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寿险

搜索文档
每3份港险就有1份卖内地客,港险是馅饼还是陷阱?
首席商业评论· 2025-10-03 12:57
图源:AI 市场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2024年,香港保险市场新单保费达到2198亿港元,较2023年同期大幅增长22%。其中,内地客贡献了628亿港元,占比接近三成。这意 味着,去年香港每售出三份新保单,就有一份来自内地客户。 然而,在市场火热的背后,质疑声也从未停歇。前不久,郎咸平教授"香港保险就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骗局"的发言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广泛讨论。 这不禁让人思考三个核心问题: 香港保险为何持续走热?它到底是不是骗局?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它又是否值得购买? 内地人为什么排队买香港保险? 这几年,内地的很多朋友普遍遭遇资产荒,陈女士就是典型代表——银行、保险都在降息,房产租售比越来越低,存钱成了难题。 她的困惑代表了不少人的心声:准备子女教育金,担心收益率跑不赢通胀;规划养老储备,买理财产品怕踩雷,投资股市又担心亏损;看到海外资产表现亮眼, 想参与却对不熟悉的市场心存顾虑。在这种背景下,香港保险以其相对稳健的特性、较高的增值收益,以及地理邻近的便利性,成为不少人的配置选择。 就连95后年轻人也开始关注这一渠道。在医药公司工作的小玉表示:"内地利率持续走低,我们这代人不愿盲目买房,在市区用车需求也不高。 ...
郎咸平“炮轰”香港保险:针对大陆的精心“骗局”
搜狐财经· 2025-07-22 00:55
香港保险行业争议事件 - 香港中文大学前讲座教授郎咸平在社交媒体炮轰香港保险存在"七大坑",包括7%稳定回报难实现、提前领取有惩罚、不同产品收益相差上百万、疾病保险易被拒赔、打官司律师费高昂、外汇管制、内地签署保单无效等问题[1] - 该言论引发激烈争论的同时,内地客户在2025年6月底蜂拥香港抢购预期收益7%的港险产品,因香港保监局从7月1日起将分红险演示利率上限从7%下调至6.5%[1] 香港保险行业概况 - 香港保险业已有180余年历史,2024年上半年毛保费总额达3109亿港元,同比增长5.1%,其中内地客户投保297亿港元,占个人业务新造保单保费的25.7%[4] - 行业管理资产规模超4.5万亿美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拥有157家保险公司和1649家保险代理机构[4][7] - 产品涵盖终身寿险、储蓄寿险、医疗、危疾、年金等类型,支持9种货币转换,储蓄分红险长期预期收益率可达6%-7%[6][7] 监管体系与市场特点 - 香港保险业构建了由《保险业条例》及19个附属法例组成的严密法律网络,实施穿透式监管,要求险企详细报备每项投资[5] - 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在2022-2023年评估中对香港保监局的企业风险管理及集团监管工作给予高度认可[6] - 市场奉行"严进宽出"政策,健康告知和核保严格,遵循无限告知原则,理赔争议适用香港法律且诉讼成本高[7] 友邦保险事件 - 友邦保险作为香港市场标杆企业,2023年总保费871亿港元位居第一,但较2022年888亿港元有所下滑[17] - 在分红险演示利率下调至6.5%后,友邦推出"环宇盈活"储蓄计划,通过优化现金分红提取规则将回本周期压缩至10年以内,上线首周创超50亿港元新单保费纪录[18] - 该产品策略被质疑可能增加高风险资产配置以兑现收益承诺,与监管防范风险的初衷相悖,引发行业争议[18][19] 行业专家背景 - 郎咸平拥有沃顿商学院金融学硕士与博士学位,曾任香港中文大学金融学系讲座教授20余年,深度融入香港金融生态[8][11][12] - 作为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公司治理顾问,其分析被认为具有扎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