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
搜索文档
嫦娥六号样品研究取得新成果 月球背面月幔比月球正面月幔更“冷”
人民日报· 2025-10-08 06:03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科学家基于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研究发现月球背面月幔比正面更"冷" [1] - 研究为月球正面与背面的月幔温度差异提供了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科学依据 [1] - 研究成果深化了对月球"二分性"现象的认识并为月球演化研究提供科学数据 [1] 研究发现 - 月球背面玄武岩样品的结晶温度约为1100摄氏度比月球正面样品低约100摄氏度 [1] - 计算得出月球背面月幔潜能温度约1400摄氏度低于月球正面的约1500摄氏度 [1] - 利用月球遥感数据在更大区域尺度上验证分析得出与样品分析相近结论增强可信度 [1] 研究意义与背景 - 月幔位于月壳之下是月球体积最大组成部分月球古老火山活动由月幔物质上涌形成 [1] - 月球正面和背面的差异性称为"二分性"现象可能与月球形成与演化历史密切相关 [2] - 月幔等月球内部特征对于月球演化研究至关重要 [1] 研究团队与发表 - 研究由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共同合作完成 [2] - 研究成果已刊发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官网 [2]
月球背面月幔比月球正面月幔更“冷”
人民日报· 2025-10-08 05:51
核心观点 - 中国科学家基于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研究发现,月球背面月幔比正面更“冷”,为月球“二分性”现象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1] - 研究深化了人类对月球内部特征和演化历史的认识,成果已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 [2] 研究团队与成果发布 - 该研究由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共同合作完成 [2] - 研究成果已刊发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官网 [2] 具体研究发现 - 对嫦娥六号月球背面玄武岩样品分析显示,其结晶温度约为1100摄氏度,比月球正面样品低约100摄氏度 [1] - 通过重建原始岩浆化学组成,计算出月球背面月幔潜能温度约为1400摄氏度,低于月球正面的约1500摄氏度 [1] - 研究团队还利用月球遥感数据在更大区域尺度上进行验证分析,结果与样品分析结论相近,增强了研究成果的可信度 [1] 科学意义 - 月幔位于月壳之下,是月球体积最大的组成部分,月球古老的火山活动由月幔物质上涌形成,因此月幔特征对月球演化研究至关重要 [1] - 月球正面与背面的差异性称为“二分性”现象,该研究为其温度差异提供了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科学依据 [1][2]
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研究最新成果发布
央视网· 2025-10-06 20:58
研究核心发现 - 我国科学家基于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首次发现月球背面玄武岩结晶温度及月幔潜能温度低于月球正面 [1] - 研究揭示月球背面月幔相比月球正面更"冷" [1] - 该发现深化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并为月球正背面月幔温度差异提供了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等科学依据 [2] 科学意义 - 研究成果为月球演化研究提供了关键科学数据 [2] - 月幔等月球内部特征对于解译月球古老的火山活动及整体演化过程至关重要 [1]
嫦娥六号月背样品揭示“广寒宫”温度密码
环球网资讯· 2025-10-06 08:24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科学家基于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研究发现月球背面月幔比正面更“冷”结晶温度约1100℃比正面样品低约100℃这一发现深化了对月球“二分性”现象的认识为月球演化研究提供了关键科学数据[1][3][5] 月球“二分性”现象特征 - 月球正面与背面在地形地貌、元素分布和岩石特征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例如正面相对平坦开阔背面布满沟壑峡谷悬崖地形起伏更大[2] - 月球正面月海由早期火山活动形成的玄武岩区域占据正面30%以上而背面月海仅占约1%-2%[2] - 月球正面相对富含放射性元素而背面相对亏损[2] 嫦娥六号样品研究细节 - 研究团队通过对月壤玄武岩样品中单斜辉石斜长石等矿物的成分分析运用三种不同温压计计算矿物结晶温度与压力[3] - 通过岩石学模型模拟了嫦娥六号玄武岩结晶过程最终得出其结晶温度约为1100℃的结论[3] - 此次研究提供了月球正面与背面月幔温度差异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科学依据[3] 研究意义与价值 - 对月球“二分性”的研究具有重大科学意义月球的较低演化程度和后期改造特征为研究地球的过去历史提供了参考[5] - 嫦娥六号任务获得的人类独一份月背样品具有独特价值未来有望获得更多发现[5] - 此次研究成果由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共同合作完成并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官网[5]
“无尽探索:中国的航天、航空及航海”展览走进澳门
新华社· 2025-09-29 16:31
展览概况 - 展览主题为“无尽探索:中国的航天、航空及航海”,旨在激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技创新热情 [1] - 展览由澳门特区政府与国家航天局联合主办,重点展示国家在航天、航空、船舶领域的重点工程与丰硕成果 [1] - 展览于9月29日开幕,将持续至10月12日 [1] 航天领域展示 - 亮点展品包括嫦娥五号采回的月球正面样品与嫦娥六号采回的人类首份月球背面样品 [1] - 展出嫦娥六号返回舱及降落伞实物 [1] - 澳门专区展示了澳门参与“澳门科学一号”卫星研制等成果 [1] - 澳门获“月球与行星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授牌 [1] 航空领域展示 - 展出歼-20、运-20、直-20等飞机模型 [1] - 展览期间将举办系列科普讲座,主讲人包括航空发动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尹泽勇 [1] 航海领域展示 - 展出山东舰航空母舰、“爱达·魔都号”大型邮轮、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等模型,这些被视为造船业的“三颗明珠” [1] - 澳门专区展示了澳门在航海领域的成果以及与内地合作的成就 [1] 社会与教育影响 - 展览激发了澳门青少年的兴趣,有学生表示未来希望去内地大学就读航空专业 [1] - 澳门通过举办丰富科普活动,展现出科技创新发展活力 [1]
“嫦五”“嫦六”月壤首次在香港同场展出
人民日报· 2025-08-04 03:06
展览概述 - 展览由中国国家航天局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联合主办,主题为"无尽探索:中国的航天、航空及航海",旨在展示最新科技成就并激发香港公众对科技创新的热情[1] - 展览首次在境外涵盖航天、航空、航海三个领域,多项展品首次在香港亮相[1] 展品亮点 - 航天领域:展出嫦娥五号月球正面样品、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模型[1] - 航空领域:展示"20家族"飞机模型包括歼-20、运-20、直-20[1] - 航海领域:展出"山东舰"航空母舰、"爱达·魔都"号大型邮轮、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模型[1] - 互动体验:设置"月球基地""我的火星生活"等8个互动项目,以及"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模型户外展示[1] 香港专区 - 展示香港在航天、航海领域的成果及与内地合作成就[1] 配套活动 - 邀请6位专家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尹泽勇、嫦娥六号任务副总指挥张玉花开展科普讲座[2] - 举办实验班、工作坊和科学示范活动,帮助公众理解飞行和深海潜航科学原理[2] - 展览持续至9月7日[2]
“无尽探索:中国的航天、航空及航海”展览在香港开幕
环球网资讯· 2025-07-31 23:24
展览概况 - 展览名称"无尽探索:中国的航天、航空及航海"于7月31日在香港开幕 展期从8月1日至9月7日 由国家航天局与香港特区政府联合主办[1][3] - 这是国家航天局首次在境外举办涵盖航天 航空 航海三大领域的综合性展览[1] 展品亮点 - 多项展品首次在香港亮相 包括嫦娥五号月球正面样品与嫦娥六号人类首份月球背面样品[3] - 展出"20家族"飞机模型(歼-20 运-20 直-20)及造船业"三颗明珠"模型(山东舰航母 "爱达·魔都"号邮轮 LNG运输船)[3] - 设置8个互动体验项目包括"月球基地""航母style" 户外展区展示长征五号火箭模型和"奋斗者"号潜水器模型[6] 香港参与 - 香港专区展示本地在航天航海领域成果及与内地合作成就[3] - 香港科学家参与国家月球探测 火星探测 深海科考等重大科技工程[4] - 香港特区政府表示展览提供爱国主义教育机会 体现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3] 活动安排 - 展览期间将举办6场科普讲座 主讲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尹泽勇等航空发动机专家[6] - 同步开展实验班 工作坊和科学示范活动 向公众解析飞行与深海潜航科学原理[6]
“无尽探索:中国的航天、航空及航海”展览在港开幕
新华社· 2025-07-31 23:03
展览概况 - 中国国家航天局与香港特区政府联合主办"无尽探索:中国的航天、航空及航海"展览 于香港科学馆开幕 系首次在境外举办涵盖航天航空航海三大领域的展览[1] - 展览时间从8月1日持续至9月7日[3] 展品亮点 - 首次在港亮相嫦娥五号月球正面样品与嫦娥六号人类首份月球背面样品[1] - 集中展示歼-20 运-20 直-20等"20家族"飞机模型[1] - 展出山东舰航母 "爱达·魔都号"大型邮轮 大型LNG运输船等造船业"三颗明珠"模型[1] - 户外展区展示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模型与"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模型[1] 香港参与成果 - 香港专区展示本地在航天航海领域丰硕成果及与内地合作成就[1] - 香港科学家参与国家月球探测 火星探测 深海科考等重大科技工程并作出重要贡献[2] - 展览体现香港作为连接国家与世界文化枢纽的角色[2] 互动与教育活动 - 设置月球基地 火星生活 太阳系 航母style 海天通话等8个互动体验项目[1] - 航空发动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尹泽勇等6位专家开展系列科普讲座[2] - 举办实验班 工作坊和科学示范活动帮助公众探索飞行与深海潜航科学原理[2] 战略意义 - 系统呈现国家科技创新实力并彰显中国在全球科技格局中的重要地位[1] - 激发香港年轻一代科学热情并树立探索未知世界的远大目标[2] - 国家航天局将继续加强与特区政府合作 鼓励香港科技力量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项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