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妍

搜索文档
港股公告掘金 | 蜜雪集团拟投资一间现打鲜啤产品公司 把握现打鲜啤行业发展机
智通财经· 2025-10-01 21:18
重大事项 - 金叶国际集团(08549)于9月30日至10月6日招股,计划发售1亿股 [1] - 挚达科技(02650)计划全球发售597.89万股,预计10月10日上市 [1] - 石药集团(01093)的SYH2070注射液(双链小干扰RNA药物)在中国获得临床试验批准 [1] - 蜜雪集团(02097)计划投资一间现打鲜啤产品公司,以把握该行业发展机遇 [1] - 上善黄金(01939)拟以约19.88%的折让价配股,最高净筹资约2.458亿港元 [1] - GC CONSTRUCTION(01489)控股权易主,获约45.91%折让价提出全面收购要约,并于10月2日复牌 [1] - 时富金融服务集团(00510)控股股东拟出售公司若干股权,公司于10月2日复牌 [1] - 华检医疗(01931)就建议在美国双重上市,已保密提交F-1表格登记声明草案 [1] - 鼎石资本(00804)拟收购一家不良资产处置业务公司的全部股权,积极进军该市场 [1] - 创梦天地(01119)拟发行合计2.36亿股 [1] - 找钢集团-W(06676)拟进行股份回购 [1] - 大人国际(01957)近期正探讨收购最多100枚比特币的可能性 [1] - 四环医药(00460)旗下渼颜空间自主研发的含L-肌肽的复合溶液水光针"冻妍"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1] 债券票据 - 五矿资源(01208)拟发行5亿美元于2030年到期的零息可换股债券 [2] 股份回购 - 腾讯控股(00700)于9月30日耗资约5.51亿港元回购83.2万股 [2] - 美的集团(00300)于9月30日斥资1.46亿元人民币回购200.15万股A股 [2] - 安踏体育(02020)于9月30日耗资约9987.49万港元回购107.42万股 [2] - 顺丰控股(06936)于9月30日斥资3778.52万元人民币回购93.76万股A股 [2] - 汇丰控股(00005)于9月29日斥资2207.31万英镑回购211.33万股 [2] 经营业绩 - 比亚迪股份(01211)前9个月新能源汽车销量约326.01万辆,同比增长18.64% [2] - 吉利汽车(00175)9月汽车总销量为27.31万部,同比增长约35% [2] - 长城汽车(02333)9月汽车销量合计约13.36万台,同比增长23.29% [2] - 蔚来-SW(09866)9月交付34,749辆汽车,创下月度新纪录,同比增长64.1% [2] - 理想汽车-W(02015)9月交付新车33,951辆 [2]
四环医药自研复合溶液水光针“冻妍”破局,国产医美再添猛将
格隆汇· 2025-09-30 19:59
产品获批与定位 - 公司首款自主研发的水光针产品“冻妍”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是国内首个含L-肌肽成分并用于改善面部干燥与暗沉的复合溶液水光针[1] - 产品定位为“合规+功效”双达标,通过国家三类医疗器械认证,采用“专业机构+真皮注射”的规范模式[4] - “冻妍”采用复合配方,核心成分包括透明质酸钠、L-肌肽、维生素B2及甘氨酸等关键氨基酸,实现补水、修护、抗衰、提亮的全链路皮肤管理[4][6] 市场空间与增长 - 全球水光针市场规模预计在2025年达18亿美元,2030年突破3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0.8%[4] - 中国水光针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45亿元(出厂口径),占注射类医美市场的25%,至2027年有望增至8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21.5%[4] - 产品上市12个月内预计覆盖超3000家医美机构,有望成为医美板块新增长极[7] 公司医美战略与布局 - 公司已构建以“合规再生材料”(童颜针、少女针)与“肤质管理水光”(冻妍)为双引擎的战略产品矩阵[11] - 旗下渼颜空间拥有30余款获批产品及60余款在研管线,覆盖填充、塑形、支撑、光电设备及皮肤管理等轻医美全品类[11] - 公司肉毒素乐提葆市占率接近20%,双波射频仪Sylfirm X上市8个月销量突破80台[11] 商业化能力 - 公司建立“直营+代理”双轮驱动销售体系,代理商网络覆盖全国37个省级区域,与近230家核心医美连锁集团战略合作,重点覆盖机构约1400家[11] - 整体销售网络延伸至全国超370个城市、逾6800家医美机构,销售团队核心成员多具备跨国医美或药企背景[11] 财务表现与前景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医美分部收入同比大幅增长85%,营收占比提升至51%,已超越传统业务成为核心增长引擎[13] - 公司同期实现扭亏为盈,盈利能力显著改善[13] - 公司III类在研管线储备丰富,5款再生微球产品、8款透明质酸类水光/填充产品已进入注册阶段,未来1–2年将保持良性产品迭代节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