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政策性种植险
icon
搜索文档
体系渐进+实践探索:织密农业减灾防灾“金融安全网”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6
苹果种植风险特征 - 苹果生长周期为3月中下旬开花至10月收获采摘 历时6-7个月 期间自然灾害对产量和品质构成持续威胁 [1] - 冰雹灾害风险概率最大 可影响任一生长关键点 花期霜冻干扰疏花定果 膨大期旱情显著影响苹果品质 [1] 差异化风险应对策略 - 地方财政补贴推动农业主体投保政策性种植险 通过农险赔付重获生产经营能力 [1] - 规模化种植主体在信贷资金支持下搭建防雹网 以物理方式降低冰雹灾害影响 [1] - 中小银行机构在灾害后提供增信和续贷服务 支持农户有序恢复生产生活 [1] 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 2024年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达1500亿元 覆盖农户1.47亿户次 提供风险保障超过5万亿元 [3] - 农险保障深度提升至1.66% 风险保障水平达5.2万亿元 创新险种包括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 [3] - 2015年政策性农险保险责任统一规定 涵盖农作物和养殖动物几乎所有自然和地质风险责任 [4] 保险技术升级与创新 - 保险公司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和AI模型自动计算损失范围 实现"预警即赔付"机制 如台风"蝴蝶"中的预先赔付 [4] - 农业巨灾保险在8省份试点近10年 形成政府投保政府受益与农业主体投保两类模式 [4] - 天气衍生品基于权威气象数据衡量温度波动 广东湖北已落地"水产养殖温度指数保险+天气衍生品"等创新产品 [6] 银行信贷支持机制 - 银行机构建立灾后快速响应审批机制 通过简化贷款手续和限时办结制度加速资金投放 [5] - 结合再贷款和政府性融资担保等政策工具 实现增信和续贷资金快速惠及农业主体 [5] - 银行机构有意识结合主体投保情况增加信贷支持 推动作物品种和农业设施升级 [5][6] 金融服务体系优化方向 -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 做到应赔尽赔 [8] - 农险需在服务对象精准化 精算能力 财政补贴 风险区划等方面进行机制优化 [8] - 农业巨灾保险具有保基本 低费率 触发值高三大特征 可通过建立资金池和财政资金投保放大救助能力 [9] 数据资源整合需求 - 农业数据分散于气象 国土 金融等多部门 形成信息孤岛 需制定数据采集标准与共享规则 [10] - 鼓励保险公司数据共享 形成多元化数据信息底座 为金融服务协同创新提供底层支撑 [10] - 地方中小银行将气候研究成果用于风险分类管理 在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同时保障资产质量 [10]
织密农业减灾防灾“金融安全网”
金融时报· 2025-06-19 12:53
苹果种植风险与应对措施 - 苹果生长周期为3月中下旬开花至10月收获,期间易受冰雹、霜冻、旱情等自然灾害影响产量和品质[1] - 不同种植主体采取差异化应对策略:财政补贴下农户倾向投保政策性种植险,规模化种植主体偏好信贷支持搭建防雹网,中小银行提供灾后增信续贷服务[1] 农业金融支持体系复杂性 - 农业主体因经营客体、产业链环节、设施投入等差异导致同一灾害下损失程度分化明显[2] - 金融服务呈现双向选择特征:农业主体应对方式受资金状况、风险理念影响,金融机构则基于风险管理能力提供差异化支持方案[2] 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 2024年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达1500亿元,覆盖1.47亿户次农户,风险保障超5万亿元[3] - 保障深度提升至1.66%,风险保障水平达5.2万亿元,创新险种如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逐步推广[3] 保险机制创新 - 2015年起政策性农险覆盖所有自然和地质风险,2020年发布三大主粮风险损失率表推动精细化定价[4] - 巨灾保险试点包括政府投保和农业主体投保两种模式,已在8省份运行10年[4] - 新技术应用如卫星遥感+AI实现台风"蝴蝶"灾前预赔付[4] 银行信贷支持机制 - 银行建立灾后快速响应机制,通过简化手续、限时办结加速资金投放,结合再贷款和政府担保提升效率[5] - 信贷支持方向从抗灾救灾转向促进经营主体主动风险管理,推动品种和设施升级[6] 金融工具创新 - 天气衍生品基于温度波动数据指导风险管理,广东湖北已试点"保险+衍生品"组合产品[6] - 多部门联合推进金融气象指数建设,构建经济实体风险敞口量化工具[6] 农险体系优化方向 -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要求农险精准投保理赔,需优化精算能力、财政补贴和风险区划机制[8] - 农业巨灾保险具有保基本、低费率、高触发值特征,建议建立资金池提升财政资金杠杆效应[9] 资源协同配置 - 需打破气象、国土、金融部门间的数据孤岛,借鉴欧盟农业数据空间建立共享标准[10] - 银行保险机构可共享审查服务资源,地方银行已尝试将气候研究成果用于贷款分类管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