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具身智能体
icon
搜索文档
人工智能成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变革的“关键引擎”
新浪财经· 2025-10-22 07:23
产业发展现状与规模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693.7万辆,同比增长40.3%,市场渗透率达44.3% [1] - 具备L2级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市场占比已超过62%,智能化水平持续领跑全球 [1] - 已建成涵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网联云控等在内的完整产业体系 [1] 技术发展趋势 - 基于端到端大模型的自动驾驶技术路线迅速成为行业竞相布局的焦点 [1] - L3及以上的智能驾驶车型逐渐增多,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云端的泛在连接日益紧密 [1] - 未来汽车被重新定义为“超级大脑”和“物理身体”融合的具身智能体 [2] - 车端控制正在从分散走向集中,车端跨域融合控制是智能网联汽车域控发展的必然趋势 [2] 产业生态变革 - 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驱动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与产业生态发生深刻变革 [1] - 跨领域创新主体纷纷入局汽车产业,汽车产业边界进一步扩展 [1] - 智能网联汽车涉及芯片、通信、AI等多个领域,需要众多企业合作共建良性共赢生态 [3] 面临的挑战 - 车联网面临标准与协同难题,“车路云一体化”依赖跨行业协作,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共享存在壁垒 [2] - 存在技术成熟度与成本挑战,需注重算力成本控制和长尾场景覆盖 [2] - 面临政策协同不足、技术“孤岛”、供应链风险等挑战,相关法律法规尚需修订完善 [3] 未来发展建议 - 需加快L3级责任边界的界定,统一车路云一体化标准,完善数据跨境流动、安全保障体系等配套政策 [3] - 建议建立行业级自动驾驶数据池、测试资源平台,开放模拟仿真场景库 [3] - 需深化人工智能与汽车产业融合创新,加强大模型、AI芯片、操作系统等技术攻关 [3]
《人工智能 具身智能体应用框架及接口规范》标准正式立项
贝壳财经· 2025-07-07 22:41
行业标准制定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牵头《人工智能具身智能体应用框架及接口规范》团体标准在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正式立项 [1] - 当前行业面临平台异构、接口割裂、功能模块封闭等问题,导致适配成本高昂、能力复用性差、开发门槛高等三大突出问题 [1] - 标准旨在解决跨模型、跨本体、跨平台接入时的统一性问题,适用于人形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工业协作智能体等具身系统 [2] 标准内容框架 - 标准首次系统性构建了具身智能体的分层应用框架与标准化接口体系 [2] - 创新性定义"基础模型层-基础模块层-开放功能层"的分层模块化框架结构 [3] - 重点规范四大核心接口:控制接口、反馈接口、管理接口和应用开发接口 [3] 技术影响 - 标准将推动AI能力与物理执行的解耦及高效能力复用 [2] - 通过统一接口规范促进不同厂商AI能力、机器人硬件平台及上层应用间的互操作性和能力复用 [3] - 降低机器人本体接入门槛,为上层任务开发与行为编排提供稳定接口 [5] 产业意义 - 标准是具身智能产业协同创新的重要成果 [5] - 将提升系统通用性与扩展性,构建可复用、可组合的开发生态 [5] - 填补关键接口空白,为具身智能系统研发部署提供核心支撑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