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栀子花
icon
搜索文档
栀子花开东门砦
长江日报· 2025-06-02 10:30
行业概况 - 栀子花产业在黄陂区李家集街道东门砦村已形成规模化种植,全村种植面积达500亩,105户村民参与其中[3] - 栀子花产业链从鲜花销售延伸至深加工,包括精油、香水、花茶等产品[10] - 行业采用"花—稻—虾(蛙、鱼、菌)"生态种养模式,衍生出带有花香的特色农产品如"栀子蛙"[11] 经营数据 - 2021年全村栀子花年产量达400万至800万朵[9] - 鲜花收购价最高达18元/斤,村民李桂凤去年通过10亩花田实现约8万元收入[4][10] - 黑斑蛙养殖去年销售额约100万元,主要销往汉口北及白沙洲大市场[11] 销售渠道 - 传统渠道为线下批发,现通过微信接单、同城配送提升效率[9] - 快递进村后拓展全国市场,成都、杭州、福州等地订单通过小红书、抖音等平台获取[10] - 年轻创业者利用抖音推广农产品,带动线上销售增长[12] 产品开发 - 利用"残花"开发精油、香水等高附加值产品,日加工量达5000斤[10] - 探索干花、香囊、茶饮、盆栽等多元化产品线,延长产业链[13] - 茶场以3元/斤收购鲜花用于窨制花茶[10] 品牌建设 - 计划注册"东门砦栀子"或"栀子村"公用品牌商标,提升市场竞争力[13] - 独特的老品种栀子花以花朵饱满、花香浓郁形成差异化优势[9] 产业升级 - 种植技术持续优化,通过矮化修剪提升产量和采摘效率[9] - 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注入电商运营等新业态[12] - 结合乡村旅游开发赏花经济,带动周边农产品销售[11]
武汉市面上近半栀子花来自这里,一朵花带动一条“花香产业链”
长江日报· 2025-05-30 20:12
栀子花产业现状 - 武汉市黄陂东门砦村是主要栀子花供应地,占武汉市场近半份额 [1] - 全村种植面积从2021年的108亩扩大到2024年的500多亩 [15][21] - 年产鲜花量达400万至800万朵,成为村民重要收入来源 [15] 生产与销售模式 - 村民采用"一天三采"方式,专挑微透白的花骨朵,每朵保留10厘米花枝 [5][20] - 传统销售通过微信预订+冷链配送(空调控温18℃),次日达客户 [10] - 2021年"快递进村"后拓展全国市场,通过小红书、抖音获客,覆盖成都、杭州、福州等地 [16] 产业链延伸 - 四川企业收购"残花"提炼精油/香水,2023年收购价达18元/斤,日收5000斤 [20] - 茶场以3元/斤收购鲜花窨制花茶 [21] - 发展"花-稻-虾(蛙、鱼、菌)"生态种养模式,产出带花香的"栀子蛙"、小龙虾等特色农产品 [26][29] 经济效益 - 村民李桂凤10亩花田2023年创收8万元 [5] - 典型日收入:单日采摘可获400多元,需每日三茬采收 [11] 品牌建设与创新 - 40年种植历史培育出本地老品种,以花朵饱满、花香浓郁著称 [15][16] - 开发矮化修剪技术提升产量,单株花苞数量显著增加 [15] - 计划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栀子村"品牌,延长产业链 [29]
从城市送花到品牌“开花”:爷爷不泡茶的三省联动背后,是一次文化共振式扩张
江南时报· 2025-05-26 14:32
城市文旅活动与品牌联动 - 武汉市文旅局连续三年发起"送你十万朵栀子花"活动,今年扩展至武汉、长沙、南昌、岳阳四城联动,通过花香强化城市记忆与情感连接[1][2] - 活动吸引本地品牌深度参与,如爷爷不泡茶通过巨型花装置、斑马线艺术改造等视觉场景共创,提升打卡热度与城市氛围[2] - 品牌与多地文旅局形成稳定合作模式,以城市文化日历为锚点长期共建公共空间记忆,如长沙、南昌同步推出栀子花主题物料[2][4] 品牌产品策略与消费者体验 - 爷爷不泡茶推出"空山栀子"茶饮,将花香与奶香、茶香融合,强化产品与城市活动的味觉关联,形成独特消费记忆[3] - 品牌以"花开茶自香"为灵感,通过产品设计让消费者感知城市生活节奏,实现"花在枝头盛开,味在杯中留存"的体验闭环[3][9] 全国扩张与区域深耕 - 品牌以武汉为起点推进全国布局,目前覆盖2000+门店城市,采用区域公司+本地加盟商体系支撑增长[4] - 扩张策略强调与区域文旅环境、消费口味的协同,如海南、山东、湖北等地政府合作,湖南、江西等地加盟商推动区域影响力[4] - 品牌提出"花开全国"计划,注重门店可持续运营而非盲目扩张,目标使每家门店成为"可持续盛开的花"[4] 营销效果与品牌长期主义 - 活动话题爷爷不泡茶把栀子花开进奶茶里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破千万,实现城市事件与品牌曝光双赢[8] - 品牌定位为"陪伴式共建者",不依赖节日营销或流量爆点,而是持续融入城市夏季生活节奏[8][9] - 通过"城市送花,品牌送茶"的差异化参与,强化与城市共成长的长期价值,在消费者生活中建立温度感知[9]
中国药都漫山“药花”飘香迎客
中国新闻网· 2025-05-19 10:55
行业发展 - 樟树市黄栀子种植规模达5000亩,从散户模式发展为规模化、产业化种植模式 [1] - 黄栀子作为樟树道地药材"三子一壳"之一,广泛应用于色素提炼、食品、医药等领域,经济价值较高 [1] - 当地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适合中药材种植,但过去存在规模小、品种多、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 [1] - 樟树市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申报工作,《中医药—栀子》国际标准于2024年正式发布,推动中药材领域国际化 [2] 公司运营 - 种植大户刘细流坚持25年开拓荒山种植黄栀子,规模从零提升至5000余亩 [1] - 当地通过花田音乐会、药膳DIY等活动,将栀子花的食用、药用及观赏价值融合,吸引游客体验中医药文化 [1] - 黄栀子"黄金果"在秋季收获,产品畅销各地 [2] 市场表现 - 当地民众和游客积极参与栀子花采摘和药膳美食体验,反映市场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可 [1] - 樟树市通过文旅活动提升黄栀子产业附加值,形成种植、加工、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