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级SoC芯片整体解决方案

搜索文档
收购方出价3.16亿元,创始人却几乎“0”对价退出,这场收购背后有何谜团
第一财经· 2025-09-17 22:03
收购交易结构 - 晶晨股份以3.16亿元收购芯迈微100%股权 收购价与股东实缴资本总额持平[4] - 创始人孙滇直接持有21.8%股权和通过员工持股平台间接持有6.05%股权的对价均为0元 仅通过珠海鑫腾翡持有的32.71%股权获得112万元对价[5] - 创投机构获得3.15亿元收购款 其中深圳君联深运所持9.13%股权对价8000万元 广州华芯盛景所持10.83%股权对价6500万元[5] 标的公司财务状况 - 芯迈微2024年营业收入0元 净利润亏损9174万元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7.93万元 净利润亏损4007万元[3][8] - 截至收购时净资产5096.76万元 收购价溢价率超过500%[8] - 公司核心产品尚未形成规模化收入 两年累计亏损超过1.3亿元[6][8] 交易估值与条款 - 收购以2024年9月A+轮融资4.3亿元估值为基础 折价26.5%至3.16亿元[4] - 交易未设置业绩对赌条款 无业绩承诺或补偿安排[3][8] - 创投机构可能享有清算优先权条款 优先收回本金及约定回报[6] 战略协同与风险 - 收购旨在布局无线通信领域 芯迈微在物联网、车联网领域已完成6款芯片流片 其中1款实现客户端收入[9] - 整合后将扩展蜂窝通信技术能力 增强Wi-Fi通信技术 形成泛AIoT解决方案[9] - 风险包括技术转化不及预期 研发团队流失导致投资减值 市场竞争加剧及原材料价格上涨[8][9] 收购方财务状况 - 晶晨股份2025年上半年营收33.30亿元 同比增长10.42% 净利润4.97亿元 同比增长37.12%[9] - 货币资金余额24.96亿元 但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6.32亿元 同比下降201.6% 系预付原材料采购款增加[9]
收购方出价3.16亿元,创始人却几乎“0”对价退出,这场收购背后有何谜团
第一财经· 2025-09-17 20:56
收购交易结构 - 晶晨股份以3.16亿元收购芯迈微100%股权 该价格与股东实缴资本总额持平但较2024年A+轮融资估值4.3亿元折价26.5% [2][5] - 创始人孙滇直接持有21.8%股权及通过员工持股平台间接持有6.05%股权的对价为0元 仅通过珠海鑫腾翡持有的32.71%股权获得112万元对价 [3] - 创投机构合计获得3.15亿元对价 其中深圳君联深运所持9.13%股权获8000万元 广州华芯盛景所持10.83%股权获6500万元 [3] 标的公司财务状况 - 芯迈微2024年营业收入为0元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7.93万元 同期净利润分别亏损9174万元和4007万元 累计亏损超1.3亿元 [2][4][5] - 截至收购时点经审计净资产为5096.76万元 收购价较净资产溢价率超500% 属轻资产高研发投入模式 [5] - 核心产品尚未形成规模化收入 未设置业绩对赌条款及补偿安排 [2][5] 战略协同与行业布局 - 收购旨在扩展蜂窝通信技术能力并增强Wi-Fi通信技术 形成"端侧智能+算力+通信"的泛AIoT解决方案 [6] - 芯迈微在物联网、车联网及移动智能终端领域已完成6款芯片流片 其中1款实现客户端收入 [6] - 晶晨股份2024年上半年营收33.30亿元(同比增10.42%) 净利润4.97亿元(同比增37.12%) 但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6.32亿元(同比降201.6%) [6] 交易定价机制 - 采用差异化定价方案 因股东入股时间及价格不同 [3] - 机构股东或存在清算优先权条款 确保优先收回本金及约定回报 [3] - 创始人低价退出可能涉及业绩对赌失败后的回购压力规避 [4]
创始人“0元”甩卖!溢价5倍收购芯迈微 晶晨股份捡漏还是接盘?
第一财经· 2025-09-17 19:06
收购交易结构 - 晶晨股份以3.16亿元收购芯迈微100%股权 收购价与股东实缴资本总额持平[2] - 创始人孙滇直接持有21.8%股权和间接持有6.05%股权对价为0元 仅通过珠海鑫腾翡持有的32.71%股权获得112万元对价[3] - 创投机构获得绝大部分收购款 例如深圳君联深运私募股权基金所持9.13%股权获8000万元 广州华芯盛景创业投资中心所持10.83%股权获6500万元[3] 标的公司财务与经营状况 - 芯迈微2024年营业收入0元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7.93万元[2] - 2024年净利润亏损9174万元 2025年上半年亏损4007万元 累计亏损超1.3亿元[2][4] - 核心产品尚未形成规模化收入 已完成6款芯片流片 其中1款实现客户端收入[5][6] 估值与定价分析 - 收购价3.16亿元较2024年A+轮融资估值4.3亿元折价26.5%[2] - 较2024年经审计净资产5096.76万元溢价率超500%[5] - 采用市场法定价 因标的属轻资产高研发投入公司 无形资产未体现在账面权益[5] 交易条款与风险特征 - 交易未设置业绩对赌条款 无业绩承诺或补偿安排[2][5] - 存在技术转化不及预期风险 若研发团队流失可能导致3.16亿元投资减值[5] - 市场竞争加剧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可能影响标的业绩[6] 战略整合意图 - 收购旨在布局无线通信领域 扩展蜂窝通信技术能力 增强Wi-Fi通信技术[6] - 形成以"端侧智能+算力+通信"为主干的泛AIoT解决方案[6] - 晶晨股份上半年营收33.30亿元同比增长10.42% 净利润4.97亿元同比增长37.12%[6] 资金状况 - 晶晨股份货币资金余额24.96亿元 但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6.32亿元 同比减少12.5亿元[6] - 现金流变化系预付原材料采购款增加所致[6]
创始人"0元"甩卖!溢价5倍收购芯迈微,晶晨股份捡漏还是接盘?
第一财经· 2025-09-17 18:36
收购背景与交易结构 - 晶晨股份以3.16亿元收购芯迈微100%股权 交易基于2024年9月A+轮融资估值4.3亿元折价26.5%完成[1][2][4] - 芯迈微创始人孙滇直接持有21.8%股权和间接持有6.05%股权对价为0元 仅通过珠海鑫腾翡持有的32.71%股权获得112万元对价[2] - 创投机构获得收购对价中3.15亿元 例如深圳君联深运私募股权基金所持9.13%股权对应8000万元 广州华芯盛景创业投资中心所持10.83%股权对应6500万元[2] 标的公司财务状况 - 芯迈微2024年营业收入0元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7.93万元[1][3][5] - 2024年净利润亏损9174万元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亏损4007万元 累计亏损超1.3亿元[1][3][5] - 截至2024年经审计净资产5096.76万元 收购价3.16亿元对应溢价率超500%[4] 交易定价与估值逻辑 - 收购采用市场法定价 因芯迈微属轻资产高研发投入公司 人才团队和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未体现在账面净资产[4] - 交易未设置业绩对赌条款或补偿安排 晶晨股份完全承担技术转化不及预期风险[1][5] 战略协同与业务整合 - 晶晨股份通过收购布局无线通信领域 整合芯迈微在物联网车联网移动智能终端领域已完成6款芯片流片 其中1款实现客户端收入[5] - 收购旨在扩展蜂窝通信技术能力 增强Wi-Fi通信技术 形成端侧智能+算力+通信为主干的泛AIoT解决方案[5] 收购方财务表现 - 晶晨股份2025年上半年营收33.30亿元同比增长10.42% 净利润4.97亿元同比增长37.12%[6] - 同期货币资金余额24.96亿元 但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6.32亿元 同比减少12.5亿元降幅201.6% 系预付原材料采购款增加所致[6]
晶晨股份拟投资3.16亿元收购芯迈微半导体100%股权
证券时报网· 2025-09-15 21:16
收购交易概述 - 晶晨股份拟以现金3.16亿元收购芯迈微半导体100%股权 交易完成后芯迈微将成为全资子公司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1] 收购战略意义 - 通过整合芯迈微技术资产与研发团队扩展公司在蜂窝通信上的技术能力并进一步增强Wi-Fi通信技术能力 助力构建"蜂窝通信+光通信+Wi-Fi"多维通信技术栈与产品矩阵 [1] - 实现双方技术能力深度协同与互补 芯迈微拥有无线通信领域优秀核心团队与成建制研发团队 在物联网、车联网、移动智能终端领域拥有6个型号芯片完成流片 其中一款芯片已在物联网模组、智能学生卡、移动智能终端场景产生客户端收入 [1] - 拓展AIoT产品在广域网AIoT领域应用场景 将广域网通信技术与智能端侧通用平台型SoC技术深度结合 借助全球超过250家运营商渠道优势拓展AIoT智能终端覆盖智慧城市、智慧工农业、公共安全、老幼出行安全等领域 [2] - 在超低功耗、可穿戴领域进一步丰富产品矩阵 通过收购构建"蜂窝+光+Wi-Fi"完整技术栈 实现底层通信芯片与上层应用芯片技术商业协同 扩宽泛AIoT与连接领域技术护城河 [2] - 适应汽车领域高智能化、高数据量、高算力背景下"移动+大带宽+多连接"通信需求 实现车网、车间、车内高速稳定多连接通信 对标国际领先SoC方案 打造智能座舱、辅助驾驶、局域网与广域网融合的世界级"智驾通"一体化SoC解决方案 [2] 财务与运营表现 - 上半年实现营收33.30亿元 同比增长10.42% 创历史同期新高 净利润4.97亿元 同比增长37.12% [3] - 第二季度出货量接近5000万颗 创单季度出货量历史新高 其中系统级SoC芯片出货量将近4400万颗 Wi-Fi芯片出货量接近540万颗 [3] 未来展望 - 毛利率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持续在端侧智能、高速连接、无线路由、智能视觉、智能显示、智能汽车等重点领域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 推出更多高附加值新产品优化产品结构 [3] - 运营效率提升行动项持续落地 成本控制措施不断深化 规模效应随市场份额扩大和销售规模增长而更加显著 [3] - 在端侧智能等AI相关重点领域长期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 陆续推出更多具备AI功能的高性能新产品 智能家居类产品因AI技术渗透率提升已实现销量大增 其他产品线也将因AI技术赋能实现新突破成为业绩增长新动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