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一号运载火箭

搜索文档
耐心资本大力支持 商业航天发展提速
中国证券报· 2025-05-13 04:36
技术发展 - 商业航天进入技术验证和商业化发展关键阶段,卫星制造转向模块化设计、自动化测试和批量化总装生产,极大提升生产效率 [1] - 我国首批商业卫星星座进入组网阶段,预计2024-2030年为中国低轨卫星发射密集窗口期 [1] - 商业火箭企业如深蓝航天、东方空间、蓝箭航天密集推进发射测试计划,目标在近一两年实现"可回收+入轨" [1] - 深蓝航天计划2024年进行"星云一号"火箭第二次垂直起降回收验证,推动规模化常态化发射 [1] 市场规模 - 中国商业航天产值从2020年1万亿元增至2024年2.3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22.9%,预计2025年达2.8万亿元 [2] - 行业处于从继承到创新的转折期,创新装备和应用不断涌现 [2] 融资动态 - 2024年商业航天融资138起,披露金额202.39亿元创历史新高,卫星应用、火箭制造、卫星制造为最热领域 [3] - 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卫星应用、火箭制造、卫星制造领域分别完成融资50起、32起、29起,卫星运营和火箭制造融资金额最高达87亿元和67.1亿元 [3] - 寰宇航天完成超亿元战略融资,资金用于火箭核心组部件产线研发、高端制造产能扩张 [3] - 光年探索完成Pre-A轮数千万元融资,资金投向新型火箭结构研发和产能建设 [4] - 深蓝航天完成近5亿元融资,重点用于"星云"系列可回收火箭研发与商业化落地 [4] 政策支持 - 武汉产业发展基金2025年规划将商业航天列为五大新兴产业投资方向之一 [5] - 江苏南京设立50亿元先进制造产业专项母基金,覆盖商业航天领域 [5] - 北京提出2028年实现可重复使用火箭入轨回收复飞,培育50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10家以上独角兽企业 [6] - 北京"南箭北星"格局深化,12家独角兽中5家落户北京 [6] - 上海闵行区、松江区、临港新片区分别聚焦商业火箭、卫星及终端、卫星智能制造特色产业园 [6] - 海南试点开放航天领域创新券全国通兑,促进跨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流动 [7]
瞭望 | 商业航天新坐标
新华社· 2025-05-12 19:17
行业发展概况 - 中国商业航天自2015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后迎来十年高速发展,2024年行业进入高光时刻,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列为新质生产力代表 [1] - 行业规模从2020年1万亿元增至2024年2.3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22.9%,预计2025年达2.8万亿元 [5] - 商业航天企业数量从最初不足10家增至2024年年中的546家,银河航天供应链合作伙伴从2018年100多家扩展至超1000家 [5] 技术突破 - 可回收火箭技术取得关键进展: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完成百米级和10公里级垂直起降回收验证,并实现国内首次空中二次点火,多款可回收火箭计划2025年首飞 [6] - 卫星制造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头部企业建立卫星流水线,银河航天中型卫星研制周期缩短80%,吉利卫星工厂量产速度提升10倍至28天/颗 [6][10] - 发射能力突破: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2024年11月投用,形成发射载具-场地-载荷的完整产业链三角结构 [6][7] 市场应用与资本动态 - 卫星互联网加速组网:千帆星座2024年4个月发射54颗卫星,2025年计划以"一箭十八星"模式发射数百颗 [9] - 国际化布局启动:银河航天推动卫星技术出海,助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 [11] - 资本持续加码:深蓝航天2025年3月完成近5亿元B4轮融资,重点投向可回收火箭商业化 [11] 未来发展方向 - 成本控制目标:东方空间计划通过火箭回收技术将发射成本降至1万元/公斤以下,远期目标5000元/公斤 [12] - 基础设施扩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2025年1月开工,新增两个液体火箭发射工位 [12] - 政策需求:行业呼吁开放更多关键资源给民营企业,建立包容监管机制以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 [13][14] 企业动态 - 云遥宇航2024年12月实现商业卫星数据首次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获得国家订单认可 [4] - 蓝箭航天预计2026年实现"朱雀三号"火箭一子级重复使用,深蓝航天计划2025年完成"星云一号"二次回收验证 [11][12] - 东方空间"引力二号"火箭具备15吨运力,计划2025年底首飞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