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首页2025河南脑机接口技术创新发展论坛举行
河南日报· 2025-08-25 06:38
现场,翔宇医疗与省人民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举行脑机接口全球新品发布会,13款新品引发关 注,涵盖上下肢康复训练、外骨骼机器人、认知障碍评估等多领域。其中,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脑机交 互思维输入系统等凭技术突破成为焦点。 据介绍,翔宇医疗脑机接口实验室已搭建"采集—算法—控制—场景"生态体系,其自主研发的非侵入式 脑电采集装置等获国家医疗器械认证,计划今年完成20余种相关设备研发。依托省人民医院临床经验与 翔宇医疗研发实力,双方将攻关信号识别精度等问题,加快成果转化。 本报讯(记者 李林 赵阿娜)8月23日至24日,2025河南脑机接口技术创新发展论坛在安阳内黄举行,聚 焦脑机接口技术与康复医疗融合,吸引国内多领域院士专家参与。 此次论坛由省人民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等联合主办,以"传承红旗渠精神,智启康 复新未来"为主题,主要由1场主论坛和5场主题分论坛组成。 开幕式上,由河南翔宇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翔宇医疗")牵头,联合西安交通大学、省人 民医院等12家高校及科研机构、临床单位,共同组建脑机接口康复技术创新联合体。该联合体将打通科 研、临床与产业壁垒,构建"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产 ...
AI赋能让香港养老生活充满“智慧”
新华社· 2025-05-28 19:05
AI赋能智慧养老 - 第16届香港国际医疗及保健展上,76岁香港居民通过脑机AI头环和智能轮椅实现仅用眼球转动、眨眼等轻微动作操控轮椅移动 [1] - 展会汇聚13个国家及地区约300家展商,展示AI康复系统、便携式AI诊断系统等前沿科技成果 [1] - AI技术重新定义"老有所依",包括生成式AI情感陪伴机器人、AI预判褥疮的智能床垫、AI游戏认知障碍评估设备等创新产品 [2] 医疗科技应用案例 - 杭州企业展示基于神经可塑性原理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融合AI算法步态模型,帮助完全失能老人或神经损伤患者恢复步行能力 [2] - 香港科技园展团推出30项智慧医疗方案,包括香港科大毕业生研发的AI应用程序,通过30秒面部扫描检测心率、血氧等15项身体指标 [3] - 香港初创公司开发便携式电阻抗断层成像设备,几分钟内无创生成肝、肺、肾等器官检测报告 [3] 老龄化社会技术需求 - 香港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23.9%,进入"超高龄社会",2043年预计超三分之一人口为长者 [1][4] - VR眼动仪可在5分钟内完成认知障碍评估并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助力早期干预 [3] - 英国企业推出智能护理床,通过微传感器自动调节翻身频率和角度,解决卧床老人护理痛点 [4] 适老化设计理念 - 智能轮椅保留手动推行模式,强调"适老化"核心是尊重长者自主选择权 [5] - 展会显示科技与人文融合趋势,如AI情感机器人模拟家人声音外形提供陪伴 [2][5]
傅利叶CEO顾捷:人形机器人将重构医疗康养服务场景
搜狐财经· 2025-05-17 20:51
公司动态 - 傅利叶在2025年上海科技节展示两款机器人N1和GR-2,吸引全场目光 [1][3] - 傅利叶N1身高1.3米体重38公斤,最高稳定奔跑速度3.5米/秒,完成1000小时户外测试,单次连续运行超72小时 [3] - 傅利叶GR-2身高1.75米体重63公斤,搭载FSA2.0执行器及12自由度灵巧手,已在导览咨询、学术科研、工业制造、医疗康复等领域实验性落地 [3] - 傅利叶N1已全开源供社区开发者应用开发,GR-2负载能力强可搬数公斤物品 [3] - 公司成立至今陆续推出上肢康复机器人、下肢外骨骼机器人,产品进入全球3000余家医疗终端 [3] 产品与技术 - 康复机器人需具备多模态感知能力、运动控制能力和任务规划能力 [4] - 人形机器人在医疗康养领域应用难点在于"大脑"和"小脑"结合度有待提高 [4] - 公司已有30多款康复机器人产品,累计交付上万台,服务覆盖基层社区 [4] - 计划今明两年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康养方面应用,预计2-3年后进入大型康复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5-10年后进入家庭 [4] 商业模式 - 当前人形机器人单台成本较高主要面向机构客户 [4] - 未来通过量产、功能收敛和供应链优化实现降本 [4] - 公司构建"需求方(医院)+研发方(企业)+资本方"的产业生态闭环,与医院、高校、科研机构广泛合作 [5]
机器人康复师、导诊员上岗,这家具身智能企业让AI康养提速
南方都市报· 2025-05-16 09:44
公司业务与产品 - 公司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合作打造国内首个"人形+康复"概念应用场景,包括人形机器人引导患者进行手眼协调训练等[1][2] - 公司已推出超过30款智能康复产品,覆盖上肢、下肢、平衡训练等全产品矩阵,服务全球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家医疗机构[1][7] - 公司2017年推出国内首款商业化下肢外骨骼机器人,2023年发布首款全尺寸人形机器人GR-1,2024年发布GR-2人形机器人产品[3] - 公司智能康复港项目配备下肢外骨骼机器人、三维上肢康复机器人等设备,可替代传统需要2-3位治疗师完成的工作[2] 技术研发与战略 - 公司以"立足康养、聚焦交互、服务于人"为下一个十年核心战略,未来围绕导览互动、康养陪伴、效率赋能、科研创新四个维度推进[3][4][5] - 公司在技术方面具备力反馈技术、高性能核心零部件研发能力,算法上构建了类似小脑的运动能力,交互方面积累百万级康复案例数据[9][10] - 公司认为康复领域与人形机器人是一体两面,未来机器人形态将多样化但都需具备交互、感知、决策等共性技术[4][8] 行业应用与前景 - 具身智能在康复场景可提升治疗师效率,从一对一训练转变为一名治疗师管理多个机器人,解决中国治疗师数量缺乏问题[6][7] - 人形机器人在医疗领域应用包括导诊、病房巡逻、搬运等功能,可延伸至社区、养老院和家庭场景[9] - 上海政策支持医疗机器人产业发展,目标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重点发展养老科技和医疗机器人[12] 合作与生态建设 - 公司与同济大学、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签署战略合作,推进具身智能技术在康复医疗领域的创新应用[10] - 公司牵头发起"具身智能康复技术发展倡议",整合全球康复与机器人领域资源加速临床转化[11] - 上海聚集了微创机器人、傲鲨机器人等医疗康养场景厂商,形成产业集群[11]
傅利叶顾捷:一个医疗级人形机器人产品落地要三到四年
虎嗅APP· 2025-05-11 17:36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成立于2013年,最初聚焦康复机器人研发,推出上肢康复机器人和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成为国内最早将外骨骼机器人商业化应用到医疗康复领域的团队 [3] - 2019年人形机器人项目立项,2022年第一台人形机器人原型机实现行走功能 [3] - 2023年7月推出首款双足人形机器人GR-1,9月发布GR-2,2024年3月推出开源机器人Fourier N1,计划年底推出新款人形机器人 [5] 产品与技术优势 - 康复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技术可借鉴到人形机器人研发,坚持双足形态设计,2023年成为行业首家量产双足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公司 [6] - 力反馈技术和外骨骼核心零部件研发能力突出,集成度高、输出力量大且实时响应性能好 [10] - 构建了类似小脑的运动能力算法,通过强化学习让机器人自适应变化 [10] - 在3000多家医疗机构积累百万级康复案例,拥有丰富的多模态交互模型 [10] 市场定位与战略 - 选择继续扎根医疗康养场景,从严肃医疗延伸到养老和家庭陪伴领域 [6][8] - 医疗级人形机器人产品从原型到获批约需3-4年时间,包括1-2年验证期和1-2年注册证获取期 [9] - 目前主要聚焦B端市场,暂未规划直接面向C端的产品,但会关注C端形态变化 [15] - 业务不按人形/非人形分类,而是基于以人为本的具身智能赛道,根据产品实际价值和效率定义形态 [16] 行业合作与生态 - 采取全栈技术整合策略,与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建生态 [12] - 与商汤等公司在大模型领域合作,利用开源模型进行场景适配 [13] - 选择合作伙伴时重点考虑技术能力和场景理解深度 [13] - 发挥中国制造业优势,推动材料、芯片等产业链协同发展 [13]
傅利叶顾捷:一个医疗级人形机器人产品落地要三到四年
虎嗅· 2025-05-11 13:12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成立于10年前,最初聚焦康复机器人研发,推出上肢康复机器人和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成为国内最早将外骨骼机器人商业化应用于医疗康复领域的团队[1] - 2019年公司启动人形机器人项目,2022年首台人形机器人原型机实现行走功能[1] - 2023年7月推出首款双足人形机器人GR-1,同年9月发布GR-2,2024年3月推出开源机器人Fourier N1,并计划年底推出新款人形机器人[2] 技术优势与积累 - 公司在康复机器人领域积累的核心零部件技术对人形机器人研发具有借鉴意义,并坚持双足形态研发,2023年成为行业首家量产双足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公司[3] - 技术优势包括力反馈技术、高集成度核心零部件、基于AI的运动算法(类似小脑功能)以及多模态交互模型[7] - 公司机器人已进驻3000多家医疗机构,积累百万级康复案例数据,对用户需求有深刻理解[7] 医疗康养场景布局 - 公司选择继续深耕康养场景,认为康复、养老、家庭陪伴场景具有连续性,人形机器人需具备交互性、感知能力和情绪识别能力[4][5] - 人形机器人在医疗场景可承担导诊、查房陪伴、巡逻搬运等功能,并可从医院延伸至社区、养老院和家庭场景[8] - 医疗级人形机器人从原型机到获得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需3-4年时间,包括1-2年产品验证和1-2年注册流程[6] 行业合作与生态构建 - 公司采取全栈技术整合策略,在传感部分与合作伙伴共建标准化部件,在大模型领域与商汤等企业合作,利用开源模型进行场景适配[9] - 公司暂无自建大模型计划,侧重与对场景理解深入的AI公司合作,通过模型蒸馏小型化适配机器人需求[10] - 中国制造业基础为机器人产业链提供支持,需上下游紧密合作推动产业发展[9] 业务战略与形态规划 - 公司业务不按人形/非人形划分,而是基于"以人为本的具身智能"赛道,根据实际价值和效率定义产品形态[12][13] - 当前聚焦B端市场优势,同时关注C端潜力但暂无直接产品计划,未来技术发展可能带来形态变化[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