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服务

搜索文档
当好“护考人” 医疗保障已就位
辽宁日报· 2025-06-06 09:16
高考医疗保障措施 - 省卫生健康委指导各市成立医疗保障领导小组并制定保障方案及应急预案 [1] - 择优就近选定三级医院作为医疗保障定点医院并开辟就医绿色通道 [1] - 抽调医务人员组成医疗保障小组并配备齐全急救药品设备 [1] - 在重要点位派驻救护车现场保障并统筹调度120急救中心负责院前急救及应急转运 [1] 公共卫生保障 - 沈阳大连等市对考点及考生住地宾馆等场所进行传染病防控监督检查 [1] - 阜新市卫生健康委提供高考期间传染病防控指导服务 [1] - 盘锦市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并对校医及考务人员进行防控和消毒培训 [1] 心理健康服务 - 各市开设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为考生和家长提供心理支持 [2] - 阜新市心理健康科学普及体验馆开放并提供免费心理测试评估和咨询服务 [2] 高温天气应对措施 - 省疾控部门提示考生需科学饮食和适量补充水分 [2] - 建议考生选择透气吸汗的棉质衣物并备齐替换衣物 [2] - 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在阴凉处休息 [2] - 考试期间出现口渴头痛等多症状需警惕中暑并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2] - 体表温度正常不能完全排除热射病需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2]
中国女性私密健康白皮书
艾瑞咨询· 2025-05-30 17:15
女性私密健康丨白皮书 核心摘要: 《中国女性私密健康白皮书》 随着《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发布,强调全方位提高妇女生命 质量,从健康孕育、改善心理、提高营养、提倡锻炼等多重方面为妇女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良好卫生健康 服务,国家和社会层面对于女性私密健康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报告旨在提供对中国女性私 密健康行业的深入洞察,分析市场发展情况,了解用户选择私密健康产品服务的行为特点,为行业从业者和 投资者等各类主体提供参考与借鉴。 用户观点 女性正在经历私密健康的"认知觉醒",关注点开始从单一的生理维度向心理、关系等 维度转变 艾瑞调研显示,92.5%的用户认为女性私密健康非常重要。进一步调研她们对于私密健康的概念认 知发现,妇科炎症、月经不调、阴道松弛不敏感等生理问题是她们最频繁提及的关于私密健康的内 容,焦虑、情绪压抑等心理问题也有所提及。另外,巨量算数显示,2025年1.7-1.14期间,抖音用 户对"女性私密健康"词条相关的搜索内容虽然大部分聚焦于生理层面,但关爱女性等心理层面和夫 妻生活、两性健康等关系层面也获得一定热度。这表明,女性对私密健康的理解已经开始从单一生 理角度的 ...
信“心”心理问答|女儿心理咨询1年半后,父母成了"原生家庭罪人":多少父母正在经历这场亲子战争
经济观察报· 2025-05-16 17:07
心理咨询行业现状 - 心理咨询过程中存在"防御性合理化"现象 即来访者可能用学术概念逃避现实问题[3] - 部分咨询师可能陷入"关系依赖型治疗"误区 长期咨询未带来现实功能改善[4] - 行业存在"替罪羊陷阱"风险 过度聚焦原生家庭可能强化受害者身份认同[4] 咨询效果评估 - 一年半咨询周期未实现复学或情绪调节等现实功能改善 显示咨询方向可能出现偏差[3][4] - 专业咨询应产生"痛苦-成长"的螺旋上升 而非长期停留在理论分析阶段[4] - 当亲子交流中超过50%内容陷入理论辩论时 需警惕咨询方向偏差[3] 干预方法建议 - 家庭系统视角建议采用家庭雕塑技术 如用3米距离象征情感疏离[4] - 双咨询师模式可保留现有情感咨询 同时引入行为训练专家[4] - 设立"情绪安全词"机制 当对话陷入理论辩论时暂停24小时[5] 家庭互动改善 - 建议通过非语言互动增加交流 如共同进餐和运动等[5] - 绘制三代人关系图谱有助于区分代际创伤与自我课题[4] - 将复学目标拆解为微步骤 如每周到校门口观察10分钟[4]
花18800元做咨询孩子仍不去上学,不正规的线上心理咨询“套路”焦虑的家长
央视网· 2025-05-12 16:00
行业现状与问题 - 青少年心理咨询需求逐年上升 但行业水平参差不齐 部分机构专业程度不足 可能影响咨询效果并耽误治疗时间 [2] - 部分心理咨询机构采用夸大宣传手段 如承诺"包治百病"、"短期见效" 并预先收取高额费用 收费模式为一次性支付18800元/91天或16800元/91天 [1][4][5] - 行业存在不规范收费现象 包括设置"禁止退款"条款(扣除30%违约金+6500元方案费) 与专业机构"来一次收一次"的惯例相悖 [4][5] 服务模式争议 - 争议机构采用"仅家长沟通"模式 拒绝与青少年直接交流 仅进行2-3天一次的电话沟通 且不主动提供治疗方案 [1][2] - 专业心理咨询需双向沟通 需综合家长与青少年信息 建立咨询关系后实时调整方案 仅线上沟通效果有限 [2] - 正规心理咨询周期应为每周50分钟(家庭咨询90分钟) 对长期厌学者需持续一学期至一年 而非短期"轰炸式"治疗 [3] 消费者权益保护 - 合同中"效果未达预期不得终止"条款涉嫌违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格式条款不得限制消费者权利 消费者仍可依法维权 [5] - 实际案例显示 10天服务扣费比例达87.5%(14713元/16800元) 退款仅剩2087元 反映收费机制不合理 [5] - 服务机构有义务如实告知风险 避免虚假宣传 消费者应查验营业执照和咨询师资质 并在协议中明确服务内容和退款方式 [5] 专业治疗建议 - 有效心理咨询需符合三要素:咨询师能力、来访者配合度和内驱力 无法保证100%治愈率 [3] - 优先推荐三类正规资源: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专科医院门诊、高校心理咨询中心 [3] - 青少年心理问题改善需结合长期家庭氛围培养 非单纯依赖心理咨询 [5]
6个方法拯救“腐烂”的大脑
虎嗅APP· 2025-04-09 17:44
大脑健康定义 - 神经学家通过3个核心维度定义大脑健康:逻辑思考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行动转化能力 [6] - "脑腐"现象表现为上述三维度功能退化,需通过特定方法修复 [3][8] 沉浸式专注疗法 - 被动刷短视频导致注意力系统功能削弱(2014年研究证实) [5] - 心流状态(如学习语言/乐器)能激活前额叶皮质,增强规划、情绪调节等执行功能 [7] - 主动建构知识的活动比被动接收信息更利于大脑恢复活力 [5][7] 触觉刺激的重要性 - 手机操作简化导致触觉体验贫乏,影响大脑空间感、记忆力和情绪调节 [10] - 手写笔记比打字多激活大脑语言/运动区域3.2倍(2014年研究数据) [10] - 建议通过手工、烘焙等复杂触觉活动重建感知平衡 [11][14] 手机成瘾干预策略 - 习惯形成四步骤(提示/渴求/反应/奖励)可作为戒断切入点 [13] - 具体措施包括关闭通知、设备物理隔离、锁定屏幕等行为干预 [17] - 线下社交激活默认模式网络,比孤立刷屏更符合大脑进化需求 [16][18] 睡眠修复机制 - 深度NREM睡眠期间脑脊液清除代谢废物(含阿尔茨海默相关物质) [20] - 手机蓝光延迟入睡并降低深度睡眠概率,导致次日注意力涣散 [20][22] - 建议睡前1小时远离蓝光,营造低温昏暗环境促进修复 [22][23] 运动对神经的直接影响 - 运动促进髓磷脂生成,提升神经信号传导速度与效率 [27] - 适度有氧运动可触发成人神经发生,增强学习与情绪弹性 [27][30] - 间歇性运动(每周3次)配合BDNF释放最利于神经可塑性 [29][30] 对抗脑腐的核心理念 - 目标非完全戒断数字产品,而是建立多元化的认知刺激方式 [32] - 儿童期(6-12岁)多感官整合关键期需优先避免短视频侵蚀 [18] - 结合触觉强化、线下社交、深度睡眠形成系统性修复方案 [10][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