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广彩
icon
搜索文档
“互利天下”恒久远,广东外贸再出发
南方都市报· 2025-10-15 08:03
展览概况 - 展览“互利天下:广东外贸一千年”于10月15日第138届广交会开幕之际正式对公众开放,展期一年[1] - 展览甄选了来自全国收藏机构的逾200件(套)珍品,其中包括22件国家一级文物[1] - 展览旨在通过文物实证回顾广东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中国外贸制度建设上的独特贡献[1] 历史外贸地位与地理优势 - 广东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其天然港湾是古代帆船贸易时代理想的停泊和补给点[1] - 广州及周边地区受台风影响小,航行安全性高,长期处于全球贸易网络的关键节点[1] - 广东在千年外贸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缘于地理位置,更在于其孕育了可信赖的交易环境、高效的商业制度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2] 外贸制度创新 - 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颁布的《广州市舶条》被认为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海贸法,奠定了后世制度的雏形[2] - 明代的“广中事例”允许百姓与外商直接贸易,实现了朝廷、地方和民间商人三方共赢[2] - 清代乾隆时期的“一口通商”政策形成了独特的外贸体系,影响了中西贸易格局[2] 文化交流与互鉴 - 清代生产的“中国风”壁纸融合了岭南园林元素和西方透视法,体现了中西合璧的审美趣味[2] - 贸易促进了文明互鉴,如欧洲贵族对景德镇外销瓷“克拉克瓷”纹样的痴迷,以及岭南工匠将西洋珐琅技艺融入广彩制作[2] - 文物如牙雕人像、南宋金项饰、元青花人物图玉壶春瓶等,见证了海上丝绸贸易带来的文化交流盛景[1][2] 广交会的现实意义 - 自1957年创办至今,广交会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外贸的“晴雨表”“风向标”[3] - 广交会是新技术、新产品的展示舞台,彰显中国外贸的韧性与活力,也是全球客商了解中国新动能、把握新机遇的平台[3] - 在当前全球供应链深度重构的背景下,世界对广交会和互利合作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3]
广州荔湾“七月七·弄巧季”重塑民俗文化场景
中国新闻网· 2025-08-30 09:31
活动概况 - 第十五届荔枝湾新西关民俗文化活动七月七弄巧季于29日至31日在广州荔湾举办 以乞巧文化为核心 深度融合广府民俗与现代体验[1] - 活动在理想花地趣活公园设立主会场 花地湾生活馆作为分会场 打造长达1.5公里的乞巧文化体验路线[2][3] 非遗技艺展示 - 荔巧展廊汇聚广绣 广彩 银器制作 木雕 打香篆等12项非遗技艺体验[2] - 分会场荔巧工坊通过香道 螺钿 宋锦 竹编等非遗艺术展及手工沙龙实现传统与现代美学对话[2] - 广彩传承人现场演示描金堆彩绝技 银器锻造区提供亲手捶打银片制作七夕信物体验[2] 民俗文化展演 - 荔巧晚会通过香云纱服饰秀 广府传统婚俗展示 巧娘拜月仪式等环节实现非遗与现代艺术创新碰撞[2] - 香云纱时装秀展示20多套融合岭南元素与现代剪裁的服装 传统婚俗展示完整再现西关婚嫁习俗[2] - 设有剪纸非遗大师特展及趣味乞巧互动游戏如拼个大屋当房东 花旦开唛好戏登场等增强参与感[2] 文旅融合成效 - 活动整合荔湾区内非遗 民间主理人 文旅企业等资源 有效带动周边文旅业态发展[3] - 通过展廊 工坊 演出 互动等多种形式展现荔湾区作为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区的深厚文化底蕴[1]
“老汤”出新味更靓(现场评论) ——写好人文经济学的大文章④
人民日报· 2025-07-09 06:14
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 - 广州通过元宇宙非遗街区将虚拟现实技术与广彩瓷器等传统非遗文化结合,吸引外国游客体验[1] - 永庆坊采用"修旧如旧"的微改造模式,保留岭南建筑特色同时引入咖啡店、设计师工作室等新业态,带动片区经济增长[2] - 非遗工坊与跨境电商直播间并存,既传承通草画、广绣等传统工艺,又通过新渠道销往全球[2] 多元文化促进产业发展 - 广州国际生物岛的医疗器械公司聚集多国研发人才,多元文化碰撞已产生25项专利,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 - 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提升跨国协作效率,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提供助力[3] - 广交会持续60多年从未中断,第137届吸引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采购商,国际化服务细节获得外籍客商高度评价[4] 文旅商业协同发展 - 北京路步行街实现千年古道遗址与现代商业综合体和谐共存[1] -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通过"三馆合一"模式打造文化地标,吸引大量游客打卡[4] - 老字号茶楼保留传统早茶文化的同时,与现代商业业态形成互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