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文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老汤”出新味更靓(现场评论) ——写好人文经济学的大文章④
人民日报· 2025-07-09 06:14
站在广东广州越秀区北京路步行街的青石板路上,眼前是鳞次栉比的现代商业综合体,脚下是千年古道 遗址。一街之隔的元宇宙非遗街区里,外国游客正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触摸"广彩瓷器的纹样;转角处的 老字号茶楼上,一壶普洱、几笼虾饺,延续着"叹早茶"的市井烟火。 这是广州,一座传统与现代交融、本土与域外交汇的城市。开放与包容的基因,已经刻入城市的大街小 巷。城市气质何处来?发展底蕴何处生?广府文化正是这座千年商都的根与魂。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 的枢纽,自秦汉时期便是海上贸易的重镇,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形成了开放、包容、创新、务实的城 市特质。 留住文化根脉,播下人文种子,是发展人文经济的前提。荔湾区永庆坊,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下足 微改造的"绣花功夫",保护和恢复了街巷的肌理,不仅把趟栊门、满洲窗等岭南建筑特色展现出来,还 引入了新业态。改造后,非遗工坊与咖啡店、设计师工作室共生,不仅吸引更多游客,还带动了片区经 济增长。如今在这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用通草画讲述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年轻创业者搭建跨境电商 直播间,将广绣、广彩销往全球。当地居民说:"老房子没拆,'乡愁'还在,但生活变新潮了。"探索新 方向,不忘守护老传统 ...
城市文创园区承担重要使命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07 05:15
魏鹏举 冯星宇 产业与文化活动联动,提升文化认同与消费意愿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文经济学的学科命题。城市文创园区作为城市文创产业发展和文化展示的 核心区域,是人文经济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十四五"时期,文创园区承担培育文化产业、促进消费及强 化文旅科技支撑的重要使命。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持续政策赋能,文创园区发展迅速。当前全国已建成34 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在营各类文创园区2593个,形成了由国家级示范园区引领,省市级园区为 中坚,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群为支撑的全面发展格局。 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等文创园区,产业方向及优势明确。园区通过发挥产业优势,将原有的 工业遗产转化为文化艺术新场景,为工业遗产注入了新的艺术内涵。在公共空间文化场景的打造上,园 区通过融入艺术、时尚、创意和文化元素,将公共文化空间转变为展现现代艺术与时尚的开放式文化场 景。许多工业遗产已成为文化地标和网红打卡地,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园区通过精心策划的活动,如北 京戏剧嘉年华、中国国际时装周等,将产业特征与文化活动紧密融合,有效地展示了园区的产业优势。 这些活动不仅让游客深入了解了园区的产业产品,还提升了他们对园区产业的认 ...
“2025苏州文学周”启动 将举办名家访谈、文学IP转化推介等系列活动
苏州日报· 2025-07-05 08:30
现场,苏州大学教授季进以《当代苏州文学的海外传播》为题,剖析苏童、范小青等作家作品在海 外的译介与影响,揭示苏州文学如何通过语言转换与文化对话,成为世界理解中国的文学符号。 前天(7月3日),"2025苏州文学周"启动暨"文学苏州与世界"对话交流活动在第十五届江苏书展主 舞台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江苏省作家协会指导,苏州市委宣传部主办,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苏 州大学文学院等单位承办,以文学为桥梁,串联起城市文脉与世界视野,开启一场融合传统底蕴与当代 创新的文化盛宴。 活动现场发布"2025苏州文学周系列活动",揭晓全市及各县级市(区)的文学版图,推出"2025年 苏州好书榜"及"苏州故事:书写活力之城"文学创作大赛等重点活动,从阅读空间到青年作家写作营, 系列活动以"书与城共生"为核心理念,让文学渗透城市肌理。 "2025苏州文学周"以文学赋能城市,对话连接世界为愿景,不仅搭建了中外文学交流的平台,更以 人文经济学的视角,探索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共生之道。正如活动所传达的,苏州文学既扎根千年文 脉,又向世界敞开怀抱,未来将继续以文字为媒,让城市的精神之光在时代浪潮中持续闪耀。 据悉,"2025苏州文学周"期 ...
南京奥体中心:是赛事主场,更是“全民客厅”
南京日报· 2025-07-02 10:10
南京奥体中心发展历程 - 2002年为迎接"十运会"启动建设 占地89 7万平方米 五大场馆融合自然与体育元素 主体育场以"金陵红"斜拱为标志性设计[5] - 2006年率先推行市场化运营 开启从"赛事擂台"向"全民客厅"转型 定位城市之窗 文明高地 服务平台三大功能[13] - 2019年实现业务结构优化 体育培训收入反超体育健身收入 完成新旧动能转换[13] - 2024年举办36场大型演唱会 23场大型赛事 接待健身人群近400万人次 日均超1万人[14][20] 运营模式创新 - 形成四大业务板块:全民健身 文体活动 体育商业 无形资产 打造多功能复合型场所[13] - 构建"大型文体活动+校企运动会+自办活动"运营格局 成功孵化"亲子泡泡跑"等IP项目[14] - 2024年举办任贤齐 莫文蔚 周深等明星演唱会及网球 羽毛球等专业赛事[15] - 实现全天候运营:晨练老人 午间白领 傍晚青少年 周末长跑者等多时段用户覆盖[17] 经济与社会效益 - "苏超联赛"累计观赛50万人次 抖音话题播放80亿次 南京主场门票秒罄[3] - 赛事带动文旅消费显著:外地游客量增长48% 异地消费额增15% 盐水鸭订单增58%[24][25] - 衍生文创销售额破千万元 球队围巾 吉祥物玩偶成为城市伴手礼[25] - 通过"赛事流量+文化认同"模式 实现消费能级提升与城市品牌增值[23][26] 城市发展启示 - 验证"人文经济学"实践 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22][23] - 创新"全域主场"概念 以门票为支点构建住宿 餐饮 文旅消费闭环[31] - 突破传统场馆赛后利用难题 形成可持续运营的"南京模式"[9][10] - 成为城市活力新地标 承载市民情感与梦想 塑造现代化城市形象[8][34]
2025南京艺术节圆满闭幕,演出板块总票房达6190万元,直接拉动文旅消费约2.5亿元
南京日报· 2025-06-30 10:22
2025南京艺术节总体表现 - 艺术节推出五大板块共15部精品演出、10场精品展览、20余场重点品牌文化活动及300多场群众文化活动 [1] - 演出板块总票房达6190万元 参与人数10万人次 直接拉动文旅消费约2.5亿元 [1][8] - 活动获得中央及省市级主流媒体超400万次关注量 新媒体话题传播量突破600万次 [8] 文化惠民与城市艺术生态 - 伦敦西区话剧《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吸引大量亲子家庭 体现"家门口"文化惠民理念 [2] - 佘村端午主题活动通过古宅庭院与竹林田间的艺术呈现 为乡村注入新活力 [2] - 提供免费观影名额和9.9元非遗体验优惠券 覆盖剧场、街区等多类型场地资源 [4] 艺术教育普及成效 - "戏剧进校园"覆盖30余所中小学及高校 惠及师生近万人次 [7] - 南京市第五届临书作品展将专业书法转化为大众美学体验 实现"润物细无声"文化启蒙 [6] - 儿童舞台剧《小英雄哪吒之灵珠传奇》与高校传统经典戏剧形成差异化美育路径 [6][7] 文商旅融合创新模式 - 老门东艺术活动推出70余场演出及互动 包含非遗体验和文创消费 单游客最高消费658元 [8] - 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75%门票由外地观众购买 带动酒店住宿超1万间次及8460万元关联消费 [9] - 形成"话剧+文创""演出+旅游"等融合模式 串联剧场、商圈、景区等多业态 [9] 国际文化交流案例 - 古巴国家芭蕾舞团《天鹅湖》与伦敦西区话剧同步引进 体现国际化艺术资源配置 [2][9] - 精品剧目成为城市流量入口 外地观众占比显著提升文旅消费能级 [8][9]
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
经济日报· 2025-06-25 06:14
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发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辩证统一的。两者协调发展符合人类社会演变的历史辩证法,具有历史的必然 性。要以辩证思维把握两者关系,既不脱离物质基础空谈精神建设,也不因物质发展任务繁重而忽视精 神引领,而是在尊重"物质决定精神"这一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释放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能动作 用,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两者协同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 代化的重要特征"。这一重要论述不仅蕴含丰富的理论内涵,而且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物质贫困和精 神贫乏均背离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重视经济建设的基础性作用,而且重视文化建设的 精神引领作用。这种兼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范式,实现对"单向度"现代化范式的超越。物质文 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既是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发展,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同时也是对中国 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两者关系的明确回答。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强调"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 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 ...
马明龙督办市政协重点提案时强调以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助推文化强市建设
镇江日报· 2025-06-21 07:39
文化强市建设 - 市委书记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活化利用镇江丰富的文旅资源,以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助推文化强市建设 [1] - 镇江拥有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存灿烂,需用心呵护,推进文化强市建设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2] 传统街区活化利用 - 市委书记实地考察京口区水陆寺巷街区,强调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讲好街巷故事,转变管理和服务方式,打造兼具历史感和烟火气的文化商业街区 [1] - 在润州区西津渡街区玉山大码头遗址展示馆,强调保护原址原貌,体现西津渡厚重历史文化遗存的价值及意义 [1] - 传统街区建设需在"肌理延续、文化铸魂、业态活化、智慧赋能"上下功夫,处理好守正和创新、政府和市场、游客和居民的关系,打造修旧如故的历史街区、宜居社区、文旅融合打卡景区 [2] 文旅融合发展 - 市委书记希望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发挥独特优势,以调研深度、监督力度、协商热度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2] - 提案工作需压实责任、规范程序、深化协商,真正办好办精,推动提案工作再上新台阶 [3]
从“苏超”品读人文经济
经济日报· 2025-06-21 05:58
"苏超"第四轮比赛热度不减,球迷人数再创新高。除宿迁和盐城的比赛因撞期中考延期之外,其余五场 比赛观赛球迷全部超过2万人,徐州主场更是达到30823人。截至6月15日,"苏超"本轮比赛球迷上座人 数已经超越中超以及日本顶级J1联赛2024至2025赛季的平均球迷上座人数。 球场上,镇江卖起"输球醋饮"、扬州秀上非遗漆器、宿迁拿出霸王鞭鼓助威;互联网上,各地纷纷亮家 底、上才艺,排面拉满。一场球赛激活城市文化底蕴、特产风物,成功擦亮江苏文旅名片。正如网友所 调侃:江苏这哪里是"散装",又何止是"整装",分明就是高水平的"精装"。 "梗王"江苏的热梗从何而来?为什么江苏造梗能成功激起大众共鸣?这其中蕴藏着人文经济学的发展密 码。 "文"是核心。江苏既是文化昌盛之地,还是中国现代工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深厚文化底蕴为"苏 超""玩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从人文经济学的角度看,江苏的区域文化与时俱进,重视文化发展 的连续性,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区域文化贯通起来,做到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实现 了文化经济全面发展。 人文与经济融合互动,让"苏超"实现了球场内外双赢。据预测,"苏超"整个赛季将创造超3亿元的综 ...
马明龙调研推进文旅产业发展时强调 更大力度促进文体旅商融合共兴 以人文经济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镇江日报· 2025-06-14 07:45
6月12日,市委书记马明龙调研推进文旅产业发展,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抢抓市 场新机遇,持续丰富产品供给,更大力度促进文化、体育、旅游、商业等领域融合共兴,共同擦亮文化 旅游"金名片",以人文经济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马明龙强调,文旅是最好的城市名片,树好镇江形象,必须人人担当、形成合力。既要做好硬件方 面的品质提升,也要从软件方面让服务更加暖心。当前要继续做好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票务、宣传、安 全等方面工作,把"球迷"的热情保护好、镇江的形象宣传好;从细处着手,全方位做好演唱会服务保 障,既要体现镇江温度、更要确保安全有序,努力以自身作风过硬推动全市文旅高质量发展。 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王文生参加。(记者 胡建伟) 座谈交流中,马明龙认真听取了市相关部门单位关于文旅产业发展等情况的汇报,指出文旅市场日 新月异,要敏锐捕捉这些变化和机遇,把新特点新趋势研究透,找准赛道、抢抓风口,不断推动文旅产 业开创新局面。 马明龙强调,文旅业将成为支柱产业,推动业态融合,必须主动作为、务实推进。要把"人 气"变"财气",深化"文化+体育+旅游+商业"融合范式,推动情感联结、文化认同产生更多消费黏性和经 济能量; ...
既有海派文化的源流 又不乏烟火市井的温暖 更能让普通人亲近——漫步北外滩 随处都是美好取景地
解放日报· 2025-06-11 09:54
北外滩城市更新与文旅发展 - 北外滩国客中心码头2025年举办哈斗(HADO)世冠杯,系该赛事首次登陆中国,吸引中日韩观众并联动东方明珠地标 [3][4] - 码头2025年密集举办F1格子旗嘉年华、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等10+场活动,带动人流及消费流显著增长 [4] - 区域集聚4700余家港航企业(占全市运力70%)、2100余家金融机构(资管规模超8万亿元),480米浦西第一高楼已动工 [5] 历史建筑活化与文化赋能 - 中国证券博物馆(原浦江饭店)内"上海早晨"阅览室成为网红打卡点,保留1990年上交所开业历史痕迹并开放公共阅读空间 [6][7][8] - 虹口区计划在博物馆孔雀厅、礼查厅拓展文化沙龙等活动,82岁读者每周跨区专程到访阅读《上海的早晨》 [8][9] - 河滨大楼("远东第一公寓")底层花店延伸出北苏州路鲜花集市,涵盖绿植、非遗手作等低碳主题,联动邮政大楼等历史地标 [10][11] 人文经济与社区生态 - 北外滩街道推出15分钟"滨芬社区生活圈",整合滨水特色与"花香、饭香、书香"三层次生活服务 [12] - 专家指出城市更新3.0时代需以文化底蕴赋能存量优化,实现历史保护与现代商业的双向协同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