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六面主动控温
icon
搜索文档
“钢铁粮道”贯通南北,科技守护中国饭碗
科技日报· 2025-10-16 16:15
行业物流体系现状与挑战 - 广州每日消耗成品主粮约7500吨,依赖长达3500公里的北粮南运运输线 [2] - 传统物流体系面临多次中转造成的粮食损耗与质变、环节衔接不畅导致的效率低下和拥堵等考验 [2] - 运输成本与季节性集中运输压力持续挑战粮运主动脉 [2] 科技创新与效率提升 - 广州南沙港码头通过全流程自动化控制系统,使卸船作业人员需求大幅减少,港口整体效率提升20% [1] - 单个浅圆仓每小时粮食出仓能力高达2000吨,为国产高效物流设备首次大规模应用 [3] - 卸船码头泊位每小时综合接卸能力达8000吨,相当于每分钟133吨,年中转能力近1600万吨,可满足超大城市一年口粮供应 [3] - 自主研发的国产大运量循环式管链输送机使粮食出仓效率从依赖人工提升至每小时300吨 [4] 多式联运与系统协同 - 构建高效协同的多式联运体系是破题关键,旨在让火车、轮船、汽车等不同运输方式协同运作 [3] - 系统实现了与腹地铁路站场、公路货运信息的实时联动 [1] - 粮食抵达广州后可通过珠江内河码头、散改集转铁路或公路完成终端配送 [2] 仓储与加工技术突破 - 研发的“六面主动控温”和“自主控温式智能立体仓储技术”实现了绿色、精准、智能储粮 [4] - 在加工环节,自主研发的MMV型智能磨粉机突破了自动轧距调节、传感与在线数据监测等国内粮机行业“卡脖子”难题 [4] - 基础设施升级与信息化赋能推动粮食流通从“被动调配”走向“主动配置”和“精细管理” [5]
南北粮运大动脉焕然一新
科技日报· 2025-10-16 07:45
文章核心观点 - 科技创新正驱动传统粮食物流体系升级,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多式联运体系和高效专用设备等应用,显著提升效率并降低损耗,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3][4] 港口运营效率 - 广州港南沙粮食通用码头采用全流程自动化控制系统,使港口整体效率提升20%,并实现与腹地铁路站场、公路货运信息的实时联动 [1] - 码头单个浅圆仓每小时粮食出仓能力高达2000吨,为国产2000吨/小时高效物流设备首次大规模应用 [3] - 卸船码头在7万至10万吨级泊位上的每小时综合接卸能力高达8000吨,年中转能力近1600万吨,可满足一座超大城市一年的口粮供应 [3] 多式联运体系 - 构建高效协同的多式联运体系是破解长达3500公里“北粮南运”难题的关键,旨在优化成本、效率与环保 [2][3] - 粮食流通链条涉及铁路、海运、内河水道及公路配送,多次中转易造成损耗,对传统物流体系构成考验 [2] - 多式联运项目由中粮科工牵头承担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旨在实现不同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 [3] 仓储与输送技术创新 - 针对平房仓、楼房仓等关键节点,自主研发国产大运量循环式管链输送机,出仓效率从依赖人工提升至每小时300吨,实现一键操作 [4] - 在仓储环节,研发“六面主动控温”和“自主控温式智能立体仓储技术”,实现绿色、精准、智能储粮 [4] - 在加工环节,自主研发MMV型智能磨粉机,突破自动轧距调节、传感与在线数据监测等国内行业关键难题 [4] 行业影响与升级 - 科技创新推动粮食流通从“被动调配”转向“主动配置”和“精细管理”,支撑更高水准的粮食保障并提升农业附加值 [4] - 广州每天消耗的成品主粮约7500吨,凸显了庞大且持续增长的粮食物流需求 [2]
中粮集团发展多式联运、智能仓储 让粮食供应链更有韧性更安全
人民日报· 2025-10-16 06:13
中粮集团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 - 公司加快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供应链体系以提升韧性和安全水平 [1] - 华南最大粮食港口码头实现单个浅圆仓每小时出仓能力2000吨和泊位每小时接卸量8000吨 [1] - 港口年中转能力近1600万吨并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使卸船作业效率提高20% [1] - 多式联运体系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 粮库节点技术创新与应用 - 新型楼房仓项目采用新一代管链机技术填补国内大运量循环式管链机技术空白 [2] - 新一代管链机使粮食出仓效率从每小时50吨提升到300吨并实现多场景应用 [2] - 技术突破将传统粮库从静态节点转变为高效精准的流通枢纽 [2] - 粮食出库后可无缝对接下一程运输实现高效清洁连贯的闭环 [2] 产业转型升级与前沿技术布局 - 公司推动仓储环节向绿色精准储粮转型并研发智能立体仓储等技术 [3] - 加工环节突破自动轧距调节和在线数据监测等"卡脖子"难题 [3] - 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健康代糖D—阿洛酮糖已获批上市 [3] - 在合成生物等未来科技领域展开前沿探索为健康产业储备技术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