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天气衍生品
icon
搜索文档
极端天气“烤验”大宗商品衍生品工具巧解“气候风险”难题
中国证券报· 2025-07-26 05:07
极端天气对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 - 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北半球高温创纪录,南半球遭遇罕见寒潮,对大宗商品市场产生显著冲击 [1][2] - 极端天气对农产品、工业品、化工品等多个行业供需及价格产生差异化影响 [2][3][5] - 高温天气导致用电需求激增,刺激煤炭、有色金属和钢铁等板块需求上升 [4][6] 农产品市场 - 高温干旱天气可能导致玉米、小麦等作物产量和品质下滑,而高温高湿天气有利于大豆、玉米生长 [3] - 2019年超强台风导致东北玉米倒伏,推动玉米期货价格显著上涨 [6] - 极端天气是农产品供应端的最大威胁,需关注作物生长期天气变化 [2] 工业品市场 - 高温天气可能导致局部地区用电紧张,影响工厂生产连续性,尤其是铝、铜等有色金属行业 [2][6] - 高温刺激空调需求增长,带动铜、铝、钢材等原材料需求上升 [4] - 煤炭板块指数7月以来累计涨幅达38.47%,动力煤需求季节性增长是重要原因 [3][4] 化工行业 - 高温天气限制化工装置运行负荷,但当前市场供应充裕,影响有限 [5] - 纺织服装行业需求淡季叠加高温,可能降低PX-PTA和乙二醇需求 [5] - 空调需求增长提振PP、PE和苯乙烯等化工原料需求 [5] 资本市场表现 - 7月以来申万一级煤炭指数、有色金属指数、钢铁指数累计涨幅分别为7.22%、10.75%、17.94% [3] - 期货市场煤炭板块指数、钢铁板块指数、有色金属板块指数7月涨幅分别为38.47%、11.98%、2.56% [3] - 投资者已提前布局煤炭、有色金属和钢铁等板块 [3] 历史案例 - 2010-2011年俄罗斯干旱导致小麦出口限制,全球小麦价格飙升 [5] - 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影响墨西哥湾石油生产,国际原油价格大涨 [5] - 2018年夏季高温引发"电荒",煤炭价格大涨 [6] 风险对冲工具 - 温度指数期货可用于对冲农产品产量下滑风险及煤炭、钢铁等价格上涨风险 [7][8] - 国内已推出"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和区域气温指数,场外天气衍生品逐步应用 [8] - 海外市场已有气象期货、温度指数期货等工具,CME天气期货和期权交易量大幅增长 [7]
绿色金融、AI赋能……陆家嘴论坛热议的话题还有哪些?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20 20:08
普惠金融发展 - 普惠金融是实现社会公平与经济包容性发展的重要途径,2025陆家嘴论坛探讨了提升服务均衡性及可及性的方法 [1] - 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需发挥不同金融机构协同效应,政策性银行应强化先导作用,聚焦欠发达区域的中长期贷款投放 [1] - 大型商业银行应发挥资金和科技优势延伸服务,中小银行需利用地缘优势开发个性化产品精准服务特色产业及农户 [3] - 移动支付和数字银行等创新服务显著提升全球普惠金融覆盖面,需构建数字驱动的生态化体系打造产业链生态圈 [5] - 产业链数字化生态建设可通过横向数据流动更好服务上下游小微企业,实现场景与普惠服务的无缝对接 [7] AI赋能金融 - AI技术深度渗透金融核心业务场景,成为驱动行业效率革新的关键引擎,多家机构已启动风控、合规等领域的AI应用 [8] - AI在跨境支付领域智能化转型显著,已应用于异常检测、调查审查加速、制裁筛查误报降低及欺诈识别 [10] - AI正重塑金融市场传统业务逻辑,从算法交易到智能投顾推动服务向自动化、智能化升级 [10] - AI在数据分析领域可辅助综合信息处理及算法交易,纳斯达克交易所已全面改变订单处理方式 [13] 绿色金融发展 -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加剧使绿色金融发展势在必行,但面临现实压力和挑战,需完善标准体系及加强国际合作 [14] - 全球绿色金融指标显示当前表现不及预期,气候变化威胁仍严峻需持续努力应对 [16] - 绿色金融需关注国际合作与工具开发,将外部成本内化并通过保险、衍生品等应对气候成本 [20] - 应出台国家层面转型经营标准覆盖高碳行业,创新碳金融产品种类并完善定价机制助力企业降碳 [22] - 天气衍生品作为典型绿色金融产品对巨灾风险分散和气候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24]
绿色金融面临诸多挑战,陆家嘴论坛共商加强国际合作协同
第一财经· 2025-06-20 18:56
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绿色金融市场之一,绿色贷款余额超过40万亿元人民币,位居全球首位,绿色债券和绿色保险市场规模也位列全球前列[1][4] - 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已建立,涵盖发展目标、统计标准、产品体系、考核评价与国际合作、信息披露等方面[4] - 人民银行更新发布了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扩大了绿色金融的业务边界和范围[4] 绿色金融面临的挑战 - 现行绿色金融标准主要服务于纯绿经济活动,尚未覆盖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经济活动,如电力、钢铁等八大高碳行业(占全国碳排放总量75%)[4][5] - 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价格发现功能未充分发挥,碳市场期货、期权等产品匮乏,制约碳价格机制形成[5] - 政策统筹协调难、标准不统一、创新激励不足、市场交易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突出[1][4] 绿色金融改进方向 - 完善政策标准:建议出台国家层面转型金融标准,覆盖重点高碳行业,支持企业通过先进技术或设备更新实现降碳[5] - 加强产品创新:扩大碳市场经营机构主体范围,丰富期货、期权等碳经营产品种类,完善定价激励约束机制[5] -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提升碳核算能力,加强碳足迹管理,防范"洗绿"风险[5] 保险业在绿色金融中的角色 - 中国人保提出成为灾害风险韧性复原者、环境外部性治理者和绿色经济转型长期投资者的目标[5] - 计划夯实巨灾保险共同体运营机制,研发符合中国灾害实际的巨灾风险量化模型,推广多灾因巨灾保险[6] - 聚焦生态环境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新能源行业,创新绿色保险费率调节机制,探索"绿动出海"项目[6] 国际合作与协同 - 中国持续加强与欧盟、新加坡等的绿色金融标准协调对接,形成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等重要成果[7] - 全球碳金融市场规模较小,需进一步融合分类目录以促进绿色资本跨境流动[8] - 消费者需求上升和政策推动是绿色金融发展的两大引擎,需加强国际协作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9] 新兴金融工具 - 复旦大学与气象部门、期货交易所正推进基于气象指数的金融衍生品上市交易,以应对极端灾害风险[6] - 需开发更多工具(如保险、衍生品)将外部成本内化,支持复杂气候体系的数据需求[9]
多元资本矩阵服务科技创新 科技金融多举措协同燃动经济发展新“引擎”
央视网· 2025-06-20 13:56
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 2025陆家嘴论坛聚焦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匹配的多元金融服务体系 [1] - 2025年一季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4% [3] - 金融机构将重点支持人工智能、数字经济领域,提供股权、债权、保险等全生命周期服务 [3] - 国际机构建议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推动科技金融产品创新 [5] 上海股权投资集聚区建设 - 上海浦东新区加快建设张江、前滩等股权投资集聚区,集成科创企业、产业基金和服务机构 [7] - 张江科技投资大厦已汇集近20家基金和投资机构,打通基金注册绿色通道 [9] - 集聚区模式提升科创项目与金融资本对接效率,从"点对点"升级为"多对多" [9] 普惠金融发展 - 政策性银行需聚焦欠发达地区投放中长期贷款,大型银行发挥资金科技优势,中小银行开发个性化产品 [12] - 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覆盖面提升,需构建数字驱动的生态化体系 [14] - 上海银行提出推动产业链数字化生态建设,实现场景化普惠服务 [14] AI赋能金融业 - AI已渗透风控、合规及跨境支付领域,重塑算法交易、智能投顾等业务逻辑 [16] - 需平衡AI创新与风险监管,建立伦理审查框架并推动跨机构数据共享 [18] 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 全球需协同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开发保险、衍生品等工具内化气候成本 [23] - 交通银行建议出台转型金融标准,创新碳金融产品如期货、期权 [25] - 天气衍生品被提议作为绿色金融工具应对气候变化风险 [27]
聚焦2025陆家嘴论坛:与会嘉宾共话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期货日报网· 2025-06-20 04:37
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绿色金融市场之一 绿色贷款余额超过40万亿人民币 居全球首位 绿色债券和绿色保险市场规模位居全球前列 [1] - 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涵盖发展目标 统计标准 产品体系 考核评价 国际合作 信息披露等方面 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后政策体系加速完善 [1] - 人民银行更新发布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 扩大业务边界和范围 政策标准的引领作用显著 [1] 现存问题与挑战 - 现行绿色金融标准主要覆盖纯绿经济活动 对高碳行业覆盖不足 [2] - 碳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未充分发挥 期货 期权等碳金融产品匮乏 制约碳价格机制形成 [2] - 支持企业降碳的产品创新和市场机制不完善 激励约束机制有待加强 [2] 未来发展建议 - 需出台国家层面转型金融标准 覆盖重点高碳行业 加强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协同 [2] - 深化碳市场建设 扩大参与主体范围 丰富期货 期权等碳金融产品种类 [2] - 加快碳核算 碳足迹管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企业信息披露质量 [2] 气象金融创新 - 气候变化导致气象灾害呈现复合叠加特点 需加强天气风险管理 金融机构应将其纳入风险管理框架 [3] - 复旦大学 气象部门 期货交易所正推进基于气象指数的金融衍生品上市 中国尚未推出天气衍生品 [3] - 天气衍生品是典型绿色金融产品 有助于分散气候变化风险 未来金融与气象合作将更紧密 [3]
织密农业减灾防灾“金融安全网”
金融时报· 2025-06-19 12:53
苹果种植风险与应对措施 - 苹果生长周期为3月中下旬开花至10月收获,期间易受冰雹、霜冻、旱情等自然灾害影响产量和品质[1] - 不同种植主体采取差异化应对策略:财政补贴下农户倾向投保政策性种植险,规模化种植主体偏好信贷支持搭建防雹网,中小银行提供灾后增信续贷服务[1] 农业金融支持体系复杂性 - 农业主体因经营客体、产业链环节、设施投入等差异导致同一灾害下损失程度分化明显[2] - 金融服务呈现双向选择特征:农业主体应对方式受资金状况、风险理念影响,金融机构则基于风险管理能力提供差异化支持方案[2] 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 2024年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达1500亿元,覆盖1.47亿户次农户,风险保障超5万亿元[3] - 保障深度提升至1.66%,风险保障水平达5.2万亿元,创新险种如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逐步推广[3] 保险机制创新 - 2015年起政策性农险覆盖所有自然和地质风险,2020年发布三大主粮风险损失率表推动精细化定价[4] - 巨灾保险试点包括政府投保和农业主体投保两种模式,已在8省份运行10年[4] - 新技术应用如卫星遥感+AI实现台风"蝴蝶"灾前预赔付[4] 银行信贷支持机制 - 银行建立灾后快速响应机制,通过简化手续、限时办结加速资金投放,结合再贷款和政府担保提升效率[5] - 信贷支持方向从抗灾救灾转向促进经营主体主动风险管理,推动品种和设施升级[6] 金融工具创新 - 天气衍生品基于温度波动数据指导风险管理,广东湖北已试点"保险+衍生品"组合产品[6] - 多部门联合推进金融气象指数建设,构建经济实体风险敞口量化工具[6] 农险体系优化方向 -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要求农险精准投保理赔,需优化精算能力、财政补贴和风险区划机制[8] - 农业巨灾保险具有保基本、低费率、高触发值特征,建议建立资金池提升财政资金杠杆效应[9] 资源协同配置 - 需打破气象、国土、金融部门间的数据孤岛,借鉴欧盟农业数据空间建立共享标准[10] - 银行保险机构可共享审查服务资源,地方银行已尝试将气候研究成果用于贷款分类管理[10]
欧洲“风荒”拖累风力发电 公用事业公司急寻对冲
智通财经网· 2025-05-27 17:16
欧洲风电行业面临"风荒"挑战 - 过去十年欧洲公用事业公司投资3800亿美元使风力发电能力增加近一倍,但当前面临严重"风荒"问题 [1] - 2025年2-4月欧洲风速跌幅可能是1940年以来最大,德国4月平均日风速创1996年以来最低 [1][4] - 高压天气系统频繁且持续时间异常长导致气候干燥、风速极低,低风速趋势可能持续 [5] 主要风电企业发电量显著下降 - Iberdrola SA第一季度风力发电量仅小幅增长 [5] - Orsted AS风力发电量出现下降 [5] - RWE AG海上风电产量下降三分之一 [5] - Vattenfall AB第一季度风力发电量下降20% [5] 行业应对措施转向天气衍生品 - 风电运营商购买合同对冲实际发电量低于预期的风险,对手方包括慕尼黑再保险、瑞士再保险等公司 [6] - 今年夏季风力发电对冲交易数量高于以往,过去两三年兴趣显著增加 [7] - 天气衍生品市场仍不透明,缺乏普及程度数据,交易通常由公用事业公司和对冲公司直接签署 [7] 财务影响与补充措施 - 电力成本仍高于能源危机前水平,弥补电力产出缺口成本非常高 [10] - 运营商需通过购买电力或重启化石燃料发电来填补缺口,但这两者利润率通常更低 [10]
以社会责任为笔 绘就服务实体新画卷
期货日报网· 2025-04-30 09:08
党建引领与高质量发展 - 深圳14家期货公司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发展,深化党建与业务融合,国有背景公司严格落实"党建入章"要求 [1][2] - 多家公司党委(党总支)获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中金岭南期货、招商期货等通过党建共建助力乡村振兴和投资者教育 [2] - 招商期货、中信期货、五矿期货的服务实体经济案例被评为"2024年期货公司党建优秀案例" [2] 乡村振兴与"保险+期货" - 深圳5家期货公司2024年开展291单"保险+期货"业务,同比增长45.50%,覆盖20个涉农品种、165个地区及17.82万农户,保障62.86亿元农产品,累计赔付1.31亿元 [3] - 公司出资17.19%保费提升项目普惠性,创新开发天气衍生品如温度指数保险工具,助力农户应对极端天气 [3] - 累计开展211个帮扶项目,投入8000万元帮扶资金,促成14亿元农作物销售,举办90多场培训提升农户期货工具运用能力 [3] 产业服务与风险管理 - 全年服务2.15万户产业客户,交易额22.24万亿元,为600家企业提供2.43万亿元套期保值服务,为400家企业完成800亿元大宗商品交割 [4] - 推出组合服务如"保值贷+标准仓单+套期保值",场外期权助力铜加工企业和电解铝贸易商降本增效 [4] - 服务1700家中小微企业,提供7.55亿元资金支持和1200亿元商品价格护航,举办近300场培训解决企业期货使用难题 [4] 国际化与投资者教育 - 深圳期货公司在境外设立10家子公司,服务3300名客户,客户权益超100亿港元,吸引300名境外交易者参与境内市场,客户权益达311亿元(同比增长40%) [5] - 代理境外交易者完成1.34亿手期货交易(单边),交易额14.13万亿元(单边),提升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力 [5] - 中信期货、五矿期货投教资料获评行业优秀案例,招商期货连续3年与高校联合举办期货训练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