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字孪生智慧管理平台
icon
搜索文档
国家文物局:加强数字资源建设,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中国新闻网· 2025-06-25 04:37
文物数字化创新应用 - 创新文物数字资源服务模式 围绕"防、保、研、管、用"典型场景 运用数字化和智慧化手段支撑全链条文物保护工作 [1] - 敦煌研究院研发文物安全监管平台 集成物联网 GIS+BIM 人工智能 数字孪生 云计算 大数据技术 实现"平安石窟"主动预防管理模式 [1] - 故宫博物院构建数字孪生智慧管理平台 运用物联网 大数据 AI和VR技术 实现智能监测预警 管线能耗管理等系统 动态再现物理状态 [1] 文物保护修复技术 - 针对破碎文物(如兵马俑 陶瓷)建立三维计算模型 实现计算机辅助拼合与虚拟复原 [1] 考古研究数字化 - "锦秀"丝绸世界互动地图整合全球99国12915条丝绸数据 开发多语种时空管理平台 推动全球数据开放共享 [1] 文物价值开发与传播 - 构建书画 简牍 青铜器 玉器等高质量知识库 加强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建设 推动资源下沉基层 [2] - 全国7046家博物馆累计推出线上展览13万余个 举办线上教育活动4.7万场 网站访问量超20亿人次 [2]
AI顶级拼图:兵马俑碎片实现高效智能拼接
中国经营报· 2025-06-25 00:02
人工智能在文物修复中的应用 - 人工智能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兵马俑修复工作,通过扫描碎片并借助AI拼接,实现了高效拼接并大幅减少对文物本体的扰动[1] - 西北大学团队借助AI技术大量数据训练,显著提升文物修复准确性和效率,使技术达到较成熟应用阶段[1] - 利用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碎裂成数百片的陶俑虚拟拼接仅需约1小时,理论上可实现每天修复一个秦俑[1] 国家政策支持与数字技术发展 - 国家文物局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等文件,系统部署文物资源数字化和关键技术研发[1] - 数字技术推动文物数字资源服务模式创新,建立三维模型实现文物碎片计算拼合与虚拟复原[1] - 人工智能技术显著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发展,特别是在文物快速采集建模和破损文物虚拟修复领域[1] 数字技术在文物领域的应用成果 - 敦煌研究院利用物联网、AI等技术研发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建立"平安石窟"安全管理模式[2] - "锦秀"丝绸世界互动地图汇集全球99个国家12915条丝绸数据,实现数据全球开放共享[2] - 故宫博物院开发数字孪生智慧管理平台,融合多项技术建立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2] 文物数字化与公共文化服务 - 各机构构建书画、青铜器等高质量知识库,加强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建设[2] - 全国7046家博物馆累计推出线上展览超13万个,教育活动4.7万余场,网站访问量突破20亿人次[2]
首个文物保护领域科学数据中心建成!数据量达到3.8TB
南方都市报· 2025-06-24 12:12
政策规划与顶层设计 - 国家文物局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文件,部署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智慧博物馆等任务 [2] - 编制《国有文物资源数据管理办法》,推动文物数据开放共享 [2] 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 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中国文物云)累计汇聚文物数据总量超180TB [2] - 建成文物保护领域首个科学数据中心,收审155个数据集,数据量达3.8TB [2] - 逐步整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并将文物资源空间信息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2] 数据标准化与质量提升 - 研究文物数字化标准体系,构建数据采集、加工、存储、传输、交换等全流程架构 [3] - 发布4项行业标准,包括可移动文物和石窟寺的二维/三维数字化采集与加工技术要求 [3] 数字化应用与创新 - 敦煌研究院研发文物安全监管平台,融合物联网、GIS+BIM、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平安石窟"安全管理模式 [4] - 针对破碎文物(如兵马俑、陶瓷)建立三维模型,实现计算拼合与虚拟复原 [4] - "锦秀"丝绸世界互动地图汇聚全球99个国家的12915条丝绸数据,实现多语种开放共享 [4] 智慧化管理与公共服务 - 故宫博物院数字孪生智慧管理平台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 [4] - 全国7046家博物馆累计推出线上展览13万余个,举办线上教育活动4.7万余场,网站访问量超20亿人次 [5] - 构建书画、简牍、青铜器等高质量知识库,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