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电混动车

搜索文档
当奥迪、奔驰开始“倒车”
和讯网· 2025-06-25 15:27
战略调整 - 奥迪宣布放弃原定2033年停售内燃机车型计划,同时搁置2026年前停止研发新一代内燃机的想法[1] - 梅赛德斯-奔驰、沃尔沃、宝马等跨国汽车巨头集体推迟电动化目标,重回燃油车赛道[2] - 传统豪华车企曾在2021年集体高调宣布"拥抱电动化",但四年后风向改变,当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后反而开始反思与回调[2] 市场表现 - 奔驰去年纯电车销量18.5万辆,占比约10%;奥迪纯电销量16.4万辆,占比约10%;宝马纯电销量42.7万辆,占比17%[3] - 宝马去年在中国交付约71万辆车,其中纯电车型占15%,约10万辆出头;奥迪和奔驰未公布在中国市场的电动汽车销量数据[3] - 新能源渗透率在中国市场保持在50%左右,油车还有近一半的市场生存空间[5] 转型挑战 - 麦肯锡测算全面电动化转型需持续投入相当于车企年营收15%-20%的资金,对多数传统车企构成沉重负担[4] - 电动业务占比尚未突破关键的20%门槛,强行切换增长引擎会动摇根基[3] - 在中国市场,BBA的电动汽车销量表现很难与中国本土新能源品牌形成有效竞争[3] 技术路线 - 奥迪计划在2025年推出10款插电混动车型,覆盖A3、A6、Q5等主力产品线,2035年前保持燃油、混动、纯电三条技术路线并行[9] - 奔驰正为中国市场筹备一款"油电同驱、超长续航"的插电混动产品[9] - 宝马将重启增程式电动系统开发,丰田计划把汉兰达、赛那变成"中国工程师主导"的增程车[11] 行业趋势 - 2024年纯电、插混、增程的市场份额分别为60%、30%、10%,混动市场份额达40%[11] - 中国科学院院士预测2025年插混市场份额有望从30%提升至40%,增程维持在10%[11] - 业内专家预测2030年全球市场或形成纯电、混动、燃油分别占据"30%、30%、40%"的格局[12]
电动化的尽头,是更大的油箱?
晚点LatePost· 2025-06-19 23:43
电动化战略调整 - 奥迪撤回2033年停售燃油车计划,不再设定明确终止时间表,转向提供纯电、插混和内燃机多样化产品组合[4] - 中国车企从专注纯电转向插混车型,因插混车型纯电续航达300公里以上(2019年平均水平的3-6倍),且成本结构更具韧性[4] - 2024年前5个月插混车型零售销量同比增长76.9%,比纯电车型高54.3个百分点,占新能源整体销量42.1%[5] 油箱容积趋势 - 新能源车油箱容积显著增大:领克06新能源油箱从35升增至51升,海豹06 DM-i配备65升油箱(A+级轿车)[6] - 插混车型油箱普遍大于同级别燃油车:海豹06 DM-i油箱大于轩逸/朗逸,问界M9油箱大于途观L[7] - MPV领域GL8新能源油箱73升超过燃油版,越野车方程豹豹8油箱91.5升超过普拉多23.5升[12][13] - 2017-2024年新能源车型油箱容积累计增加52.6%至58升,与燃油车持平[14] 技术驱动因素 - 电池技术突破:增程式车型电池容量累计增加113.9%,插混车型增加68.1%[21] - 动力电池价格下降:碳酸锂价格不足2022年底九分之一,磷酸铁锂电池价格累计降幅57%[24][26][27] - 发动机热效率提升被重新重视,工程师认为其发展空间大于三电系统[30] 市场结构分化 - 插混车型在10-20万元区间占优(2024年1-5月累销113.7万辆),增程车型在20万元以上更易爆发(累销37.2万辆)[32][33] - 自主品牌成为最大赢家:2024年插混销量250.4万辆(同比+80.2%),比亚迪插混销量达2021年9.1倍[39] 政策与体验优化 - 新能源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至2027年且不区分纯电/插混,推动插混发展[39] - 技术改进显著: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百公里油耗2.9升,长城Hi4实现四驱节油,骁遥电池支持充电10分钟补能280公里[42]
电动化的尽头,是更大的油箱?
晚点Auto· 2025-06-19 17:35
电动化战略调整 - 奥迪撤回2033年停售燃油车计划,不再设定明确终止时间表,转向提供纯电、插混及内燃机多样化产品组合 [3] - 中国车企从专注纯电转向插混车型,因电池技术成熟使插混纯电续航达300公里以上(2019年平均水平的3-6倍) [4] - 插混车型成本结构更具韧性,能顺应原材料价格变化享受政策优待 [4] 市场销量与产品趋势 - 2024年前5月中国插混车型销量同比增76.9%,占新能源整体销量42.1%,同比提升8.6个百分点 [5] - 新能源车型油箱容积显著增大:领克06新能源油箱从35升增至51升,比亚迪海豹06 DM-i配备65升油箱(A+级轿车同级燃油车1.5倍) [6] - 插混车型油箱普遍大于同级别燃油车,如问界M9、理想L7油箱超燃油SUV星越L、途观L [7][13] 技术驱动与成本优化 - 2017-2024年新发布新能源车型油箱容积累计增52.6%至58升,电池容量中位数增50.6%至19.4度 [22] - 动力电池价格大幅下降:碳酸锂价格不足2022年底高点的1/9,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价格降幅超50% [25][28] - 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实现百公里亏电油耗2.9升,长城Hi4混动架构通过双电机布局实现四驱效果 [43] 政策与竞争格局 - 新能源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至2027年底,纯电与插混车型享受同等待遇 [40] - 自主品牌主导插混市场:2024年销量250.4万辆(同比增80.2%),比亚迪插混销量达2021年的9.1倍 [40] - 增程与插混市场分化:20万元以下插混占优,20万元以上增程份额更高 [31][34]
奥迪战略转向:跨国车企电动化转型之困中的破局思辨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19 09:50
奥迪战略调整核心观点 - 公司撤回2033年停售燃油车计划,转向"燃油车-电动车双轨并行"战略,反映电动化转型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2] - 战略调整映射跨国车企在电动化浪潮下面临的复杂困局与深层挑战,为行业提供思辨样本 [2] 全球市场割裂化影响 - 欧洲环保政策与充电设施滞后并存,电动车普及速度低于预期 [2] - 北美受政策摇摆和燃油车使用习惯影响,电动化进程缓慢 [2] - 中国凭借政策支持、完善产业链和庞大市场成为全球电动车核心引擎,东南亚仍以燃油车为主 [2] - 市场割裂化迫使公司放弃激进电动化目标,采取因地制宜的区域策略 [3] 电动化转型成本压力 - 电池技术、自动驾驶等研发需巨额投入,高能量密度电池研发需长期试验优化 [3] - 电动车生产线建设及工厂改造耗资巨大,充电基建与市场推广成本显著 [3] - 电动车业务短期难盈利,价格战压缩利润空间,燃油车业务仍是现金流主要来源 [4] 中国市场战略地位 - 中国政策(购车补贴、牌照优先等)推动电动车市场繁荣 [5] - 本土完善的三电供应链和智能制造能力支撑生产保障 [5] - 公司加速在华电动化转型,推出专属车型并加强本土合作以抢占先机 [5] 技术路线灵活性 - 纯电、插混、氢燃料等多技术路线并存,公司新增内燃机与插混车型系列应对不确定性 [6] - 混动车型因兼顾环保与续航焦虑,或成欧洲市场过渡期主力 [6] 跨国车企转型启示 - 需制定多元化区域战略应对市场割裂化 [7] - 强化成本控制以平衡短期盈利与长期转型 [7] - 重视中国市场引擎效应,深化本土合作 [7] - 保持技术路线灵活性以应对市场变化 [7] 行业发展趋势 - 电动化转型需破局与重构,可持续发展依赖战略适应性 [8]
2025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魅力指数研究成果发布 行业整体得分首次突破800分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6-17 06:07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产品魅力指数得分为806分(1000分制),首次突破800分,各因子得分增长均超过12分 [1] - 研究覆盖48个品牌的122款车型,涉及11个车辆表现类别的45个要素,包括外观造型、驾驶感受、充电体验等 [1] - 行业得分持续上升得益于电池技术进步,30万元以内主流车型电池包容量提升,有效满足用户续航需求 [2] 市场结构变化 - 新能源汽车首购用户占比下降至60%以下,市场从"增量逻辑"转向"存量重构" [1] - 自主新势力品牌在销量与产品魅力得分上实现双重突破,反超国际品牌 [1] - 插电混动车型用户占比显著上升9个百分点至41.5%,市场对混动技术接受度增强 [3] 用户需求演变 - 用户期待从三电技术参数转向"可用""好用"的整体信任构建 [2] - 续航经济性和充电体验得分分别较去年提升22分和18分 [2] - 高负荷场景下续航落差改善,"寒冷天气"和"空调开启"造成续航不及预期的比例分别下降4%和8% [2] 技术发展趋势 - 电池安全新国标即将实施,研发重点预计从最大化续航转向确保安全性 [2] - 插混车型在外观造型、驾驶感受等维度与纯电车型差距缩小至2分以内,感知体验接近接轨 [3] 基础设施改善 - 公共补能设施建设推动充电体验提升,一、二、三线城市充电体验得分分别上升6分、21分、16分 [2]
奔驰考虑推出一款超长续航的混动车,大电池是主要方向|36氪独家
36氪· 2025-06-13 21:08
奔驰大电池插电混动战略 - 公司计划为中国市场开发油电同驱、超长续航插电混动车型,项目已获方向性通过并启动预研[1] - 当前在华插混产品仅5款,纯电续航最高115km(GLC插混版),售价较燃油版高10万元,显著落后国产竞品(如理想L7纯电续航286km、售价低21.62万元)[1] - 2025Q1全球营收下滑7%、净利润暴跌43%,主因中国市场销量下降10%[1] 合资品牌转向大电池混动技术 - 行业趋势显示主流车企通过加大电池容量实现纯电续航250-300km、综合续航超1000km[3] - 宝马重启增程研发,第六代X5进入量产审核阶段,X3/X7同步考虑增程版本[6] - 广汽丰田将引入增程动力至汉兰达/赛那,上汽大众推出纯电300km的ID ERA SUV[6] - 沃尔沃XC70采用SMA混动架构实现纯电200km/综合1200km续航[6] 中国市场消费需求驱动转型 - 用户核心需求为低能耗、补能便利、超长续航及智能体验,而非特定技术路线(如增程式)[3] - 2024年理想增程车型销量破50万辆,问界M9以15.8万辆取代宝马X5成50万+车型销冠[6] - 合资品牌将大电池插混视为兼顾技术优势与本土需求的"最大公约数"[6][8] 技术路线选择与竞争格局 - 公司曾研究增程技术(2023年EQS项目),但2024年因成本/可持续性中断开发[3] - 新项目优先考虑大电池插混方案,技术推演阶段聚焦超长续航目标[4] - 行业竞争加剧,传统巨头集体入局倒逼技术-需求双驱动转型[7]
奔驰考虑推出一款超长续航的混动车,大电池是主要方向
快讯· 2025-06-13 21:05
奔驰中国市场战略 - 公司计划为中国市场开发一款大电池插电混动车型 [1] - 该项目已获得方向性通过并启动预研工作 [1] - 新产品倾向定义为油电同驱、超长续航车型 [1] 产品定位 - 车型将采用大电池设计 [1] - 主打油电同驱技术路线 [1] - 强调超长续航性能 [1]
徐长明:插电混动和增程车型短时间占比或将超过纯电车型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12 13:58
第二,消费需求偏好拉动。插电混动车型、增程车型广受青睐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比纯油车更强的经济性。相关调研显示,插电混动车型、增程车型 每公里成本不足0.3元,仅约为纯油车的一半。二是比油车有更好的驾驶感和科技感。三是没有纯电车的里程焦虑。 第三,政策加持。徐长明表示,我国插电混动车型、增程车型与纯电动车享受相同的优惠政策。"BEV主要是两端发展好,即小车和大车,主要是家庭 的第二、三辆车。而真正是一辆车的家庭近两年主要购买的是PHEV和增程。"徐长明称。在他看来,未来2~3年内,上述政策仍会基本保留或小幅调整,插 电混动车型和增程车型还会保持较好发展,甚至有可能短时间占比超过纯电车型。 混动汽车近年来在海外市场发展同样迅速。特别是2023年以来,混动汽车在海外市场保持20%~30%的增长速度,略逊于中国市场。其中,海外市场混 动汽车中HEV占比较大,约为78%;PHEV占比约为20%;增程车型几近于无。徐长明表示:"中国以PHEV为主,且比重高;而国外绝大部分市场以HEV为 主,占总体市场份额较低。" 分区域来看,混动汽车在总体市场份额占比唯一高于中国市场的是日韩市场,混动汽车在当地市场占比约1/3,其中绝大 ...
Ingo Scholten:混合动力是通往净零排放的必由之路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05 14:53
公司概况 - 浩思动力于2024年5月成立 全球总部位于英国伦敦 拥有17家生产制造基地 5大研发中心 19000名员工 其中3000名工程师 [3] - 公司年营收达15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233.06亿元) 年销量约800万套动力总成 包括发动机 变速箱及电池 [3] - 产品组合涵盖燃油发动机 混动发动机 插电混动发动机 变速箱等 燃料类型包括汽油 柴油 液化石油气 压缩天然气 甲醇等 [3] 市场定位与战略 - 公司坚持多路径共达零碳 产品可覆盖全球各区域市场80%的乘用车需求 [3] - 电气化转型并非转向单一技术 而是多元路径发展 混合动力是未来重要方向 [4] - 公司致力于成为生态协调者和系统整合者 已实现超混 乙醇 甲醇 合成燃料及氢气等技术应用 [6] 行业趋势与预测 - 到2040年 全球市场预计仍有约50%的汽车是内燃机汽车 即每年约5400万辆非纯电动汽车 [4] - 当前全球燃油车保有量超10亿辆 车辆平均使用寿命为15年 内燃机领域仍将长期存在 [4] - 非洲 东欧等市场仍采用手动变速箱 相关企业需继续生产和维护高质量手动变速箱 [4] 技术发展与创新 - 甲醇发动机的碳排放较传统汽油降低30% 成本与燃油体系相当 [6] - 公司改良燃烧效率和尾气处理手段 推出甲醇 乙醇 氢气及合成燃料的整套应用方案 [6] - 合成燃料应用面临生产成本挑战 需政策支持以推动大规模生产 [5] 区域市场布局 - 针对欧洲 巴西 中国等市场对燃料应用的偏好 公司打造了适应不同地区需求的动力技术平台 [6] - 巴西等南美洲国家广泛使用乙醇燃料 吉利自2005年起研发甲醇发动机和甲醇汽车 [5]
一周概念股:EDA巨头断供中国市场 中汽协倡议反对“内卷式”竞争
巨潮资讯· 2025-06-02 19:08
EDA软件断供中国市场 - 美国商务部BIS要求Synopsys和Cadence暂停向中国客户发货EDA软件 需获得许可证才能出口至中国或中国"军事最终用户" [2][3] - 受限EDA软件涉及《商业控制清单》分类号3D991和3E991 BIS认为其存在"军事最终用途"风险不可接受 [3] - Synopsys中国收入占比约16% Cadence中国收入占比约12% 新规可能实质禁止其在华业务 [3] - 美国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手段升级 从限制制造设备扩展至EDA软件领域 [4] 特朗普关税威胁iPhone供应链 - 特朗普警告对非美国组装的iPhone征收25%关税 施压苹果将生产迁回美国 [5][7] - 分析师指出承担25%关税比将组装迁至美国更具经济可行性 因亚洲供应链成本效益难以复制 [5][6] - 若征收关税 每台iPhone成本或增至3500美元 但财务负担仍低于重建供应链的资本支出 [8] - 苹果计划2026年前将美国市场大部分iPhone生产转移至印度 富士康在印投资15亿美元建厂 [6] 中国新能源汽车价格战 - 比亚迪宣布22款新能源车降价 最高降幅达35% 海鸥车型降价20% 海豹混动版降价34% [9] - 行业竞争加剧 约100个品牌争夺市场 中汽协发文反对"内卷式"价格战 称其侵蚀行业利润 [9][10] - 中汽协倡议企业遵守公平竞争 不以低于成本价倾销 避免损害产业链安全 [10] - 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占比超40% 但行业盈利水平下降 价格战冲击正常经营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