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搜索文档
广州荔湾“七月七·弄巧季”重塑民俗文化场景
中国新闻网· 2025-08-30 09:31
活动概况 - 第十五届荔枝湾新西关民俗文化活动七月七弄巧季于29日至31日在广州荔湾举办 以乞巧文化为核心 深度融合广府民俗与现代体验[1] - 活动在理想花地趣活公园设立主会场 花地湾生活馆作为分会场 打造长达1.5公里的乞巧文化体验路线[2][3] 非遗技艺展示 - 荔巧展廊汇聚广绣 广彩 银器制作 木雕 打香篆等12项非遗技艺体验[2] - 分会场荔巧工坊通过香道 螺钿 宋锦 竹编等非遗艺术展及手工沙龙实现传统与现代美学对话[2] - 广彩传承人现场演示描金堆彩绝技 银器锻造区提供亲手捶打银片制作七夕信物体验[2] 民俗文化展演 - 荔巧晚会通过香云纱服饰秀 广府传统婚俗展示 巧娘拜月仪式等环节实现非遗与现代艺术创新碰撞[2] - 香云纱时装秀展示20多套融合岭南元素与现代剪裁的服装 传统婚俗展示完整再现西关婚嫁习俗[2] - 设有剪纸非遗大师特展及趣味乞巧互动游戏如拼个大屋当房东 花旦开唛好戏登场等增强参与感[2] 文旅融合成效 - 活动整合荔湾区内非遗 民间主理人 文旅企业等资源 有效带动周边文旅业态发展[3] - 通过展廊 工坊 演出 互动等多种形式展现荔湾区作为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区的深厚文化底蕴[1]
《京西古城村风情图》:京西古城村旧貌画间永存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21 01:11
京西古城村历史与文化 - 京西古城村位于长安街西端石景山脚下,诞生于明代永乐年间,村民以拉骆驼运煤、种地、铁厂做工为生,以民间花会活动闻名[2] - 古城村"秉心圣会"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京西民俗文化的代表[2] - 古城村花会始于明代"秉心圣会",盛于清,表演形式为"花十档",包括高跷秧歌、耍石锁、耍狮子等,兴盛时有数百人参与[4][5] - "秉心圣会"在清朝康熙年间就著称于京师,民国《妙峰山志》明确记载其为表演最好的花会队伍[5] - 花会成为村民团结凝聚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寄托,京西民谣显示古城村花会表演水平远超周边村落[6] 古城村经济与产业 - 民国时期几乎家家养骆驼搞运输,兴盛时全村有骆驼2500多头,为京城输送煤炭、皮货和小百货[7] - 村中驮户通过研究煤性建立专业优势,如为"东来顺"专供油性大、好烧不出烟的煤,带动全村驮户致富[7] - 万盛涌杂粮店以面粉和棒子面质量优异闻名京西,面粉爽滑筋道,棒子面配方独特,成为区域知名品牌[8][9] - 店铺经营扩展至油盐酱醋和咸菜制作,年产量达十几大缸,曾是村民自豪的大型买卖[9] 古城村建筑与地标 - 村西口大影壁高4米多、长30米,是标志性建筑,具有镇邪功能,面东佛龛可容纳三个孩子[9] - 影壁承载村民生活记忆,是"接三送三"仪式的举行场所[9] - 村主干道东西走向,沿街分布老树、公众活动场所及各类生活器物如磨盘、驴车等[9] 古城村保护与传承 - 2005年因城市规划面临拆迁,何大齐应村长邀请绘制7米长卷记录村貌[3][10] - 画作采用白描技法,完整呈现村容村貌、村民日常生活及"秉心圣会"等民俗活动[4][10] - 作品获得村民广泛认可,虽村落消失但通过画卷保留了民俗特色和文化记忆[10]
端午假期北京文旅消费双增长
快讯· 2025-06-02 19:37
文旅活动表现 - 北京文旅以民俗文化为核心推出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旅活动 [1] - 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体验 [1] - 全市共接待游客821.1万人次,同比增长5.4% [1] - 实现旅游总花费107.7亿元,同比增长6.7% [1]
2025“寻味文安”美食大赛圆满收官
央视网· 2025-05-29 18:26
活动概况 - 2025"寻味文安"美食大赛于5月28日在河北廊坊市文安县举办,由中共文安县委宣传部、文安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安县融媒体中心联合主办[1] - 大赛通过乡镇推荐和网络自荐选拔出百强选手,自3月20日启动以来以短视频形式展示"文安味道"[3] - 活动现场设置厨艺达人争霸赛区、文安食礼评选区等多个分区,最终揭晓"文安十佳食礼""文安十佳特色小吃"等五类奖项[3] 文化内涵 - 大赛融合洼淀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于烹饪技艺,旨在打造"舌尖上的文安"品牌[3] - 活动通过美食展现文安特色饮食文化底蕴,为廊坊经洽会预热造势,提升"逛廊洽、游文安"知名度[3] - 文安县计划整合非遗技艺、生态美景和人文故事,唱响"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旅游品牌[3] 产业影响 - 大赛为文安产业振兴注入动能,推动当地打造"京南宜居水乡,低空制造新城"的城市定位[3] - 活动通过展示融合本地特色与各地风味的美食,吸引游客体验文安文旅资源[3] - 文安县将借此契机提升区域吸引力,促进"逛廊洽、游文安"的文旅消费[3]
一台戏拢住村庄的人气
人民日报· 2025-04-30 06:31
戏剧文化在乡村的传承与影响 - 戏剧作为情感表达工具,通过程式化表演连接感官与精神,隐含人世间分离与愈合的主题 [3] - 中国乡村戏台数量与村庄数量相当,秋收后演戏成为传统庆祝方式,激活村民集体记忆 [4] - 山西保留"迎神赛社"等古老民俗,赛戏活动融合祭祀与娱乐,吸引全村参与并唤醒乡情 [4] 戏剧表演形式与互动特征 - 演员突破舞台界限,如关公追华雄至观众区,乐队即兴伴奏,形成动态演出场景 [5] - 表演者与观众即兴互动(抓取摊贩水果、扮鬼脸),打破观演界限,历史演绎呈现轻松氛围 [6] - 戏台范围随观众规模扩展,"村子有多大戏台就有多大",演出高潮迭起带动全村情绪 [6] 戏台的社会功能与文化符号 - 戏台作为乡村精神中心,凝聚乡愁,外出者返乡看戏触发情感共鸣("心吊在腔子里咣咣响") [7] - 戏剧脸谱通过夸张手法(关羽丹凤眼、媒婆大痦子)转化生活表情,强化艺术趣味 [7] - 炕墙画等民间艺术延续历史基因,通过视觉叙事传递文化力量 [8] 戏剧与乡村生活的周期性关联 - 庙会结束标志冬季来临,村民通过期待春戏缓解黑白单调的冬日生活 [8] - 年节筹备(杀猪宰羊)与年后大戏形成仪式闭环,戏剧成为农耕时间轴的重要节点 [8] - 戏剧通过虚字唱腔("咦呀呼哪咳哎")化解生活严肃性,提供精神舒展空间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