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种养模式

搜索文档
栀子花开东门砦
长江日报· 2025-06-02 10:30
行业概况 - 栀子花产业在黄陂区李家集街道东门砦村已形成规模化种植,全村种植面积达500亩,105户村民参与其中[3] - 栀子花产业链从鲜花销售延伸至深加工,包括精油、香水、花茶等产品[10] - 行业采用"花—稻—虾(蛙、鱼、菌)"生态种养模式,衍生出带有花香的特色农产品如"栀子蛙"[11] 经营数据 - 2021年全村栀子花年产量达400万至800万朵[9] - 鲜花收购价最高达18元/斤,村民李桂凤去年通过10亩花田实现约8万元收入[4][10] - 黑斑蛙养殖去年销售额约100万元,主要销往汉口北及白沙洲大市场[11] 销售渠道 - 传统渠道为线下批发,现通过微信接单、同城配送提升效率[9] - 快递进村后拓展全国市场,成都、杭州、福州等地订单通过小红书、抖音等平台获取[10] - 年轻创业者利用抖音推广农产品,带动线上销售增长[12] 产品开发 - 利用"残花"开发精油、香水等高附加值产品,日加工量达5000斤[10] - 探索干花、香囊、茶饮、盆栽等多元化产品线,延长产业链[13] - 茶场以3元/斤收购鲜花用于窨制花茶[10] 品牌建设 - 计划注册"东门砦栀子"或"栀子村"公用品牌商标,提升市场竞争力[13] - 独特的老品种栀子花以花朵饱满、花香浓郁形成差异化优势[9] 产业升级 - 种植技术持续优化,通过矮化修剪提升产量和采摘效率[9] - 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注入电商运营等新业态[12] - 结合乡村旅游开发赏花经济,带动周边农产品销售[11]
武汉市面上近半栀子花来自这里,一朵花带动一条“花香产业链”
长江日报· 2025-05-30 20:12
栀子花产业现状 - 武汉市黄陂东门砦村是主要栀子花供应地,占武汉市场近半份额 [1] - 全村种植面积从2021年的108亩扩大到2024年的500多亩 [15][21] - 年产鲜花量达400万至800万朵,成为村民重要收入来源 [15] 生产与销售模式 - 村民采用"一天三采"方式,专挑微透白的花骨朵,每朵保留10厘米花枝 [5][20] - 传统销售通过微信预订+冷链配送(空调控温18℃),次日达客户 [10] - 2021年"快递进村"后拓展全国市场,通过小红书、抖音获客,覆盖成都、杭州、福州等地 [16] 产业链延伸 - 四川企业收购"残花"提炼精油/香水,2023年收购价达18元/斤,日收5000斤 [20] - 茶场以3元/斤收购鲜花窨制花茶 [21] - 发展"花-稻-虾(蛙、鱼、菌)"生态种养模式,产出带花香的"栀子蛙"、小龙虾等特色农产品 [26][29] 经济效益 - 村民李桂凤10亩花田2023年创收8万元 [5] - 典型日收入:单日采摘可获400多元,需每日三茬采收 [11] 品牌建设与创新 - 40年种植历史培育出本地老品种,以花朵饱满、花香浓郁著称 [15][16] - 开发矮化修剪技术提升产量,单株花苞数量显著增加 [15] - 计划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栀子村"品牌,延长产业链 [29]
乡村沃土上的“青春引擎”
新华社· 2025-05-03 14:14
技术"担当" - 辽宁省东港市德祥村采用立体式草莓种植技术,通过特制土壤配方和红罐熏灯减少病虫害,每亩草莓可多增收1万多元 [4][5] - 成都平原农业职业经理人舒星宇团队实现全流程机械化操作,管理土地超4万亩,2024年投入近400万元升级育秧中心 [6] 创业"担当" - 湖南湘乡市陈坤创立油茶公司,采用"油茶树-黑山羊-鱼"生态种养模式,2024年综合产值突破3000万元,海外市场占比超30% [7][8] - 公司延伸产业链开发茶油衍生产品如沐浴露、护手霜,并在柬埔寨设立东盟办事处 [8] 文化"担当" - 重庆巫山县下庄村袁孝鑫创办扎染工坊,创新融入"天路"等元素,旅游旺季月营收达1万多元 [9] - 工坊带动村民发展酒坊、面坊等,并承接中小学研学活动,多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