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山猫M20系列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浙大教授创立的“杭州六小龙”之一再融5亿元,国资加持
南方都市报· 2025-07-08 10:52
融资情况 - 公司完成新一轮近5亿元人民币融资 由达晨财智、国新基金联合领投 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前海母基金、央视融媒体基金等跟投 老股东继续加持 [2] - 融资将用于技术与产品研发、场景拓展、人才引进 巩固四足机器人领先地位 加速人形机器人、轮足机器人商业化落地 [2] - 此前已完成5轮融资 包括2018年天使轮、2020年A轮、2021年A+轮、2022年B轮、2024年B+轮 投资方涵盖银杏谷资本、元禾原点、方广资本等机构 [6] 创始人及团队背景 - 创始人朱秋国为浙江大学副教授 本硕博分别攻读机械电子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曾参与双足乒乓机器人"悟空"研制 [3] - 核心团队来自北大、浙大、哈工大、纽约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硕博士 [5] 技术研发与产品布局 - 重点投入四足机器人产线扩建、人形机器人技术研发 公司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 [5] - 已发布绝影系列四足机器人(X10/X30/mini/lite)、行业级关节模组J80/J100 以及全球首款中型轮足机器人山猫M20 [7][8] - 具备全栈自研能力 覆盖运动控制、多模态感知、自主决策等关键技术 技术成熟度国内领先 [5] 商业化应用 - 实现600+行业项目落地 覆盖电力巡检、应急消防、安防巡逻等场景 在电力能源领域市占率行业第一 [7][8] - 海外市场突破显著 X30四足机器人落地新加坡国家电网 客户遍布日韩、德国、中东、欧美 [8] - 创新场景拓展 包括文旅表演(湖北景区)、社区配送(蒋村社区)、展会服务(送咖啡)等 [10] 行业定位与战略 - 领投方国新基金认为具身智能是AI下一浪潮 公司技术路线符合国家"新质生产力"战略 [5] - 当前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处于爆发期 公司商业化前景获资本市场认可 [5]
对话智元灵犀总裁魏强:机器人现阶段打价格战还为时尚早
南方都市报· 2025-05-24 10:09
5月22日,国内具身智能头部企业智元机器人宣布,旗下全新灵动机器人灵犀X2即日起开启合作伙伴招 募。灵犀X2机器人采用智元自研的硅光动语多模态大模型,可以根据环境状态、视觉、语音等各种各 样的信息突破性地和人灵动对话,适用于文娱表演、展厅讲解、科研教育、康养陪伴等场景,实现了机 器人从智障到智能灵动的跃迁。 进入2025年,大众对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关注更多落在了商业化落地上。商务部网站数据显示,1-4月份 数字产品线上销售额增长8.4%,其中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系统同比大幅增长87.6%和16%。作为行业 头部企业,今年1月智元已实现其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下线。此次全新灵动机器人灵犀X2开启合作 伙伴招募,将会为智元带来哪些增量? 在灵犀X2发布会之前,智元机器人灵犀业务线总裁魏强接受了南都记者专访。在加入智元机器人之 前,魏强开发过松下中国首款高清机顶盒、京东叮咚音箱、华为智能音频耳机等产品。对于参与过中国 消费电子时代洪流的魏强而言,机器人行业无论对于他个人或整个市场用户而言都是全新的领域,开发 应用场景、实现商业化都需要不断地探索。 智元机器人灵犀业务线总裁魏强 在魏强看来,传统定义里消费电子产品会 ...
破解极端环境作业瓶颈 国产中型轮足机器人实现多场景渗透
环球网· 2025-04-30 11:23
特种机器人行业概况 - 2023年中国特种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97亿元 五年复合增速达29.34% 市场潜力显著[1] - 技术迭代加速向电力 消防等垂直场景渗透 未来或向模块化 自适应方向演进[5] 云深处科技产品创新 - 山猫M20为首款专为复杂地形和危险环境设计的中型轮足机器人 融合轮式速度与足式灵活性[3] - 采用AI运动控制算法 可智能感知地形并自主调整姿态 实现全向避障 适应坎坷山路 泥泞湿地等极端环境[4] - 具备IP66防护等级 工作温度范围-20℃至55℃ 配置96线激光雷达和双向照明 支持黑暗环境作业[4] 产品性能参数 - 自重33kg 单人可搬运 关节活动范围大 可穿行50cm窄通道 填补人工与大型机器人作业盲区[4] - 有效负载15kg(极限50kg) 续航2.5小时 攀爬台阶高度80cm 激光雷达视野360°×90°[5] - 采用热插拔电池设计 支持作业中换电 提供丰富拓展接口与加装选项[4][5] 技术路径突破 - 轮足复合设计平衡传统轮式速度与足式通过性 解决非结构化地形适应性与能耗问题[3] - 中型尺寸克服大型机器人空间通过性差与小型机器人负载/续航不足的痛点[3] - "前肘后膝式"结构可切换为"全肘式" 兼具狭窄空间穿梭与楼梯攀爬能力[4] 应用场景拓展 - 覆盖电力巡检 消防应急 物流配送 科研探索等场景 推动具身智能行业应用[3] - 在能源基建 城市应急 智慧物流等领域推动"机器替人"从单点突破走向全域覆盖[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