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仓储物流
搜索文档
“钱等粮、仓等粮”充分激发秋粮购销活力 科技为全链条损耗“做减法”
央视网· 2025-10-16 17:55
央视网消息: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记者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了解到,我国夏粮收购顺利收官,秋粮收购正陆续展开。一起了解一 下。 今年我国夏粮收购已于9月底结束,累计收购小麦1.08亿吨。河南、安徽、河北、江苏、山东等主产区先后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 案,累计收购最低收购价小麦1640万吨,有效发挥了政策托底作用,市场运行保持平稳。 目前,各地秋粮已收获上市,秋粮收购工作正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加大力度落实秋粮收购资金和仓容,做到"钱等粮、仓等 粮",推动农企产销对接,充分激发市场购销活力。 负责人告诉记者,粮食接卸效率大幅提升,节约了船东和货主的时间成本,这吸引了越来越多中外货轮前来靠泊,目前他们的粮食年中转 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而除了运输外,粮食仓储、加工等全链条也在通过科技手段降低粮食损耗。在位于广东东莞的这个产业园里,粮食流转 采用微负压密闭输送,每个粮仓内布设了254个测温点,实时监控粮食的状况。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罗守全称:"我们将加大政策性收储调控力度,坚持分区域分品种施策,及时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启 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指导各级各类储备企业合理把握收储轮换时 ...
中粮集团发展多式联运、智能仓储 让粮食供应链更有韧性更安全
人民日报· 2025-10-16 06:13
中粮集团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 - 公司加快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供应链体系以提升韧性和安全水平 [1] - 华南最大粮食港口码头实现单个浅圆仓每小时出仓能力2000吨和泊位每小时接卸量8000吨 [1] - 港口年中转能力近1600万吨并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使卸船作业效率提高20% [1] - 多式联运体系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 粮库节点技术创新与应用 - 新型楼房仓项目采用新一代管链机技术填补国内大运量循环式管链机技术空白 [2] - 新一代管链机使粮食出仓效率从每小时50吨提升到300吨并实现多场景应用 [2] - 技术突破将传统粮库从静态节点转变为高效精准的流通枢纽 [2] - 粮食出库后可无缝对接下一程运输实现高效清洁连贯的闭环 [2] 产业转型升级与前沿技术布局 - 公司推动仓储环节向绿色精准储粮转型并研发智能立体仓储等技术 [3] - 加工环节突破自动轧距调节和在线数据监测等"卡脖子"难题 [3] - 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健康代糖D—阿洛酮糖已获批上市 [3] - 在合成生物等未来科技领域展开前沿探索为健康产业储备技术 [3]
南农晨读 | 稻香阵阵
南方农村报· 2025-10-15 10:04
国家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 - 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过7.3亿吨,较“十三五”期末增加5800万吨 [6] - 具备低温准低温储藏能力的仓容达到2.2亿吨,较“十三五”期末增加7000万吨 [7] - 粮食物流核心枢纽和关键节点建设步伐加快,粮食流通效率不断提升 [8] 广东省农业品牌与产业发展 - 全省农业企业品牌总价值超过2500亿元 [17] - 农产品“12221”市场营销体系连续多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16] - 清远麻竹笋出口额超亿元,湛江对虾产业形成“买全球虾,虾卖全球”格局 [19][20] 林业经济与经贸合作 - 广东省第三届经济林金秋消费季活动将汇聚全省21个地市的70多家林业龙头企业,展销上百种林产品 [25][26] - 云浮市与RCEP成员国累计签订项目投资意向金额超50亿元 [31] 个体农业经营案例 - 润香纯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约1200亩水稻,亩产达约850斤 [35][36]
郭元强到新洲区调研: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长江日报· 2025-06-23 22:53
粮食物流与冷链产业 - 国家粮食现代物流(武汉)基地聚焦粮食和冷链两大产业板块,配套港口码头和铁路专用线,目标打造中西部粮食物流核心枢纽 [1] - 基地将提供高水平粮食仓储和物流服务,在中部地区粮食流通中发挥重要作用 [1] - 园区计划引进加工和物流企业,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1] 游乐设施与文旅产业 - 广东金马华中区域总部项目定位为大型游乐设施研发、生产与运营服务商,预计下半年正式运营 [2] - 企业将加大研发投入,利用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推动游乐设施产品创新 [2] - 项目旨在赋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助力武汉将文化旅游业培育为支柱产业 [2] 湿地保护与生态开发 - 涨渡湖湿地通过退养还湿、截污清源等措施实现生态修复 [2] - 湿地资源将结合周边文旅和农业资源进行规划,适度布局旅游基础设施 [2] - 目标打造湿地公园并探索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 [2] 防汛与水资源管理 - 举水河新洲段正加强堤防工程建设,强化防汛备汛动态监测和科学调度 [3] - 重点防范旱涝急转和极端高温天气,保障群众用水需求和夏粮丰收 [3]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 新洲区将聚焦商业航天、绿色船舶、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培育新动能 [4] -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设持续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同步发展 [4] - 区域规划结合"十五五"编制,谋划现代化产业体系和乡村振兴重点项目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