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功率车载充电器
icon
搜索文档
当海外Tier 1开始讲中国故事
芯世相· 2025-07-24 13:52
全球汽车供应链转型 - 丰田汽车将研发决策权从日本转移到中国,实施"中国首席工程师(RCE)制度" [5] - 采埃孚在武汉设立亚太最大安全气囊生产线,博世重组智能出行集团并放权中国 [6] - 欧洲Tier 1供应商在中国加速布局,同时缩减欧洲业务以优化成本 [7] Tier 1供应商利润困境 - 松下出售利润率仅5%的汽车电子业务PAS,聚焦动力电池业务 [8] - 2024年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平均息税前利润率为4.7%,中国供应商达5.7%,欧洲仅3.6% [14] - 博世2024年息税前利润率下降1.5个百分点至3.5%,利润减少17亿欧元 [14] 电动化转型的挑战 - Tier 1需平衡传统业务现金流与新技术投资,松下超50%资本开支投向动力电池 [14] - 燃油车供应链金字塔结构导致供应商议价权弱,面临车企强制年降10%要求 [12] - 特斯拉等车企打破Tier 1黑箱模式,直接定义零部件功能并整合软件系统 [22] 技术路线与市场选择 - 博世2011年启动自动驾驶研发,但押注奔驰导致商业化滞后 [17][19] - 欧美车企电动化目标普遍推迟,大众/福特等转向混动路线 [29] - 中国新能源车销量连续4年增速超30%,驱动技术迭代与供应链重构 [31] 供应链格局重塑 - 宁德时代跃居全球汽车供应商第4名,SK On等电池厂商首次进入TOP30 [24] - 电动车技术壁垒转移,采埃孚等传统变速箱供应商面临技术替代风险 [32] - 丰田承认中国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先,将中国市场视为全球战略关键 [35] 行业竞争范式转变 - 智能手机时代通信技术让位于软件生态,类比电动车三电/智能化附加值转移 [33] - 大众74.5万辆电动车销量远低于特斯拉,欧美车企与供应链出现结构性错配 [28] - Tier 1需在中国市场重建竞争力以应对欧美车企放缓电动化的窗口期 [36]
当海外Tier 1开始讲中国故事
远川研究所· 2025-07-18 21:11
行业转型趋势 - 丰田汽车将研发决策权从日本转移到中国,实施"中国首席工程师(RCE)制度" [3] - 上游Tier 1供应商如采埃孚、博世将亚太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向中国迁移,博世重组智能出行集团并放权中国 [4] - 欧洲供应商平均息税前利润率仅3.6%,显著低于中国供应商的5.7%,博世2024年利润率下降1.5个百分点至3.5%,息税前利润减少17亿欧元 [13] Tier 1供应商利润困境 - 松下汽车电子系统(PAS)贡献集团20%营收但仅5%利润,2019年被划为"二次挑战业务",2021年因利润率垫底遭剥离 [6][8] - 汽车零部件行业平均利润率4.7%,供应商面临车企"年降10%"压力,同时需投资电动化新技术导致利润空间受挤压 [9][10] - 大陆集团拆分汽车子集团保留轮胎业务,采埃孚推动电驱动部门拆分以回笼资金,松下出售PAS后集中投资动力电池产线 [12][13] 技术路线押注与战略失误 - 博世2011年启动自动驾驶研发早于特斯拉,但过度绑定奔驰导致Robotaxi商业化失败,奔驰2019年降低优先级 [17][18][20] - Tier 1传统客户(欧美燃油车企)电动化进展缓慢:大众2023年电动车销量74.5万辆(比特斯拉少100万辆),通用/福特不足11万辆 [27] - 电动车电子电气架构变革削弱Tier 1定义权,特斯拉等车企直接整合软件功能并绕过供应商与芯片厂合作 [23] 中国市场战略价值 -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4年增速超30%,成为全球技术迭代最快市场,海外Tier 1将中国定位从消费市场升级为研发中心 [29][32] - 丰田社长佐藤恒治明确"中国领先的智能化/电动化技术将决定全球市场竞争力" [33] - 采埃孚、爱信等传统变速箱巨头技术优势在电动车时代失效,需在中国重建三电与智能化领域竞争力 [29][34] 车企战略调整对比 | 车企 | 原电动化目标 | 调整后战略 | |------|--------------|------------| | 大众 | 2030年50%纯电 | 中国80%新能源,欧洲扩大插混 [28] | | 福特 | 2026年200万辆 | 2030年全系推混动 [28] | | 奥迪 | 2026年纯电化 | 放缓电动车推出速度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