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多模态数据治理平台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电子云成立AI产品线,黄锋:从平台能力向行业应用延伸
钛媒体APP· 2025-08-11 16:19
"2025年是Agent元年",几乎所有从业者的耳朵都听出了茧子。但是,这恰恰意味着大量Agent还没有被 很好地置于业务场景中,尤其是对于新技术需求没那么敏感的行业。 今年早些时候,中国电子云成立了AI产品线,由中国电子云高级副总裁黄锋负责。黄锋有超过十年的 AI商业化落地经验,对计算机视觉、大语言模型等AI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落地有深刻理解,打造出 多款AI平台与AI应用产品。其曾担任百度智能云产品委员会主席、应用平台部总经理、工业产品部总 经理等职位。期间负责过多款百度智能云明星产品的规划、设计和规模化工作,他的履历和中国电子云 AI产品线定位较为契合。 "智能体很火热,但是以今天的模型能力来讲,还不足以解决很多问题,特别是在我们面对的客群里 面,很多时候不需要让模型自己基于模型能力思考,国家企业和政府有严格的流程规范,希望模型按照 流程规范去做执行。"黄锋表示。 图片系AI生成 中国电子云AI产品线更聚焦国家关键行业的实际需求,以应用场景为牵引,提供全链路AI解决方案。 从数据,到模型,到应用,到服务,让客户真正将大模型"用起来"。 大模型应用,声量比市场大 "大模型在行业更深度的应用,在今天看还不多 ...
中国电子云成立AI产品线 欲破解AI应用四大落地难点
中国经营报· 2025-08-05 15:56
中经记者谭伦上海报道 伴随技术的快速迭代、算力的持续增强和成本的不断下降,人工智能正在向千行百业开枝散叶,展现其 真正的商业落地价值。 然而,在喧嚣表象下,深层次的挑战与痛点也随之浮出水面。通用大模型在垂直领域的"水土不服"、高 昂的训练和推理成本、落地场景的非标准化,以及对数据安全性的极致要求,无一不在考验着AI产业 的成熟度。 此外,还有部署算力与成本性价比、行业场景对效果与稳定性的极致追求、场景落地难以标准化三大难 点同样制约着关键行业的AI部署。 "通用模型虽然目前越来越强,但落到行业里还是很难去理解业务。"近日,中国电子云高级副总裁黄锋 在2025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上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虽然随着众多场景成熟, 2025年已被业界视为AI应用元年,但冷静下来业界发现,通用模型并非万能,AI的落地远比想象中复 杂。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信通院")发布的《2025年中国AI产业发展报告》,尽管通用大模型 在泛化能力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金融、医疗、能源等强监管、高门槛的垂直领域,其渗透率和落地 效果仍有待提升。行业数据的私有化、知识体系的复杂性以及业务流程的独特性,构 ...
拥抱人工智能浪潮!中国电子云“新星”起航,打造全链路AI解决方案
环球网· 2025-07-27 13:05
AI agent发展趋势 - AI agent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当前在企业内部应用仍需与系统深度集成[1] - 从"用起来"到"用得好"需要构建飞轮效应,使智能体能持续自我优化[1][8] - AI agent本质上可视为具备特定技能和工作流程的"岗位",但在复杂任务中准确率会随指令叠加而下降[7] 中国电子云战略布局 - 公司发展轨迹从信息化、数字化迈向智能化阶段,顺应客户智能化转型需求[1] - 发布全链路AI解决方案"中国电子云·新星",面向国家关键行业量身定制[1][4] - 与多家机构达成合作,包括5家国家实验室和10家央企的数据集合作,以及航空、化工等领域的智能体应用[3] 产品服务体系 - 推出"3+3+N"体系:3大平台(数据治理、模型开发、应用开发)+3大服务(咨询、交付、课程)+N个行业应用[3][5] - 多模态数据治理平台提供高质量数据集,模型开发平台负责训练和推理,应用开发平台输出具体应用[5] - 配套开发行业通用应用如多模态视觉融合、采购智能体等,并支持客户自主开发专属智能体[6] 技术突破方向 - 针对通用模型局限,提出构建行业特定数据集、软硬件深度适配优化等解决方案[5] - 与沐曦股份、中国长城合作推出融合芯片、整机和软件的一体机产品,提供国产信创服务[6] - 强调数据是AI基石,公司基于数字领域技术积累发展AI是顺势而为[3] 行业应用挑战 - 国防、军工等领域存在数据获取难、GPU成本高、准确率要求极高等应用瓶颈[4][5] - AI需融合行业专业知识,应用场景难以标准化,单纯产品化交付难以有效落地[5] - 智能体必须与企业内部系统深度连接,否则只能解决有限问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