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工具箱
搜索文档
台风频繁过境,沿海城市如何科学防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6 12:42
台风事件概述 - 2024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于9月24日17时在广东阳江市海陵岛沿海登陆,登陆强度为台风级(13级)[1] - “桦加沙”是今年以来最强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一度高达17级,官方罕见地用“巨灾”形容此次台风[1][2] - 台风登陆前,广东、福建多个沿海城市实施“五停”措施,全省高铁、普速列车停运一天,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航班大面积取消[1] 台风特征与气候变化关联 -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气温和大气温度上升、水汽增加,导致台风强度增强成为大概率事件,极端天气风险随之上升[2] - 即使台风数量无明显变化甚至登陆台风可能减少,但强度增强的趋势明显[2] 防灾应急措施与成效 - 当前针对台风的主要应急措施是监测和预防,包括提高防治能力、强化预警“叫应”、破解“三断”难题以及做好应急保障[6] - 在“桦加沙”登陆前,广东省宣布全面进入临战状态,截至24日18时全省共转移群众超222万人[7] - 以去年应对台风“摩羯”为例,海南、广东、广西多地启动“五停”,海上15万艘渔船回港避风,陆上128万人转移避险[6] - 东莞沙田镇在“桦加沙”来临前累计转移群众3163人,台风过境后1小时即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16] 科技赋能台风预测与防灾 - 人工智能模型和大数据分析在台风预报中扮演核心角色,能显著提升路径和强度预测精度,实现分钟级、百米级超高时空分辨率预报[10] - 上海“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工具箱”发布的“雨师”模型可将强对流预警时效提前15至45分钟,“扶摇”模型可将气象预报频次提升至逐10分钟级更新,预警精细程度深入街镇一级[10] - 广东省应急管理厅整合跨部门监测数据和企业物联感知数据,构建应急场景智能算法,2023年通过实时监测有效应对了30轮强降雨和6次台风[11] - 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有望提升应急演练与决策能力,推动智慧应急系统建设升级[11][15] 韧性城市建设与长期规划 - 我国已有39个城市开展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深圳是试点之一,韧性城市要求能够吸收冲击、适应变化并转型重构以维持关键功能[13] - 韧性城市建设需从顶层设计到工程与社会韧性并重,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深度融入城市系统,实现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预判的范式转变[13] - 广州统一打造全市水务物联网平台,建立统一的排水物联监测体系,规划至2035年构建高质量防洪排涝体系[14] - 深圳从2020年开始推广“智慧水务”,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感知系统连接排水设备与云平台,通过远程监控和水位阈值预警系统提前预知水位[14] - 腾讯云的相关技术可应用到智慧海绵城市管理系统,其打造的数字底座可以连接多部门数据库,通过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将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建成绩效评估数据模型[15] 基层社区防灾与“软实力” - 社区动员能力是城市防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尤其是在技术难以触达的老旧城区,社区网格员和志愿者发挥着关键作用[16] - 深圳罗湖区在应对台风“韦帕”时,以“网格+气象”机制为核心构建防御体系,网格员化身“预警员”、“侦察兵”,实现“零伤亡、少损失”[16]
台风频繁过境,沿海城市如何“科学防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20:26
台风事件概况 - 第18号台风“桦加沙”于9月24日17时在广东阳江市海陵岛沿海登陆,登陆强度为台风级(13级)[1] - 台风“桦加沙”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一度高达17级,被官方称为“巨灾”,并与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对比,后者曾造成近300万人受灾[1] - 广东、福建多个沿海城市实施“五停”措施,全省高铁、普速列车停运一天,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航班大面积取消[1] - 截至24日18时,广东省共转移群众超过222万人[4] 台风特征变化与防御挑战 -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气温上升导致台风强度增强是大概率事件,极端天气风险随之上升[2] - 超强台风的强度可能随时间变化,例如“桦加沙”最强时达17级,临近登陆减弱为16级,但强台风仍可能对简陋房屋、供电设施及农作物造成损失[4] - 真正的防御挑战在于预判台风路径,尤其是在路径多变、强度极强的“风王”面前平衡科学严谨与防御紧迫性[5] 应急管理措施与技术应用 - 应急管理部主要工作包括提高防治能力、强化预警“叫应”、破解“三断”难题以及做好应急保障[3] - 人工智能模型和大数据分析在台风预报中扮演核心角色,能显著提升路径和强度预测精度,实现分钟级、百米级预报[5] - 以上海“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工具箱”为例,其模型可将强对流预警时效提前15至45分钟,预报频次提升至逐10分钟级更新,预警精细程度深入到街镇一级[6] - 广东省应急管理厅整合跨部门监测数据及企业物联感知数据,构建应急场景智能算法,2023年有效应对了30轮强降雨和6次台风[6] 韧性城市建设与长期规划 - 我国从2017年28个城市启动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到2024年深化试点扩大至39个城市,深圳是试点之一[6] - 韧性城市需能够吸收冲击、适应变化并转型重构以维持关键功能,要求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深度融入城市[7] - 广州规划至2035年构建高质量防洪排涝体系,统一制定排水物联接入标准,打造全市水务物联网平台[8] - 深圳从2020年开始推广“智慧水务”,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感知系统连接排水设备与云平台,实现远程监控和水位阈值预警[8] 科技企业与解决方案 - 腾讯云相关技术可应用到智慧海绵城市管理系统[9] - 深圳启用了由腾讯云打造的数字底座,连接气象、水文、规划等部门数据库,通过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将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建成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估数据模型[10] 基层治理与社区韧性 - 深圳罗湖区以“网格+气象”机制为核心,构建“气象数据支撑—网格精准执行—群众全员参与”的防御体系,实现“零伤亡、少损失”[12] - 东莞沙田镇在台风前累计转移群众3163人,并妥善安置,台风过境后一小时已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12]
多国外交官在海派文化发源地感受历史底蕴与文化创新
中国新闻网· 2025-05-12 15:36
"这次又认识了上海这座美丽城市众多瑰宝之一的徐家汇书院。丰富多样的书籍和杂志涵盖了所有的主 题,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乌拉圭驻沪总领事馆总领事马塞罗·马龙(Marcelo Magnou)表示,"这里的建 筑设计、内部布局以及服务真的很吸引人,这是一个社区居民可以相聚并分享现有知识的地方,它反映 了人类智慧的演进以及人类发展、成长和变化的阶段"。 中新网上海5月12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12日获悉,来自乌拉圭、巴西、保加利亚、挪威、匈牙利、意大 利等15个国家驻沪领事馆的20余名外交官走进位于徐家汇源的徐家汇书院与上海气象博物馆,深度体验 上海的历史底蕴、科技成就与文化创新。他们都是上海暑期学校——第十四期驻沪领事馆外交官中文培 训项目的学员。 徐家汇源是海派文化的一个发源地,也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窗口,如今站在历史与现代的交汇之处,外交 官们对于上海在守护城市记忆、推动科技人文协同发展方面的卓越成效表示由衷肯定与赞赏。 外交官们在上海气象博物馆参观。(华东师范大学供图) 据了解,该项目作为上海市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有效促进了中外人士之间的友好往来,成为上海对外 交流的一张亮丽名片。此次以"科技+文化"为主线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