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信托基金

搜索文档
震惊业内!4143万巨额家族信托被“击穿”?专家:重大误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9 21:00
案件核心争议 - 法院扣划被执行人崔某名下价值4143万元的"家族信托基金"用于执行退赔,引发行业对信托资产保护功能的讨论 [1] - 部分市场人士误读为"家族信托被击穿",但专家指出涉案产品实为"伪家族信托" [5][10] - 案件源于崔某因行贿罪和合同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需退赔七千余万元 [3] 案件细节分析 - 涉案资产被描述为"委托第三方保理的家族信托基金",专家认为不属于标准国内信托公司担任受托人的家族信托 [5] - 该产品更可能是以私募基金为底层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或以应收账款保理为底层资产的"其他类私募基金" [5] - 行业初期存在"伪家族信托",其功能初级且隐含较大法律风险 [5] 伪家族信托特征 - 委托人自益,无风险隔离效果,本质是专户理财 [7] - 信托财产托付前提条件不合法,设立合规核查轻率 [8] - 资管新规后信托公司大量配置非标债权资产,导致信托财产风险高企 [8] 法律专家解读 - 法院未否定信托法律结构,执行基于财产来源违法性 [11] - 信托有效前提是财产来源合法和信托目的合法 [12] - 无效信托的信托财产不是信托财产,不能成为非法获利通道 [14] 执行程序争议 - 法院未启动撤销信托程序,直接扣划信托财产引发质疑 [16] - 刑事案件执行具有特殊性,但正当程序和必要性原则应被遵守 [18] - 若正当程序被破坏,可能对法治造成长期损害 [18] 市场影响 - 事件在高净值客户群体中引发短暂不安情绪 [20] - 行业对财产尽调工作关注度提升,头部信托公司已建立严格尽调体系 [21] - 财产混同问题在实践中成为风控难点,尤其是合法与非法资金混合情况 [23] 行业启示 - 案件检验了家族信托制度韧性与张力,是一次市场教育过程 [24] - 家族信托价值实现需建立在合法合规基础上 [24] - 需要司法实践规范运作和市场认知成熟,才能发挥信托应有作用 [24]
四千万家族信托被“击穿”?误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9 20:45
案件核心争议 - 南通法院扣划崔某名下价值4143万元的"家族信托基金"用于执行退赔,引发行业对信托资产保护功能的讨论 [1] - 部分市场人士误读为"家族信托被击穿",但专家指出案件细节显示系对信托概念的误解 [1][4] - 涉案财产被扣划的关键原因是其来源涉及刑事犯罪所得,而非信托制度失效 [7][9] 信托性质分析 - 涉案"家族信托基金"实为以私募基金为底层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或应收账款保理类产品,不具备风险隔离功能 [4] - 该产品属于行业早期存在的"伪家族信托",特征包括委托人自益、财产来源不合规、非标资产配置风险等 [5][6] - 标准家族信托需满足信托法规定的财产来源合法和信托目的合法两大前提 [7][9] 司法执行争议 - 法院未启动撤销信托程序而直接扣划信托财产,引发对执行程序合规性的质疑 [10] - 专家指出刑事执行应区分信托设立时间与财产性质,不能随意扩大执行范围 [11] - 本案为检视家族信托资产保护功能提供了司法实践观察机会 [12] 行业影响 - 事件引发高净值客户短暂不安,但头部机构通过解释违法财产性质化解疑虑 [13] - 行业加强财产尽调标准,要求现金类资产提供完税证明,非现金资产委托第三方估值 [13] - 财产混同问题成为实操难点,特别是合法与非法资金混合后的性质认定 [14] 制度完善方向 - 专家强调信托有效性取决于财产合法性,违法设立的信托不受保护 [9] - 混同财产的法律后果应由行为人承担,违法收益应全额追缴 [15] - 事件推动市场认知成熟,凸显家族信托需建立在合法合规基础上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