、失眠等领域,包括兴齐硫酸阿托品滴眼液、诺和盈等产品 [2] - 通过持续引入新药增强创新药可及性,巩固医药电商平台领先地位 [2] 专家观点 - 南方医科大学张斌教授强调失眠患者需重视早发现、早治疗,认可莱博雷生作为新治疗选择的价值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