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保险套餐
搜索文档
破解林业发展风险难题 林业保险产品体系持续扩容
金融时报· 2025-09-17 17:03
政策支持与行业导向 -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家林草局联合发布15项金融支持措施,探索构建指数保险、产量保险、收入保险和责任保险在内的森林保险产品体系[1] - 政策鼓励创新“森林保险+”模式,发挥保险融资增信作用,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1][4] - 支持开展国家储备林保险、经济林保险、林下经济保险、古树名木保险、林业碳汇保险等多元化保险产品[4] 林业经济规模与风险特征 - 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5.13万亿元,同比增长5.3%,预计2030年总产值可能达1.5万亿元[2] - 林业生产具有长周期、高风险特性,易受台风、暴雨、暴雪、干旱、森林火灾及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影响,例如今年夏季台风导致海南部分产业减产超40%[2] - 市场波动带来经营风险,木材及林产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宏观经济、贸易政策影响,波动频繁且幅度较大[3] 保险产品创新与实践案例 - 山西省政策性森林保险保额由每亩1000元提高至1200元,预计2025年将为全省森林多增加250亿元风险保障,总保障额度达900亿元[4] - 广西2024年政策性森林保险参保面积1.45亿亩,同比增长1.4%,实现所有市县全覆盖,保费补贴2.64亿元,提供风险保障1530亿元[4] - 山西省推出“林下经济保险套餐”,为中药材种植户提供价格波动和自然灾害双重保障,带动新增林下经济参保面积28万亩[5] - 贵州省为13.75万株古树名木统一购买保险,总保额37.2亿元,单株保费约62元,保障范围扩大三成以上[5] 行业挑战与优化方向 - 传统森林保险产品对生态价值、碳汇价值等新兴领域保障相对薄弱,产品定价未充分考虑实际损失价值和区域风险特征[6] - 建议采用“主险+附加险”灵活模式,主险覆盖火灾、病虫害等核心风险,附加险延伸至意外天气灾害等次要风险[6] - 需科学厘定差异化保险费率,按树种、林龄、区域等维度细分风险等级,并建立费率动态调整机制[7] - 科技赋能提升定损理赔效率,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精准测量损失,缩短理赔周期,降低定损成本[7]
从生命救援到生态守护 保险深度“嵌入”社会治理
证券日报· 2025-07-30 00:33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 - 山西省道交救助基金开通"预担保、快抢救、后付费"绿色通道 实现零押金手术 累计救助23596人次 垫付金额超7.16亿元 [1][2][4] - 基金来源包括交强险保费提取(年约7500万元)、追偿资金(2024年追回7535万元)和社会捐款等 事后追偿率超50% 年均使用量约1.5亿元 [5] - 交通事故伤员死亡率从2019年5.24%下降至2024年2.44% 非机动车事故伤员占比约25% 年救助超4000人次 [2][4] 保险机制创新 - 国寿财险山西省分公司作为基金管理人 与173家医院建立"30分钟"生命急救圈 开发"掌上救助"系统实现线上化运营 [4] - "绿色卫士"专属保险为全省8700余名护林员提供138.45亿元风险保障 覆盖意外、中暑等多重风险 [7] - 森林险保费中10%以上固定用于生物防治和防火 通过"卫星遥感+铁塔监控+无人机"覆盖90%重点林区 火灾预警响应缩至60秒内 [7] 生态经济融合 - "林下经济保险套餐"保障中条林局2万亩连翘、党参等作物 森林碳汇气象指数保险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8] - 中条山植被覆盖率超82% 保险机制串联生态保护、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 [8] - 保险功能从事后补偿升级为事前防范、事中干预、事后恢复的综合治理体系 成为社会"稳定器"和国家治理"新动能"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