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技术赋能
icon
搜索文档
微软全球裁员9000人,外媒称Xbox增长放缓或成导火索
环球网· 2025-07-04 11:17
裁员计划 - 微软宣布全球范围内裁员9000个岗位,其中华盛顿州830名员工率先受到影响 [1] - 裁员涉及游戏设计、音频工程、硬件研发等多个部门 [1] - 这是微软今年第二次大规模裁员,5月已裁员约6000人,占员工总数的3% [4] - 6月在华盛顿州雷德蒙德总部裁员300人,5月在普吉特海湾地区裁员近2000人 [4] 业务表现 - 微软2025年第一季度整体收入增长13%,但Xbox内容与服务收入仅增长8%,显著低于公司平均水平 [3] - Azure云服务收入保持增长,但增速较往年已现颓势 [3] 战略调整 - 裁员旨在"消除冗余,鼓励员工采用新技术",与CEO萨蒂亚·纳德拉的"技术赋能"战略一致 [3] - 公司尚未公布具体的技术转型路线图 [3] - CFO艾米·胡德在分析师会议上提及"关注成本效率",但未对具体调整计划作出说明 [5]
强产业、助销售!茂南羊角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超给“荔”
南方农村报· 2025-07-02 18:00
荔枝产业规模与产量 - 2025年茂南羊角镇荔枝种植面积达3 45万亩,468棵古荔树硕果累累 [3] - 全镇荔枝产量近1 35万吨,占茂南区荔枝总产量的51% [4] 产业发展战略 - 驻镇工作队实施"消费帮扶+技术赋能+品牌打造"三位一体发展战略 [7] - 依托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荔枝产业现代化 [6][8] 科技赋能措施 - 343棵古荔树纳入智能集中管理系统,配备病虫害防控与5G智慧水肥系统 [15] - 古树挂果率大幅提升,主要品种包括白糖罂、黑叶、妃子笑等优质品系 [11][16] - 科技特派员提供标准化生产培训和古荔树保护性开发指导 [18][19] 销售渠道拓展 - 通过"以购代帮"模式促成广东省盐业集团等单位签署荔枝采购协议 [24][25] - 将荔枝纳入职工福利采购体系并发动个人认购,扩大消费帮扶覆盖面 [26] - 累计实现荔枝销售38 85万元,有效缓解农户销售压力 [29] 古荔树资源 - 羊角禄段古荔园拥有468棵古荔树,树龄100-1938年 [10][11] - 园内68棵古树树龄超过千年,最年长的一株已有1938年历史 [11]
海7+高线光瓶,洋河上半年深耕品质重构增长新势能
中金在线· 2025-07-02 12:29
产品焕新战略 - 公司以"双名酒、多品牌、多品类"为核心,围绕"绵柔品质"和"年份老酒"定位构建立体化产品矩阵 [2] - 第七代海之蓝升级后主体基酒从三年延长至三年以上,并加入五年以上调味酒,实现口感"厚味增加,甜感增加,口感更加纯正" [2] - 第七代海之蓝开瓶率实现近两位数增长,终端自点率同步攀升,渠道动销表现强劲 [2] - 高线光瓶酒定价59元,基酒100%三年陈酿,预售首日秒罄、48小时破万瓶,线上线下渠道均出现"到货即爆单"现象 [4] - 公司构建"金字塔形"产品结构:顶端手工班塑造顶级IP,头部梦之蓝M6+扩音量,腰部第七代海之蓝巩固大众市场,底层高线光瓶酒开辟新市场 [6] 品牌升级举措 - 通过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与央视频《苏超最前线》合作,提升品牌曝光并为白酒文化传播搭建新桥梁 [7] - 推出"旅游+赠酒"专属礼遇,客队球迷可免费参观酒厂并领取100mL装第七代海之蓝 [7] - 联合江苏卫视启动"第七代海之蓝·龙虾嘉年华"活动,吸引15万人参与,拉动直接及衍生消费近千万元 [9] - 独家冠名CCTV4《遇鉴文明》文化节目,将白酒文化置于全球文明交流坐标中 [11] - 与央视合作《梦响中国音乐盛典》,采用"节目+演出+文旅+公益"创新模式覆盖多个文化地标 [11] 技术储备与产能优势 - 公司拥有名优窖池7万口(其中老窖池2000多口),原酒年产能超16万吨,储酒能力达100万吨,原酒存量70万吨 [12] - 在第九届全国品酒师大赛中包揽冠亚季军,7人进前十,11人进前十五,显示行业领先的技术实力 [12] - 庞大的基酒储备为产品品质提供保障,同时满足当前市场需求和未来产品布局 [12]
2025年中国IP玩具行业报告:优质IP涌现,商业化加速
勤策消费研究· 2025-06-23 19:5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中国IP玩具行业处于发展初期,正高速增长且潜力巨大,未来将向高端化、多元化转型,行业竞争格局梯队分化显著,本土品牌崛起,各企业需提升综合能力以适应发展趋势 [3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IP玩具行业现状 - 中国IP衍生品市场规模增长强劲,2020 - 202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15.1%,预计2025年达2,025亿元 [11] - 2024年中国IP玩具市场规模756亿元,占IP衍生品市场43.4%,预计2029年占比达49.9%,静态和可动玩偶增长快 [12] - 中国IP玩具市场处于发展初期,正从产品组合有限向品类多元化等更成熟阶段转型 [30] 中国IP玩具发展趋势 - “大小孩”与新兴市场成驱动引擎,预计2025年全球IP玩具市场规模达5,673亿元,中国和东南亚增长快 [25] - 中国IP玩具市场成长由头部企业引领,人均消费低潜力大,政策等因素推动行业转型 [30] - 个人收入增长与文化消费升级推动需求扩张,消费者关注IP还原度与技术赋能 [32][33] - 优质产品涌现拉动供给升级,受众扩大支付意愿提升,IP内容创作爆发,政策支持产业升级 [34][35][37] - 消费者需求多样,企业拓展产品线,行业内合作紧密,市场将整合 [38][39] 中国IP玩具竞争格局 - 市场头部为乐高、泡泡玛特、布鲁可,形成“一超双强”格局,本土品牌有创新活力但与头部有差距 [46] - 市场呈“一超多强 + 长尾”特征,存在国潮IP空白和技术赋能空间 [50] - 领先企业需具备产品设计开发、IP运营、IP资源、品牌认知、销售网络、供应链管理等能力 [51] 企业案例 泡泡玛特 - 2020 - 2024年营收从25.13亿元激增至130.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51.4%,2024年增速106.9%,毛利率提升 [58] - 经历早期积累、快速扩张、成熟期,从单一盲盒品牌向全球化IP生态平台转型 [61] - 加强线下渠道下沉,机器人商店和零售店铺数量增长,二线以下城市渗透加速 [67] 布鲁可 - 2021 - 2024年营收从3.30亿元激增至22.4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89.6%,毛利率提升但亏损扩大 [72] - 2023年以17亿拼搭类IP玩具销售额占中国市场30.3%,靠“IP矩阵 + 渠道下沉 + 性价比”策略成功 [76] - 转型后拼搭角色类玩具收入占比跃升,销量暴增,分散单一IP依赖风险 [77]
余承东“炮轰”小米,不只是大佬掐架这么简单
混沌学园· 2025-06-12 15:33
华为与小米的汽车业务竞争 - 华为余承东在公开场合暗指小米汽车产品力不足但销量领先,引发双方隔空交锋 [1][2] - 小米SU7上市72小时锁单突破8万台,上月交付量达2.8万辆 [2][7] - 华为问界M9单月交付量突破2.5万辆,尊界S800定价70万+车型1小时订单破千 [4] 华为的汽车战略 - 华为每年在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领域投入超100亿元,整体研发费用达1800亿元 [4] - 采用三种业务模式:零部件供应商(Tier 1)、Huawei Inside解决方案、智选模式深度参与 [9][10] - 问界汽车2022年问世第一年销售7.5万辆,通过技术赋能多个汽车品牌 [10] 小米的汽车战略 - 采用垂直整合路线,自研自产重投入打造整车产品 [11][12] - SU7将40万配置卖到20万,标配激光雷达等高性能参数 [6] - 利用小米之家转型为"人车家生态体验馆",发挥粉丝经济效应 [6] 行业竞争态势 - 2024年新能源车降价车型达227款,平均降价1.8万元(降幅9.2%) [16] - 比亚迪年内第三次降价最高降幅5.3万元,引发10个车企跟进 [16] - L2级智能驾驶成主流,84%年轻消费者将智能座舱列为必选项 [16] 双方商业模式差异 - 华为定位技术赋能者,通过ICT优势构建万物互联生态 [9] - 小米坚持"硬件+软件+服务"全栈模式,复制手机爆品逻辑 [10][12] - 华为问界M9搭载的ADS 3.0单独定价8万元(占整车价13%) [4]
长城钻探深化中阿能源合作
中国化工报· 2025-06-11 11:14
公司活动与技术宣讲 - 长城钻探公司阿曼项目部携国内专家团队在阿曼国际工程管理学院(ICEM)和技术及应用科技大学(UTAS)进行主题技术宣讲,面向100余名师生 [1] - 技术团队以"全球视野+本土实践"为核心,通过技术宣讲与工程案例展示公司核心技术实力 [2] - 在ICEM,专家分享先进录井设备、化学堵水及带压作业技术,并结合典型案例剖析实际应用 [2] - 在UTAS,技术专家重点介绍先进录井设备和稠油一体化开发技术,并通过互动问答展示技术解决方案 [2] 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 - 公司与两校就深化培训合作展开洽谈,计划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现场实习机会 [2] - 推动"理论学习—实践操作—职业发展"的闭环培养模式,助力当地青年人才成长 [2] - 校方认为此类应用型技术分享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实践参考 [2] 本地化战略与社会责任 - 公司通过知识共享反哺当地教育,体现"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 [2] - 继续拓展与高校的培训合作,探索本地资源融合与人才培养新模式 [2] - 持续推进本地化战略,为中阿合作共赢注入新活力 [2]
中国证券法学会研究会副会长杨东:应加强股市“新型对赌投资协议”的监管
北京商报· 2025-06-10 12:15
资本市场对赌协议监管 - 与二级市场股价挂钩的对赌条款应被认定为无效条款 无论签署形式如何规避[1] - 新型股价挂钩对赌协议出现 对司法实践和证券监管形成挑战[1] - 控股股东与投资者私下对赌将架空董事会决策权 削弱公司治理根基[1] 企业融资困境 - 实体企业面临"不签对赌融不到资 签对赌沦为资本奴隶"的两难困境[1] - 专家呼吁资本与实业应建立共生关系而非寄生关系[1] 监管体系建议 - 建议构建"穿透式监管+技术赋能"综合治理体系[1] - 需建立对赌协议备案系统 未经证监会平台备案视为无效[1] - 明确禁止任何规避披露行为 司法层面确立上市后补签协议无效原则[1] - 需实现监管与司法深度协同 最高法院应发布约束性指导案例[1] - 证监会需推动关键监管规则上升为法律或司法解释[1] 司法实践进展 - 上海金融法院案例认定证券市场公开承诺具有法律效力[2] - 司法判例确立"公开承诺必须履行"原则[2] - 契合最高法与证监会联合文件精神 体现司法与监管协同[2]
“新型对赌投资协议”引发争议 业内:“穿透式监管”与“技术赋能”成破局关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9 22:37
民营经济与对赌协议现状 -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于2024年5月20日施行,强化民营经济法治保障 [1] - 与二级市场股价挂钩的新型对赌协议引发资本市场秩序与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 [1] 对赌协议争议焦点 - 证监会要求四类对赌协议(涉及发行人、与股价挂钩、威胁控制权及影响持续经营)必须在上市前清理 [2] - 上海高院2021年判定"IPO前未清理的股价对赌协议"无效,但上市后补签协议仍存在监管空白 [2] - 个案司法认可可能被资本方视为默许,导致市场无序扩张 [2] 对赌协议负面影响 - 与市值挂钩的对赌协议迫使企业牺牲长期战略完成短期股价指标 [5] - 投资方与回购义务人有动机通过交易操纵或虚假信息披露影响股价,侵害中小投资者利益 [5] - 控股股东私下对赌条款会架空董事会决策权,破坏公司治理根基 [5] - 企业家陷入"不签对赌融不到资,签了对赌沦为资本奴隶"的困境 [5][6] 监管改进方向 - 日本《公司法》将对赌行为视为违反资本充实原则而一律无效,仅允许股权激励等透明化方式 [7] - 建议建立对赌协议备案系统,未经备案一律无效,杜绝私下协议 [7] - 需明确禁止上市后补签对赌协议,并推动监管规则上升为法律或司法解释 [7] - 上海金融法院案例确立"公开承诺必须履行"原则,体现司法与监管协同 [8] - 亟需打破"监管出规则-法院标准不一-资本钻空子"的恶性循环 [8]
新型股市对赌协议引关注,法学专家呼吁加强穿透式监管
第一财经· 2025-06-09 20:16
对赌协议的现状与问题 - 实体经济企业家常陷入"不签对赌融不到资,签了对赌沦为资本奴隶"的困境 [1] - 对赌协议被过度使用且条款设置不当,引发司法领域高度关注 [1] - 新型与二级市场股价挂钩的对赌协议出现,对司法实践和证券监管带来挑战 [1] - 规避监管的行为包括IPO前口头约定股价对赌协议,上市后补签正式协议 [3] 对赌协议的市场影响 - 与市值挂钩的对赌协议迫使企业牺牲长期战略以完成短期股价指标 [4] - 对赌协议可能异化为资本侵蚀实体经济的工具 [4] - 投资方有动机通过操纵股价提高回购或补偿金额,侵害中小投资者利益 [4] - 控股股东与投资者私下达成对赌条款会架空董事会决策权,挤压企业创新空间 [5] 监管与法律挑战 - 证监会要求IPO前清理四类对赌协议,但实务中规避手段层出不穷 [3] - 目前缺乏对上市后补签对赌协议的明确监管规则 [4] - 日本公司法规定任何抽离公司资金的对赌行为均无效,仅允许透明化激励方式 [8] 监管升级建议 - 构建"穿透式监管"与"技术赋能"的综合治理体系 [7][8] - 建立对赌协议备案系统,未经备案视为无效 [8] - 明确禁止规避披露行为,司法层面确立"上市后补签对赌协议无效"原则 [8] - 推动监管与司法协同,最高法院发布指导案例统一裁判标准 [8] - 与二级市场股价挂钩的对赌条款应事后认定为无效 [8] 行业规则完善 - 资本市场规则由判例书写,个案认可可能引发行业无序扩张 [9] - 亟需打破"监管出规则、法院标准不一、资本钻空子"的恶性循环 [9]
“三位一体”推动统一大市场建设
经济日报· 2025-06-07 05:43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为释放内需潜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奠定坚实基础。接下来,需 进一步聚焦"制度创新+技术赋能+治理协同"三大突破口,以系统性改革助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 更大成效。 不经意间,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已跨过3个春秋。自2022年4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设 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来,各项改革举措渐次落地,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深化到省 间电力现货市场正式运行,从跨境电商物流费用占比显著下降到平台互联互通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国统 一大市场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 技术赋能方面,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通过推广电子证照跨域互认,构 建全国统一的商品追溯和质量认证体系。比如,依托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国首个跨省市前置货站 在苏州启用,使当地企业国际物流成本降低近三成。北京市向社会开放1.8万个高质量公共数据集,为 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医疗设备等场景应用提供了支撑。可以预计的是,未来数字技术将在全国统一大市 场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治理协同方面,在加快治理创新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央地协同机制,积极探索"负面清单+信用监管"模 式,构建跨区域联合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