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信托基金

搜索文档
又见“击穿”案:家族信托财产安全性的边界何在
经济观察网· 2025-07-22 19:27
家族信托被强制执行案例 - 江苏南通崇川区法院直接强制执行崔亦某名下4143万元家族信托资产 未通过诉讼程序认定信托无效或可撤销 [2] - 法院将家族信托基金列为"存款"类资产进行扣划 发还给受害人华润医药商业集团 [3] - 类似案例在山东聊城发生 法院直接从路宗军家族信托中执行1533万元违法所得 [6] 信托财产法律属性争议 - 信托财产在法律上属于独立财产形态 不属于委托人或原始出资方 [4] - 法院执行程序存在不规范 混淆"存款"与"基金"法律关系 使用"第三方保理"等不专业表述 [6] - 刑事判决不应直接改变民商事权属 需通过实体判决流程否定信托效力 [8] 家族信托功能与优势 - 信托财产具有强独立性 独立于委托人财产 可隔离委托人债务风险 [9] - 专业机构管理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防范继承人管理能力不足风险 [10] - 最低设立门槛1000万元 提供财富保护、传承等定制化服务 [19] 恶意信托的司法认定标准 - 以非法财产设立的信托自始无效 需通过诉讼程序宣告 [12] - 委托人损害债权人利益设立信托 债权人可申请撤销 [14] - 新加坡案例显示 信托设立时间与控制权是判断逃债动机的关键 [15] 行业影响与程序正义问题 - 直接强制执行损害信托"风险隔离"核心功能 影响行业公信力 [19] - 程序瑕疵可能导致资产外流 国内司法机构对海外资产更难管辖 [20] - 武汉案例显示 冻结信托财产需通过不当得利等配套诉讼程序 [17]
4143万家族信托被法院击穿,富人最后的避风港塌了?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7-15 01:35
境内家族信托被击穿事件分析 - 核心事件:南通市崇川区人民法院扣划被执行人崔某名下价值4143万元的"家族信托基金"用于执行退赔,引发市场对境内信托安全性的讨论 [7][8] - 案件性质存疑:行业专家指出该"家族信托"实际为以私募基金为底层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或其他类私募基金,不具备风险隔离功能 [10][11] - 法律依据:根据《信托法》,信托有效的前提是财产来源合法和信托目的合法,本案中财产来源违法导致信托无效 [12][13][15] - 行业现状:截至2023年末境内家族信托规模已突破5万亿元,合规设立的信托展现出可靠的风险隔离能力 [17] 境内信托的安全边界 - 资产独立受偿:合法设立的信托财产不属于委托人责任财产,债权人无权直接追索 [17] - 婚姻财产隔离:婚前设立信托可避免离婚时的财产分割争议 [17] - 财富传承保障:信托文件中约定的受益人范围和分配条件不受继承人意志影响 [18] - 关键要素:安全性取决于是否严格遵循《信托法》《民法典》,以及是否实现"所有权、管理权、受益权"的分离 [19] 海外信托被击穿案例研究 张兰家族信托案例 - 案件背景:2022年新加坡高等法院裁定张兰通过BVI公司设立的信托可执行,涉及纽约曼哈顿房产等资产 [23][24] - 裁判依据: - 张兰保留对信托财产的绝对支配权,包括直接指令资金划转和紧急转移资产 [26][28] - 适用归复信托原则,认定资产转移不彻底且设立目的为规避债务追索 [31][32] - BVI《2017年信托法》允许委托人保留一定控制权,但张兰的行为超出法律允许范围 [34][35] - 行业警示:离岸信托需实现"三权分离",避免形式合规但实质失控 [38][40] 默多克家族信托案例 - 调整背景:为应对离婚和子女分歧,三次调整信托条款 [44][45] - 行业启示:海外信托需考虑家族成员关系变化和商业利益冲突等因素 [47] 信托安全的核心逻辑 - 资产合法性:需提供清晰资金来源证明,无权利负担且符合外汇管制 [51][52] - 架构专业性: - 实现所有权彻底转移,避免保留实质性控制权 [53] - 明确受益人范围和分配条件 [53] - 选择持牌信托公司或监管严格地区的受托人 [53] - 需求适配性: - 法律环境适配:境内资产选择境内信托更便于管理 [55] - 传承目标适配:根据需求设置激励条款或控制权安排 [55] -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应对家族变化 [55] 信托选择的关键因素 - 明确核心需求:短期风险防范选境内信托,跨代传承可考虑海外信托 [57] - 组建专业团队:包括律师、税务师、信托顾问和会计师 [66] - 定期检视调整:应对法律政策变化、家族结构变化和资产形态变化 [67] 行业认知误区 - 误区一:海外信托并非天然避税工具,需基于商业实质进行税务筹划 [60][61] - 误区二:信托需要持续管理,如提交年度报告和更新受益人信息 [62][63] - 误区三:信托安全性与资产规模无直接关联,关键在于架构设计 [65][68] 行业核心观点 - 信托安全性不取决于地域标签,而在于合法性、专业性和适配性 [70][72] - 境内和海外信托各有优势,应基于法律框架和家族需求进行专业设计 [73]
震惊业内!4143万巨额家族信托被“击穿”?专家:重大误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9 21:00
案件核心争议 - 法院扣划被执行人崔某名下价值4143万元的"家族信托基金"用于执行退赔,引发行业对信托资产保护功能的讨论 [1] - 部分市场人士误读为"家族信托被击穿",但专家指出涉案产品实为"伪家族信托" [5][10] - 案件源于崔某因行贿罪和合同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需退赔七千余万元 [3] 案件细节分析 - 涉案资产被描述为"委托第三方保理的家族信托基金",专家认为不属于标准国内信托公司担任受托人的家族信托 [5] - 该产品更可能是以私募基金为底层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或以应收账款保理为底层资产的"其他类私募基金" [5] - 行业初期存在"伪家族信托",其功能初级且隐含较大法律风险 [5] 伪家族信托特征 - 委托人自益,无风险隔离效果,本质是专户理财 [7] - 信托财产托付前提条件不合法,设立合规核查轻率 [8] - 资管新规后信托公司大量配置非标债权资产,导致信托财产风险高企 [8] 法律专家解读 - 法院未否定信托法律结构,执行基于财产来源违法性 [11] - 信托有效前提是财产来源合法和信托目的合法 [12] - 无效信托的信托财产不是信托财产,不能成为非法获利通道 [14] 执行程序争议 - 法院未启动撤销信托程序,直接扣划信托财产引发质疑 [16] - 刑事案件执行具有特殊性,但正当程序和必要性原则应被遵守 [18] - 若正当程序被破坏,可能对法治造成长期损害 [18] 市场影响 - 事件在高净值客户群体中引发短暂不安情绪 [20] - 行业对财产尽调工作关注度提升,头部信托公司已建立严格尽调体系 [21] - 财产混同问题在实践中成为风控难点,尤其是合法与非法资金混合情况 [23] 行业启示 - 案件检验了家族信托制度韧性与张力,是一次市场教育过程 [24] - 家族信托价值实现需建立在合法合规基础上 [24] - 需要司法实践规范运作和市场认知成熟,才能发挥信托应有作用 [24]
四千万家族信托被“击穿”?误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9 20:45
案件核心争议 - 南通法院扣划崔某名下价值4143万元的"家族信托基金"用于执行退赔,引发行业对信托资产保护功能的讨论 [1] - 部分市场人士误读为"家族信托被击穿",但专家指出案件细节显示系对信托概念的误解 [1][4] - 涉案财产被扣划的关键原因是其来源涉及刑事犯罪所得,而非信托制度失效 [7][9] 信托性质分析 - 涉案"家族信托基金"实为以私募基金为底层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或应收账款保理类产品,不具备风险隔离功能 [4] - 该产品属于行业早期存在的"伪家族信托",特征包括委托人自益、财产来源不合规、非标资产配置风险等 [5][6] - 标准家族信托需满足信托法规定的财产来源合法和信托目的合法两大前提 [7][9] 司法执行争议 - 法院未启动撤销信托程序而直接扣划信托财产,引发对执行程序合规性的质疑 [10] - 专家指出刑事执行应区分信托设立时间与财产性质,不能随意扩大执行范围 [11] - 本案为检视家族信托资产保护功能提供了司法实践观察机会 [12] 行业影响 - 事件引发高净值客户短暂不安,但头部机构通过解释违法财产性质化解疑虑 [13] - 行业加强财产尽调标准,要求现金类资产提供完税证明,非现金资产委托第三方估值 [13] - 财产混同问题成为实操难点,特别是合法与非法资金混合后的性质认定 [14] 制度完善方向 - 专家强调信托有效性取决于财产合法性,违法设立的信托不受保护 [9] - 混同财产的法律后果应由行为人承担,违法收益应全额追缴 [15] - 事件推动市场认知成熟,凸显家族信托需建立在合法合规基础上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