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光学检测系统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中车、中航工业等供应商,AI智能打磨机器人公司获数千万元A轮融资|早起看早期
36氪· 2025-07-11 23:25
公司融资与背景 - 公司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 投资方为云时资本 远山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资金将用于研发投入 团队建设和运营补充 [4] - 公司此前已完成商汤科技投资的天使轮融资 [4] - 公司成立于2016年 是解决工业生产中打磨自动化难题的高新技术企业 [4] - 公司前身是原德国费斯托工具集团的顶尖成建制团队 长期聚焦打磨工具领域 [10] - 现有团队30余人 研发团队占比70%以上 核心技术团队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 [10] 产品与技术 - 核心产品为AI智能打磨机器人 包含TS柔性恒力打磨装置 TS多单元自适应打磨工具 TS耗材自动更换模块等 [4] - 产品组合可应用于轨道交通 航空航天 风电 汽车等领域 [4] - 拥有全栈自研AI缺陷识别检测 在线路径规划 实时智能柔性力控等软硬件技术 [8] - AI缺陷识别检测技术在高反光场景下检出率≥98% 误检率≤2% 缺陷检出精度0.15mm [9] - 产品有两种形态:复合打磨机器人(带AMR移动底座)和固定式打磨工作站 [7] 市场与行业 - 打磨工艺自动化率不足10% 主要依赖人工操作 [7] - 轨道交通 乘用车 民航客机 风电等领域的潜在需求空间超350亿元 [7] - 已与中国中车 中国航发 中航工业 中国航天 中国中材等行业头部企业建立合作 [10] - 今年计划实现亿元级订单目标 [10] - 行业痛点包括人工打磨效率低 质量不稳定 招人难 成本高 危害健康等 [7] 应用案例与效率 - 一架小飞机脱漆作业 传统需14人打磨两天 使用公司产品仅需4台机器两天完成 [10] - 产品可实现异型及曲面自适应0~3° 自主生成最优打磨路径 [9][10] - 已形成金属表面 复合材料 油漆涂料等多行业自动化打磨解决方案 [8]
中国中车、中航工业等供应商,AI智能打磨机器人「图速科技」获数千万元A轮融资 | 36氪首发
36氪· 2025-06-17 09:37
融资情况 - 公司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 投资方为云时资本 远山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1] - 资金将主要用于研发投入、团队建设以及运营补充 [1] - 此前已完成商汤科技投资的天使轮融资 [1] 公司概况 - 成立于2016年 专注于AI智能打磨机器人及自动化打磨解决方案 [1] - 核心自研产品模块包括TS柔性恒力打磨装置、多单元自适应打磨工具、耗材自动更换模块、AI专用打磨工艺模块及光学检测系统 [1] - 产品应用于轨道交通、航空航天、风电、汽车等领域 [1] - 团队30余人 研发人员占比超70% 核心成员来自德国费斯托工具集团及国内外顶尖高校 [8] 行业需求与痛点 - 工业打磨自动化率不足10% 主要依赖人工操作 [3] - 人工打磨存在效率低、质量不稳定、招工难、成本高及健康危害等问题 [3] - 传统打磨机器人因编程复杂、缺乏精准力控等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 [3] - 轨道交通、汽车、风电等领域潜在市场规模超350亿元且持续增长 [3] 技术优势 - 全栈自研AI缺陷识别技术 检出率≥98% 误检率≤2% 精度达0.15mm [7] - TS柔性恒力打磨装置可实现智能力控打磨 多单元工具支持0~5°曲面自适应 [4] - 光学检测与路径规划技术实现异型曲面0~3°自适应 [7] - 复合打磨机器人带AMR移动底座 固定式工作站适用于独立工件 [3] 商业化进展 - 合作客户包括中国中车、中国航发、中航工业等头部企业 [7] - 在汽车、船舶、金属加工领域与多家知名厂商合作 [7] - 2024年目标实现亿元级订单 [7] - 案例显示AI机器人效率提升显著 4台机器可替代14名工人两天工作量 [7] 投资方观点 - 云时资本认为公司解决方案在精细化打磨领域具有稀缺性 已进入商业化爆发阶段 [9] - 标杆客户订单验证产品力 跨行业拓展支撑中长期发展 [9]
电子束检测,至关重要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10 10:53
如果您希望可以时常见面,欢迎标星收藏哦~ 来源:本文来自 semiengineering ,谢谢。 吞吐量仍然是一个问题,解决方案需要多种技术的结合。 事实证明,电子束检测对于发现 5 纳米以下尺寸的关键缺陷至关重要。现在的挑战是如何加快这 一流程,使其在经济上符合晶圆厂的接受度。 电子束检测因灵敏度和吞吐量之间的权衡而臭名昭著,这使得在这些先进节点上利用电子束进行 全面缺陷覆盖尤为困难。例如,对于英特尔的18A逻辑节点(约1.8纳米级)和三星数百层的3D NAND存储器,缺陷检测已达到极限。 传统检测方法在 5 纳米以下开始遭遇根本性的物理限制。光学检测系统历来是缺陷检测的主力, 但由于衍射极限、复杂材料堆叠导致的对比度降低以及日益细微的缺陷特征,在先进节点上表现 不佳。 电子束检测提供纳米级分辨率,能够捕捉光学工具可能遗漏的微小致命缺陷,但这些优势也伴随 着显著的代价。吞吐量是主要瓶颈。用单束电子束扫描整个300毫米晶圆可能需要数小时甚至数 天,远远超出了现代晶圆厂严格的时间预算。 PDF Solutions先进解决方案副总裁 Michael Yu 表示:"如果想在 7nm 或 5nm 等先进节点的生 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