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文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雄鹰振翅”撬动常熟人文经济新支点
新华日报· 2025-08-22 07:51
文旅活动与客流表现 - 第五届长三角体育节系列活动"鹰你而来"虞山雄鹰户外嘉年华于8月初在常熟虞山举行,吸引全国运动爱好者和游客参与[1] - "雄鹰线"徒步线路2024年接待游客约235万人次,其中外地游客占比超60%[2] - 赛事吸引1000余名全年龄段运动爱好者,雄鹰山径挑战赛700余名选手中,世界越野跑协会积分男子700分、女子650分以上精英选手占比超40%[2] 政府支持与基础设施 - 虞山街道完善安全设施与配套服务,包括增设防护栏、应急救援站、生态停车场,沿途打造7处休憩驿站,新建龙殿1、2号停车场缓解交通压力[3] - 成立专业体育文化公司运营赛事,创新推出AB坡难度差异化路径、溯溪体验、龙潭夜游等特色玩法[3] - 开发登山杖、文创雪糕等"雄鹰"系列周边产品,极大丰富线路内涵[3] 经济效益与消费带动 - 嘉年华促使虞山周边农家乐、酒店、民宿预订量激增,超80%外地参赛家庭留宿常熟[4] - "雄鹰线"带动周边农家乐及文旅项目2023年营业收入近2亿元[4] - 8月8日至10月8日推出首条古城"限时步行街区",开放时间为每周五、六、日及节假日18:00-22:00[4] 文化创新与产业融合 - 常熟高新区艺术鸭数字文创智造产业园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保留苏绣、常熟花边等非遗工艺精髓,注入AI技术与智能制造[7] - 创新带动产品年销售额突破数千万元,创造采绎来、弘娜等十余个品牌[7] - 实施直播电商"万千百十"工程,打造线下"云"上"两个千亿级市场",县域电商竞争力稳居全国前列[7] 赛事体系与产业拓展 - 中国桨板公开赛、江苏省龙舟精英赛、常熟尚湖半程马拉松、常熟村跑等赛事云集,构建"以赛促旅、以体兴商"消费范式[7] - 蓝·O2森林(虞山)体育文化产业园将于2024年开园,以"体育消费+体育生态"为核心价值,引入运动体育、文化创意、配套商业等新业态[7] - 虞山街道启动2025"湖山生活主理人计划",吸引手作人、艺术家、数字游民等新群体开发在地文化体验产品[8]
新地标崛起,顺德家具业向全球枢纽跃迁的时代“答卷”
搜狐财经· 2025-07-30 04:45
亚洲国际展贸中心项目概况 - 项目总投资25亿元,体量超40万平方米,定位为全球家具产业枢纽[1] - 构建"材料研发-智能制造-全球贸易-设计服务"的闭环生态,整合千余知名品牌[2] - 规划五大功能分区,设置150-500平方米黄金展位,促进供应链各环节全球联动[2] 顺德家具产业现状 - 龙江镇已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专业展贸面积突破100万平方米[7] - 产业存在设计同质化、国际渠道单一、产业链协同低效等"大而不强"问题[2] - 集群优势显著:拥有12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与3000家企业[3] 项目预期效益 - 原材料采购成本预计降低15%-20%,设计研发周期缩短近30%[3] - 建成"六大专业展馆+十里展贸长廊+千家品牌展厅"立体化展贸体系[7] - 通过用户行为分析系统实现数据驱动的产品迭代,推动"制造"向"智造"转型[7] 产业升级战略路径 - 智能制造:整合全产业链生态,实现"足不出镇、买遍全球"一站式采购[7] - 品牌出海:设立设计精品馆与国际对接专区,明年3月举办第39届亚洲国际家居产业博览会[8] - 文化赋能:融合岭南美学与工业制造,打造"产城人文"融合典范[9] 标杆企业案例 - 国宝智能床垫晋级全国智能电器大赛总决赛,精一获中国商用空间创新设计大奖[8] - 前进家具斩获德国红点奖,巴博罗等企业亮相米兰ADI设计博物馆[8] - 数字化交易平台实现供需秒速匹配,压缩企业间物理距离至"步行可达"[9]
“老汤”出新味更靓(现场评论) ——写好人文经济学的大文章④
人民日报· 2025-07-09 06:14
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 - 广州通过元宇宙非遗街区将虚拟现实技术与广彩瓷器等传统非遗文化结合,吸引外国游客体验[1] - 永庆坊采用"修旧如旧"的微改造模式,保留岭南建筑特色同时引入咖啡店、设计师工作室等新业态,带动片区经济增长[2] - 非遗工坊与跨境电商直播间并存,既传承通草画、广绣等传统工艺,又通过新渠道销往全球[2] 多元文化促进产业发展 - 广州国际生物岛的医疗器械公司聚集多国研发人才,多元文化碰撞已产生25项专利,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 - 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提升跨国协作效率,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提供助力[3] - 广交会持续60多年从未中断,第137届吸引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采购商,国际化服务细节获得外籍客商高度评价[4] 文旅商业协同发展 - 北京路步行街实现千年古道遗址与现代商业综合体和谐共存[1] -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通过"三馆合一"模式打造文化地标,吸引大量游客打卡[4] - 老字号茶楼保留传统早茶文化的同时,与现代商业业态形成互补[1]
马明龙调研推进文旅产业发展时强调 更大力度促进文体旅商融合共兴 以人文经济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镇江日报· 2025-06-14 07:45
文旅产业发展方向 - 强调文旅业将成为支柱产业 推动业态融合 深化"文化+体育+旅游+商业"融合范式 [2] - 提出将"人气"变"财气" 通过情感联结和文化认同增强消费黏性 同时完善"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功能 [2] - 重点将文化创新创造作为关键 加强历史街巷 传统村落 博物馆 老字号等保护利用 形成独特城市气韵 [2] 景区管理与文化保护 - 南山招隐景区作为核心景区 需保持耐心做好管理 保护和修缮 突出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1] - 调研中重点关注线上线下票务和文创产品情况 并实地考察虎跑泉 韶华楼等文化遗迹 [1] 市场机遇与产业升级 - 指出文旅市场日新月异 需敏锐捕捉变化和机遇 研究新特点新趋势 找准赛道抢抓风口 [1] - 提出把"网红"变"长红" 通过多样化文旅体验吸引游客 扩大票根经济等优惠政策 [2] 城市形象与服务提升 - 强调文旅是城市名片 需人人担当形成合力 提升硬件品质和软件服务 [2] - 当前重点做好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和演唱会的服务保障 体现城市温度并确保安全有序 [2]
既有海派文化的源流 又不乏烟火市井的温暖 更能让普通人亲近——漫步北外滩 随处都是美好取景地
解放日报· 2025-06-11 09:54
北外滩城市更新与文旅发展 - 北外滩国客中心码头2025年举办哈斗(HADO)世冠杯,系该赛事首次登陆中国,吸引中日韩观众并联动东方明珠地标 [3][4] - 码头2025年密集举办F1格子旗嘉年华、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等10+场活动,带动人流及消费流显著增长 [4] - 区域集聚4700余家港航企业(占全市运力70%)、2100余家金融机构(资管规模超8万亿元),480米浦西第一高楼已动工 [5] 历史建筑活化与文化赋能 - 中国证券博物馆(原浦江饭店)内"上海早晨"阅览室成为网红打卡点,保留1990年上交所开业历史痕迹并开放公共阅读空间 [6][7][8] - 虹口区计划在博物馆孔雀厅、礼查厅拓展文化沙龙等活动,82岁读者每周跨区专程到访阅读《上海的早晨》 [8][9] - 河滨大楼("远东第一公寓")底层花店延伸出北苏州路鲜花集市,涵盖绿植、非遗手作等低碳主题,联动邮政大楼等历史地标 [10][11] 人文经济与社区生态 - 北外滩街道推出15分钟"滨芬社区生活圈",整合滨水特色与"花香、饭香、书香"三层次生活服务 [12] - 专家指出城市更新3.0时代需以文化底蕴赋能存量优化,实现历史保护与现代商业的双向协同 [12]
佛山南海以艺术为媒激发乡村文旅新活力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5-16 16:30
文旅融合与艺术节效应 - 佛山南海区通过连续举办两届大地艺术节,以艺术为媒介盘活乡村资源,吸引游客277万人次,培育30余家咖啡店、甜品店、民宿和茶楼餐厅,并落地多个艺术设计工作室 [1] - 第二届大地艺术节以"水係南海"为主题,覆盖西樵镇和九江镇,194位全球艺术家创作超200件作品,形成全域性文旅消费场景 [2] - 艺术节带动乡村基础设施和创新氛围改善,如儒溪村集聚5间茶啡饮品店,平沙岛吸引艺术家设立工作室并长期定居 [4] 商业机会与创业案例 - 咖啡店主苏敬谊在烟桥古村的店铺日均销售500杯咖啡,营业额达8000元,新开西樵山分店客流量超预期,春节假期单日销量激增至1000杯,3个月回本 [1][2] - 返乡青年吴恺宁创办"鹭舍"主题民宿,因艺术节流量经常爆满,拓展私房菜、咖啡等服务,形成多元消费场景 [3] - 罗行艺术墟通过百年建筑改造火爆出圈,"五一"期间北江吾舞国际舞蹈节吸引游客15万人次,实现艺术与在地文化深度交融 [5] 文化赋能与可持续发展 - 大地艺术节强调在地性,村民深度参与创作与运营,如儒溪村成立文旅公司,推动返乡致富 [4] - 艺术节唤醒历史文化印记,如"水上南海"游线重现桑园围船运场景,串联10个艺术片区 [4] - 本土文化商业化案例涌现,如苏敬谊将龙舟文化转化为钥匙扣、模型等文创产品,提升品牌附加值 [5] 区域经济联动 - 佛山市提出建设环西江—北江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艺术乡建"成为片区发展新叙事方式 [5] - 九江烟南社区通过艺术节盘活闲置资源,带动文旅产业破圈升级,形成"艺术+青年+村民"协同模式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