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杂交水稻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第八届进博会)全球南方农业发展面临挑战 中国方案受认可
中国新闻网· 2025-11-07 00:50
全球南方农业面临的挑战 - 全球粮食安全基础日益脆弱,去年有近7亿人面临饥饿,超过全球人口总数的8%[1] - 非洲和亚洲是饥饿问题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但同时也是全球粮食生产的主要地区[1] - 问题核心并非粮食短缺,而是农民缺乏优质种子和化肥、负担得起的保险、实时气象数据、可持续生产方式及有利可图的市场[1] - 非洲主要水稻品种退化导致每公顷产量不足3吨,南亚极端干旱使灌溉成本飙升50%[2] 中国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 中国为政府制定乡村振兴政策提供了可参考的模板[1] - 中国推广适用于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技术,并帮助农民接触和利用线上贸易,这些做法已被证明有效[1] - 中国实用工具与战略见解的结合已成为全球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变革力量[1] - 杂交水稻技术是应对气候危机与粮食短缺双重挑战的关键,在马达加斯加的本土化种植使水稻产量从每公顷2.5吨跃升至7.5吨[2] 中国合作项目的具体成效 - 卢旺达农业养活了70%的人口,提供近三分之一的国民收入,其过去10年的农业现代化离不开与中国的合作,特别是在知识技术共享和共同投资领域[2] - 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卢旺达企业主提供了进入广阔中国市场的机会,例如卢旺达特色咖啡在中国找到了忠实消费者[2] - 马达加斯加将杂交水稻印上了该国最大面额的纸币,体现了合作的重要价值[2]
特稿|中非合作共绘发展新图景
新华社· 2025-10-27 13:03
中非合作论坛发展历程 - 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5周年,关系从新型伙伴关系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命运共同体 [1] - 合作框架下实施“十大合作计划”、“八大行动”、“九项工程”、“十大伙伴行动”等多项务实蓝图 [1] - 合作涵盖设施硬联通、技术软联通、交流心联通三大领域 [1] 基础设施合作成果 - 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科特迪瓦长228公里双向两车道公路,连接科特迪瓦、几内亚和马里三国 [2] - 公路使农产品运输时间缩短至原来三分之一,当地农户收入翻番 [2] - 中方助力非洲新建和升级公路近10万公里、铁路超1万公里、桥梁近千座、港口近百个 [2] - 科特迪瓦公路项目当地员工占比超九成,创造近4000个就业岗位 [2] 农业技术合作成效 - 中国菌草技术在毛里塔尼亚固沙护土,被当地誉为“幸福草” [3] - 马达加斯加中国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约9万公顷,单产为当地品种2至3倍 [3] - 乌干达狐尾小米单产超出本地品种3倍 [3] - 中国在非建成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推广农业技术300多项,惠及超100万小农户 [3] 职业教育与医疗合作 - 鲁班工坊在15个非洲国家落地,成为职业教育合作亮丽名片 [4] - 中方累计为非洲培训各类人才逾22万名 [4] - 中国向48个非洲国家派遣医疗队,诊治患者约2.3亿人次,培训当地医务人员超8万人次 [4] 经贸与投资数据 - 2024年中非贸易额达2956亿美元,同比增长4.8%,连续第4年创历史新高 [6] - 2025年前5个月中国对非进出口达963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4% [6] - 中国连续16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 [6] - 2024年北京峰会以来中方对非新增投资超133亿元人民币,对非资金支持总额超1500亿元人民币 [6] 清洁能源与绿色发展 - 中国企业2024年北京峰会后至2025年3月底在非洲清洁能源领域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11.8亿元人民币 [5] - 设立中非绿色产业链专项资金,已完成7个项目认定,涉及投资金额62亿元人民币 [5] - 中国同19个非洲国家签署缓债协议或达成缓债共识 [5]
通讯丨播撒希望的种子——“非洲母亲新农场”托起马达加斯加妇女与家庭新未来
新华网· 2025-10-13 21:04
项目背景与目标 - 项目名称为“非洲母亲新农场”,是由中国湖南省妇联牵头,联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袁氏种业公司推动的对非农业合作项目[1] - 项目旨在通过技术培训与资源支持等方式,帮助非洲妇女提升劳动技能,促进减贫与性别平等[1] - 项目聚焦于培训和赋能妇女,使其掌握技能以实现独立[3] 项目实施与活动 - 项目在马达加斯加首都近郊的索阿维那职业技术学校正式落地并挂牌[2] - 项目开展远程农技培训,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专家通过视频连线讲解从秧苗培育到田间管理的关键技术[2] - 培训内容包括科学育秧、田间管理、肥料配比以及防治病虫害经验等[1][2][3] 项目成效与影响 - 项目迄今已帮助1150名非洲妇女获得就业机会,1862人接受技能培训,950个家庭的生活条件得到初步改善[3] - 参训妇女通过应用科学种植方法,提升了水稻产量,增强了抗灾能力,改变了生活[1][2] - 项目使参训妇女对未来充满期待,并开始崭露头角,用亲身实践带动更多女性学习与自立[3]
厚植合作沃土 共筑发展之路(国际论坛)
人民日报· 2025-10-06 05:52
上合组织战略方向与成果 - 上合组织确立了未来10年发展战略并决定成立上合组织开发银行 [2] - 中国提出全球治理倡议以加强合作并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2] - 经济合作是重要支柱 重点领域包括数字经济 绿色发展 减贫合作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2] 经济合作与具体项目 - 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改善了巴基斯坦的交通 能源和产业基础设施条件 [3] - 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 光伏新能源技术在巴基斯坦逐步推广 促进其工业化 现代化发展 [3] - 上合组织成员国中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中国制造 这些产品便利生活并成为沟通纽带 [4] 人文交流与平台建设 - 人文交流是上合组织的重要纽带 中国推动文明对话 青年交流 智库合作 [3] -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促进多国青年通过学习工作增进理解与信任 [3] - 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为巴基斯坦农学生提供学习培训 [3]
同饮一江水、共护一片蓝,澜沧江湄公河——长江文明论坛在汉举行
长江日报· 2025-09-03 16:16
论坛背景与核心内容 - 武汉市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与武汉大学联合主办澜沧江湄公河—长江文明论坛 聚焦江河文明对话与区域合作发展议题[1] - 论坛吸引中国及东南亚多国专家学者和高校代表参与 为流域文明互鉴与可持续发展凝聚共识[1][3] - 活动落实全球文明倡议 呼应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中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家园建设精神[3] 区域合作成果 - 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江豚监测技术已应用于湄公河生态保护[1] - 中国船级社武汉规范研究所参与制定湄公河国际航运规则[1] - 长江水利委员会生态文明讲堂常态化汇聚澜湄各国专家[1] - 武汉大学与澜湄五国28所高校建立合作 推动杂交水稻技术及水污染治理方案在东南亚落地[1] 学术合作机制 - 设立边界海洋 长江文明 地理空间 碳中和 非传统安全五大分论坛[2] - 汇聚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等国内机构及泰国 柬埔寨 新加坡等国专家学者[2] - 复旦大学主办9届的澜湄流域治理与发展青年创新设计大赛将由武汉大学于2026年接棒主办第十届[2] 论坛成果与影响 - 深化两大江河文明内在联系认知 促成多项合作共识[2][3] - 主办方将推动学术成果转化 通过青年创新大赛持续注入文明交流新动能[2] - 武汉市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作为核心主办单位 成为连接两大流域文明对话的重要纽带[3]
专访丨“中国是真正的合作伙伴”——访马达加斯加外长拉法拉瓦韦塔菲卡·拉萨塔
新华社· 2025-06-20 21:48
中马双边经贸合作 - 马达加斯加与中国建交50余年,友谊深厚且合作紧密,当前致力于促进双边贸易并推动经济增长[1] -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方提出"六大主张"和"十大伙伴行动",进一步巩固双边关系[1] - 马达加斯加希望通过中非经贸博览会等平台扩大对华出口,构建富有成果的合作伙伴关系[2] 重点合作领域 - 农业转型领域:中国专家团队(如袁隆平)推动杂交水稻技术在马达加斯加应用,赋能当地农业升级[2] - 能源转型领域:两国合作建设水电站等设施,助力马达加斯加改善能源结构并提升能源生产能力[2] - 工业化领域:中国支持马达加斯加道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其基础设施现代化[2] 人文与教育合作 - 中方通过鲁班工坊和孔子学院助力马达加斯加培养技术人才及提升中文水平,强化青年发展[2] - 两国加强青年、文化和地方交流,持续巩固友好民意基础[2] 战略倡议响应 - 马达加斯加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表示欢迎,愿与中国共同打造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