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迈腔镜机器人

搜索文档
国产手术机器人:展开一场县城竞速赛
36氪· 2025-07-24 16:16
行业概览 - 2024年上半年人形机器人赛道融资超100亿资金涌入,而手术机器人赛道融资热度下降,进入商业化落地关键阶段[1] - 国产手术机器人在技术、临床、商业化维度从跟随转向领跑,全球首例跨洲超远程肝癌切除手术由国产设备完成[1] - 手术机器人分为操作型(如达芬奇)和定位型(如骨科机器人),2006年达芬奇进入中国时因技术垄断溢价67%,单台售价超2000万元[2][3] 技术突破与国产替代 - 国产企业打破垄断:威高"妙手S"为首款获批国产腔镜机器人,微创"鸿鹄"为首个兼容全膝/全髋的骨科机器人,康诺思腾腔镜机器人技术达国际水平[4] - 政策支持:"十四五"规划明确攻关智能手术机器人,京沪等地将机器人手术纳入医保,患者自付比例降至30%以下[4] - 获批数量激增:2024年国产手术机器人产品达94款,占总数81.7%,覆盖腔镜、骨科、神外等细分领域[6] 市场格局与价格竞争 - 进口品牌仍主导高端市场:达芬奇2024年新增装机58台,稳居腔镜销量榜首,但国产以价格优势(如精锋MP2000售价1250万)抢占中端市场[6][9] - 国产化率逼近50%:腔镜机器人领域国产厂商打破"设备+耗材锁定"模式,耗材价格低30%-50%[9] - 价格战显现:思哲睿SR1000曾以538万元中标,部分国产设备中标价较达芬奇(2300万)低60%[21] 下沉市场拓展 - 政策推动下沉:"十四五"新增559台腔镜机器人配置证,覆盖县级医院,中西部获倾斜支持[11][12] - 县级医院成增量主力:2025年Q1国产中标量同比增82.9%,县级市场国产份额达80%,微创MT-1000等通过分级定价策略渗透[13] - 基层渗透率提升:预计从2023年6.5%升至2030年25%,但40%县级医院需投入200-500万改造手术室[14][16] 商业化挑战 - 医生培训瓶颈:基层医生年手术量不足50例,培训周期3-6个月,国家级培训中心仅12家[17] - 支付体系滞后:机器人手术患者自费比例超70%,仅5省市纳入医保且报销上限50%[18] - 融资降温:过去一年行业融资不足10笔,投资转向关注现金流与商业化能力[23] 未来趋势 - 两极分化格局:进口品牌主导复杂手术,国产品牌通过性价比覆盖常规术式,2025年采购需求将持续释放[25] - 产品力为核心:三甲医院更关注性能稳定性,价格战非医疗赛道长期竞争策略[24][26]
机器人康复师、导诊员上岗,这家具身智能企业让AI康养提速
南方都市报· 2025-05-16 09:44
公司业务与产品 - 公司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合作打造国内首个"人形+康复"概念应用场景,包括人形机器人引导患者进行手眼协调训练等[1][2] - 公司已推出超过30款智能康复产品,覆盖上肢、下肢、平衡训练等全产品矩阵,服务全球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家医疗机构[1][7] - 公司2017年推出国内首款商业化下肢外骨骼机器人,2023年发布首款全尺寸人形机器人GR-1,2024年发布GR-2人形机器人产品[3] - 公司智能康复港项目配备下肢外骨骼机器人、三维上肢康复机器人等设备,可替代传统需要2-3位治疗师完成的工作[2] 技术研发与战略 - 公司以"立足康养、聚焦交互、服务于人"为下一个十年核心战略,未来围绕导览互动、康养陪伴、效率赋能、科研创新四个维度推进[3][4][5] - 公司在技术方面具备力反馈技术、高性能核心零部件研发能力,算法上构建了类似小脑的运动能力,交互方面积累百万级康复案例数据[9][10] - 公司认为康复领域与人形机器人是一体两面,未来机器人形态将多样化但都需具备交互、感知、决策等共性技术[4][8] 行业应用与前景 - 具身智能在康复场景可提升治疗师效率,从一对一训练转变为一名治疗师管理多个机器人,解决中国治疗师数量缺乏问题[6][7] - 人形机器人在医疗领域应用包括导诊、病房巡逻、搬运等功能,可延伸至社区、养老院和家庭场景[9] - 上海政策支持医疗机器人产业发展,目标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重点发展养老科技和医疗机器人[12] 合作与生态建设 - 公司与同济大学、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签署战略合作,推进具身智能技术在康复医疗领域的创新应用[10] - 公司牵头发起"具身智能康复技术发展倡议",整合全球康复与机器人领域资源加速临床转化[11] - 上海聚集了微创机器人、傲鲨机器人等医疗康养场景厂商,形成产业集群[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