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朱雀三号火箭
icon
搜索文档
中信建投:卫星互联网密集组网 关注军转民投资机会
证券时报网· 2025-11-19 08:00
人民财讯11月19日电,中信建投(601066)研报称,今年下半年,国网星座密集发射,自6月份以来已 经发射10次火箭,将10组低轨互联网卫星送入轨道。我国首个商业可复用火箭朱雀三号也预计于11月下 旬首飞,若成功入轨则将降低我国卫星发射成本,低轨互联网组网有望加速。判断中国军工产业已从过 去依赖国内单一需求的模式,演进为三轮驱动的新发展格局,增长动能更加多元和可持续。"内需筑 基、外贸扩张、民用反哺"的格局正在深刻重塑我国军工产业的面貌和边界。行业从"周期成长"转向"全 面成长"。第一曲线国内军工需求(基本盘):聚焦"备战打仗"和装备现代化,需求来自国防预算稳定增长 及装备升级换代(如"十四五"期间重点型号批产)。强威慑高精尖+体系化无人化低成本是主要增长方 向。第二曲线军贸出海(新引擎):凭借性价比优势、体系化作战能力和地缘战略合作("一带一路"),中 国军贸份额持续提升,成为全球重要供应方,实现战略影响力与经济效益双赢。第三曲线军用技术民用 化(新边界):尖端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溢出,催生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未来能源、深海科技、大飞机 等万亿级新产业(300832),拉动新工艺、新材料、新器件发展,形成" ...
打通商业航天堵点 规模化生产与高可靠发射是第一步
上海证券报· 2025-11-19 02:42
商业航天是近期最热门的新兴行业之一。不同于一些存在不确定性的新兴行业,商业航天的短中期前景 清晰可见:规模达数万颗卫星的星座将在太空中组建卫星互联网,成为未来通信、计算、感知的重要基 建。美国商业航天巨头SpaceX的"星链"星座已发射超1万颗卫星,并已走上盈利道路。 天兵科技张家港智能制造基地厂房内部的天龙三号火箭 ◎记者 刘怡鹤 从卫星制造、发射、组网到卫星应用,商业航天具有万亿元市场规模,但当前其堵点也显而易见:卫星 亟待发射,火箭运力严重不足,我国商业火箭公司尚没有一款大运力、低成本、高可靠的火箭。 临近年末,我国新一代商业火箭即将首发。这批火箭都定位为大型液体可复用火箭,旨在服务卫星互联 网组网发射。可复用是降低发射成本的关键技术之一,其进展在行业内外备受关注。不过,上海证券报 记者采访专家及业内投资人士了解到,通过回收复用降低成本,并不能通过单次技术突破实现,而是经 过持续验证后,通过高频次发射才能实现的结果。对于组网的迫切需求,在循序渐进攻克可复用技术的 同时,进行规模化生产、提高火箭可靠性是当下更务实的选择。 大量卫星亟待发射凸显火箭运力不足 卫星互联网由部署在低地球轨道(LEO)上的大量卫星 ...
中美5型大火箭冲刺年底发射,谁能成为世界第二?
观察者网· 2025-11-07 08:28
全球可复用火箭竞争格局 - 中美两国在轨道级第一级回收技术领域竞争白热化,目标是成为继SpaceX之后全球第二家掌握成熟可复用火箭技术的企业[5] - 蓝色起源的新格伦火箭计划于2025年11月进行第二次飞行并验证回收,而中国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火箭计划于2025年第四季度首飞并验证回收[5][12] - 除上述两家公司外,中国还有力箭二号、天龙三号、长征十二甲等多型火箭计划在2025年底前首飞,形成“国家队+民营”的合力格局[5][14][16] 蓝色起源新格伦火箭 - 新格伦重型运载火箭高98米、直径7米,低轨运载能力达45吨,配备7台BE-4甲烷发动机,总推力约3800千牛,设计寿命为25次复用[7][8] - 该火箭研发历时9年,于2025年1月完成首飞并成功入轨,但回收失败,助推器因振动与热防护问题坠入大西洋[7] - 第二次飞行任务将发射NASA的ESCAPADE火星探测双星,并尝试全流程回收,目标是在大西洋海上平台实现垂直着陆,若成功可在90天内翻新再次使用[8] 中国蓝箭航天朱雀三号火箭 - 朱雀三号是全球首款全不锈钢液氧甲烷火箭,高66米、直径4.5米,低轨运力为21吨,采用9台天鹊-12A液氧甲烷发动机,推力达760吨[3][11][12] - 公司从研发到首飞节点仅用26个月,计划在三次飞行内实现回收,目标是将发射成本降至每公斤2000美元以内[11][12] - 火箭设计融合了猎鹰9号架构与星舰部分特性,旨在承载中国星网和千帆星座总计2.6万颗卫星的发射任务,并具备空间站补给能力[11][12] 中国其他在研可复用火箭 - 力箭二号火箭由中科院商业航天公司研制,计划于2025年9月首飞,用于天宫空间站补给,其货运飞船“轻舟”原型载重2吨,目标在2028年实现第一级回收[14] - 天龙三号火箭由北京天兵科技研制,高72米,低轨运力18吨,配备9台天火-12煤油发动机,总推力超过1100吨,设计支持10次复用,目标2026年实现年发射12次[15] - 长征十二甲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采用民营公司九州云箭的龙云液氧甲烷发动机,在回收模式下低轨运力达12吨[16] 技术路线与行业影响 - 朱雀三号选择“不锈钢+甲烷”组合,不同于猎鹰火箭的铝锂合金和液氧煤油,更注重复用寿命和可扩展性,代表中国商业火箭的前瞻性设计理念[11] - 中国在2025年底前将有四型大火箭集中首飞,展现出强劲的追赶势头,其“国家队+民商队”的组合模式是持续追赶甚至反超的关键[19] - 可复用火箭的成功将显著降低发射成本,新格伦火箭若实现回收有望削减过亿美元成本,从而抢占军工和商业市场[8]
二十届四中全会高度重视装备建设,首提航天强国,关注内需景气
东方证券· 2025-10-27 23:37
行业投资评级 - 国防军工行业评级为看好(维持)[6] 报告核心观点 - 国家在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军事装备建设高度重视,随着十五五规划落地,新一阶段的装备建设规划有望加速朝着信息化、智能化建设[9] - 二十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到加快航天强国建设,朱雀三号火箭进入首飞关键阶段,未来可回收技术成熟将带来发射端降本,卫星组网进程有望加速[9] - 最近一个月军工板块股价已企稳,随着十五五临近,新一阶段的装备建设规划即将明确,军工板块内外需共振,配置价值凸显[9] 二十届四中全会与装备建设 - 二十届四中全会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提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高质量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12] - 会议提出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并首次在党的层面强调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13] - 随着十五五规划落地,军事装备建设有望加速进行,上游电子元器件及关键原材料作为武器装备研发与生产的底层支撑,有望充分受益于需求传导的放大效应[13] - 加快先进战斗力建设,以无人装备、深海作战、信息化等为代表的十五五新方向有望快速受益,体系化作战能力有望形成[13] 航天强国建设与火箭技术进展 - 朱雀三号遥一运载火箭于10月18日至20日成功完成首飞任务第一阶段工作——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14] - 朱雀三号低轨运载能力一次性任务达21.3吨,航区回收任务达18.3吨,一子级复用次数设计为20次[14] - 火箭长度76.6米,直径4.5米,起飞质量660吨,使用液氧甲烷推进剂[15] - 可回收火箭技术成熟后将大幅降低发射成本,民营火箭公司的参与将丰富火箭型号,未来发射频率加快,商业低轨卫星组网进度有望持续加速[17] 行业配置与投资标的 - 短期临近年底,下游客户为明年生产做准备,重点关注上游元器件和关键原材料等内需传统方向的订单上行[18] - 布局明年十五五规划落地后,关注无人与反无人装备、深海科技、作战信息化等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18] - 中长期关注国产动力系统突破带来的商业航空供给释放,以及中式高端装备出海提速下军贸市场的拓展,民用及军贸有望成为板块第二增长极[18] - 相关标的包括军工电子、新质新域、航发链、军贸/主机装备四大方向,具体公司如航天电器(买入)、鸿远电子(未评级)、航发动力(未评级)、中航沈飞(未评级)等[18] 市场行情表现 - 本周(截至2025年10月24日)国防军工(申万)指数上涨2.81%,收于1717.61点,但跑输沪深300指数(上涨3.24%)[21] - 国防军工(申万)指数相对沪深300指数的收益率为-0.43%[22] - 在申万一级行业指数的31个行业中,国防军工本周涨跌幅排名第12位[24] - 本周军工个股涨幅前十包括*ST万方(上涨23.44%)、*ST奥维(上涨21.31%)、高华科技(上涨18.92%)等[27]
首艘、首颗、首飞!连续实现重大突破,中国制造硬核实力再出圈
齐鲁晚报· 2025-10-24 16:08
高端船舶制造 - 中国首艘自主研制大型出口双燃料客滚船交付,可使用燃油和液化天然气作为动力,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1] - 该船共12层甲板,配备多种设施,有485间客房,可搭载1800名乘客和超过550辆轿车,主要用于短途海上交通 [3] - 船舶内装实现100%国产化,交付后将用于意大利热那亚至巴勒莫之间的航线运营 [3][5] 空天信息产业 - 首颗“雄安造”卫星“雄安一号”下线,标志着雄安新区空天信息产业智能制造能力实现从0到1的重大跨越 [6] - 该卫星核心技术创新点包括“白泽”高性能星载计算机、“赤羽”大尺寸柔性太阳翼、“金乌”新一代霍尔电推进系统,推动通信卫星向高通量、长寿命、智能化方向发展 [8] - 卫星下线将推动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企业加速聚集,为我国卫星星座规模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6][8] 航天运载技术 - 可重复使用火箭朱雀三号进入首飞准备阶段,已完成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 [10] - 朱雀三号火箭一二级箭体直径4.5米,整流罩直径5.2米,全箭长66.1米,起飞质量约570吨,起飞推力超过750吨,可自主高精度返回并实现软着陆重复使用 [13] - 行业内在推动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突破,今年将有多款可重复使用火箭实施首飞或进行试验 [15]
首艘、首颗、首飞!连续实现重大突破 中国制造硬核实力再出圈
环球网资讯· 2025-10-24 10:49
高端船舶制造 - 中国首艘自主研制大型出口双燃料客滚船交付 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可使用燃油和液化天然气作为动力[1] - 该船共12层甲板 配备餐饮观光设施 有485间客房 可搭载1800名乘客和超过550辆轿车 主要用于短途海上交通[3] - 船舶内装实现100%国产化 交付后将用于意大利热那亚至巴勒莫之间的航线运营[3][5] 空天信息产业 - 首颗"雄安造"卫星"雄安一号"下线 标志着雄安新区空天信息产业智能制造能力实现从0到1的重大跨越[6] - 该卫星核心技术创新聚焦"白泽"星载计算机 "赤羽"柔性太阳翼 "金乌"霍尔电推进系统 破解算力 能源 动力难题[8] - 技术创新推动通信卫星向高通量 长寿命 智能化方向发展 为卫星星座规模化发展注入新动能[9] 航天运载技术 - 可重复使用火箭朱雀三号进入首飞准备阶段 已完成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11] - 朱雀三号火箭一二级箭体直径4.5米 整流罩直径5.2米 全长66.1米 起飞质量约570吨 起飞推力超过750吨 可自主返回并软着陆重复使用[11] - 中国正积极推动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突破 今年将有朱雀三号 天龙三号等多款火箭实施首飞或试验[13]
首艘、首颗、首飞!中国制造硬核实力再出圈 连续实现重大突破
央视新闻· 2025-10-24 09:38
高端船舶制造 - 首艘自主研制大型出口双燃料客滚船交付,可使用燃油和液化天然气作为动力,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2] - 该船共12层甲板,配备餐饮观光设施,有485间客房,可搭载1800名乘客和超过550辆轿车,主要用于短途海上交通[4] - 船舶内装实现100%国产化,交付后将用于意大利热那亚至巴勒莫之间的航线运营[4][6] 空天信息产业 - 首颗"雄安造"卫星"雄安一号"(鸿鹄技术验证星)下线,标志着雄安新区空天信息产业智能制造实现从0到1的跨越[7] - 卫星核心创新点包括"白泽"高性能星载计算机、"赤羽"大尺寸柔性太阳翼、"金乌"新一代霍尔电推进系统,旨在破解算力、能源和动力效率难题[10] - 这些技术推动通信卫星向高通量、长寿命、智能化方向发展,为卫星星座规模化发展注入新动能[10] 航天运载技术 - 可重复使用火箭朱雀三号进入首飞准备阶段,已完成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可用于大型星座组网[9] - 火箭一二级箭体直径4.5米,整流罩直径5.2米,全箭长66.1米,起飞质量约570吨,起飞推力超过750吨,可自主高精度返回并软着陆重复使用[9] - 行业正积极推动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突破,今年将有多款可重复使用火箭实施首飞或进行试验[12]
中国第二座5万亿城市将诞生!同样是一线,广深为何还够不上?
搜狐财经· 2025-09-21 07:21
北京经济发展优势 - 北京GDP将突破五万亿 成为国内第二个五万亿级城市 经济规模超过瑞典、比利时等国家 国内仅11个省份GDP超过五万亿[1] - 人均GDP达3.2万美元 劳动生产率达44.4万元/人 均为全国最高水平 能耗、水耗及碳排放指标全国最低[3] - 聚集全国近30%重点实验室 研发投入强度居全球创新城市前列 实现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等科技成果 近200种机器人实现应用[3] - 通过"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推动区域协同 十四五期间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300亿元 达十三五时期两倍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集聚企业超6000家[5] 上海经济发展优势 - 2023年GDP已突破五万亿 2024年上半年达2.6万亿元 金融业增速达8.3%[7] - 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超1800亿元 形成完整上下游产业链体系 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7] 广深经济发展现状 - 深圳2023年GDP为3.68万亿元 新兴产业占比41.5% 增速5.8%居一线城市首位 但土地面积仅1997平方公里 发展空间受限[9] - 广州2023年GDP为3.1万亿元 增速仅2.1% 传统商贸物流业增长乏力 汽车产业处于新能源转型期[11] - 深圳聚焦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新产业 设定2024年5.5%增长目标 广州发力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 上半年与重庆GDP差距缩小至848亿元[11] 城市发展格局 - 中国城市发展呈现差异化特征 北京强在科技创新 上海强在产业生态 深圳强在创新活力 广州强在商贸基础[13] - 大湾区与长三角区域协同效应将持续推动城市能级提升 未来可能出现更多五万亿级城市[13]
我国多款新型火箭冲刺首飞,业内人士:缺火箭问题明年有望缓解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9 20:36
行业背景与需求 - 当前我国已规划发射上万颗低轨卫星以建设覆盖全球的网络服务 [1] - 行业面临上万颗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需求 [1] - 行业当前缺乏大运力和低成本的组网火箭 [1] 火箭研发进展 - 天龙三号火箭一子级于9月15日在山东海阳成功进行静态点火试验 [1] - 天龙三号是一款大型液体可回收火箭 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超20吨 [1] - 天龙三号计划在年内实现首飞 [1] - 业内预测年内还有朱雀三号 力箭二号 长征十二甲等多款可重复使用新型火箭有望实现首飞 [1] 核心发动机技术突破 - 我国自主研制首款推力达220吨的液氧甲烷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蓝焱"已完成30多次地面点火 [1] - "蓝焱"发动机最高推力已到达50%工况 [1] - 该发动机有望服务于今后更大运力的火箭研制 [1] 产能瓶颈缓解预期 - 关于卫星和火箭等工位的问题 预计2026年将成为一个缓解的时间节点 [1]
高华科技(688539.SH):相关高可靠性传感器产品将应用于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火箭
格隆汇· 2025-08-14 16:00
公司与蓝箭航天合作 - 高华科技与蓝箭航天建立合作配套关系,其高可靠性传感器产品将应用于朱雀三号火箭 [1] - 朱雀三号是蓝箭航天自主研制的液氧甲烷运载火箭 [1] 商业航天领域合作拓展 - 除蓝箭航天外,公司还与中科宇航、星河动力、东方空间、星际荣耀、零壹空间、天兵科技等商业航天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1] - 未来将持续与商业航天头部企业深化合作范围,拓展传感器及传感器网络在商业航天市场的应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