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上熟水果

搜索文档
治理商标套路得下真功夫
经济日报· 2025-08-02 07:06
商标注册乱象 - 商家通过精心设计商标制造信息差,利用消费者对商品特性的心理预期进行误导,例如"潘婷三分钟奇迹""多半袋面""壹号土"猪肉等商标 [1] - 常见套路包括拆分词汇、夸大描述、模糊标注,如"山里来的土"鸡蛋让人联想到原生态散养,"树上熟"水果暗示新鲜成熟 [1] - 实际商品品质与商标描述存在显著差距,消费者购买后才发现是商标套路的噱头 [1] 法律与审查问题 - 我国商标法明确规定带有欺骗性、容易使公众对商品质量或产地产生误认的不得作为商标使用 [2] - 商标审查存在主观性和差异性,不同审查员对欺骗性和误导性的判断标准有偏差 [2] - 商家利用隐蔽手段规避审查,如将"壹号土猪"拆分为"壹号土"和"猪"分别申请注册 [2] 改进建议 - 需持续优化商标审查细则,制定明确判断指引与适用规范以减少主观理解差异 [2] - 审查环节需突破单一文字材料局限,将商标与商品结合后的市场呈现纳入评估范畴 [2] - 应要求申请人补充说明具体使用方式与宣传路径,对已注册商标实施动态抽检 [3] 监管措施 - 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明确禁止使用"零添加"等误导性表述 [3] - 市场对套路式营销容忍度降低,商标应是品质的真实承诺而非营销口号 [3]
【世相百态】 商标不能搞成文字游戏
证券时报· 2025-05-16 03:27
商标误导现象分析 - 商家将描述性词汇注册为商标并与商品名称组合 利用包装设计暗示商品属性 误导消费者以为产品具有特定品质或产地 例如"一品牛"商标实际使用猪肉制作 "树上熟"商标水果未成熟 "供港"商标与香港无关等 [1] - 此类商标策略利用信息不对称 通过精心设计的包装和名称组合 模糊法律边界 消解诚信底线 使消费者难以准确了解商品真实情况 [1][2] - 商标误导行为已从个别案例发展为行业普遍现象 包括"千禾0""0添加""0蔗糖"等案例显示商家系统性利用商标进行误导性营销 [1][2] 市场影响评估 - 商标误导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 挤压诚信经营商家的市场空间 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效应 扰乱正常市场秩序 [2] - 商家将创新资源集中于商标误导设计而非产品实质改进 形成不良示范 损害整体营商环境质量 [2] - 消费者基于商标传达信息做出购买决策的信任机制被破坏 市场信息透明度下降 交易成本上升 [2] 监管改进建议 - 现行商标审查存在局限性 审查员难以全面预判商标实际使用中的误导效果 主观判断存在差异 [3] - 建议扩展商标审查范围 要求提交包装设计方案 评估商标与商品名称组合后的整体视觉效果 [3] - 建立经营者自证机制 对易误导消费者的商标名称组合推定存在欺诈故意 适用退一赔三处罚 [3] - 建议完善举报奖励制度 激励消费者参与监督 形成社会共治格局 [3]
调查|“一品牛”肉干竟是猪肉做的?商标文字游戏套路大起底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14 10:20
商标滥用现象 - 近期出现多起商家将商标作为广告噱头的案例,如"0添加""0蔗糖""安踏断码"等,通过包装设计误导消费者[1] - 典型案例包括"一品牛"肉干实际使用猪肉原料、"树上熟"水果未成熟、"供港"牛奶与香港无关等[1][3][4] - 消费者反映购买120W充电器实际功率仅12W、"安踏断码"运动鞋中"断码"仅为商标等误导性营销[6] 商标法规现状 - 中国《商标法》明确规定带有欺骗性、易产生误认或缺乏显著特征的名称无法通过注册[6] - 实际审查中"0添加""0蔗糖"等词汇虽申请众多但均未获批准,"安踏断码""断码阿迪"等商标被判定无效[7] - 最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明确禁止预包装食品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误导性标注[7] 监管执行难点 - 在缺乏统一标准的领域(如"土"产品定义)存在监管难度,企业利用"XX土"商标暗示产品品质[8] - 审查存在主观差异,难以预判商标后续应用场景,如"裕湘手擀"商标引发机器制面是否构成误导的争议[8][9] - 司法判决尺度不一,部分法院支持消费者诉求,部分则驳回,反映法律适用标准待统一[8][9] 行业改进方向 - 建立事后处置机制比复杂前置审查更可行,包括商标无效宣告申请等消费者维权渠道[11] - 建议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执法力度并优化审查细则,企业需在商标策略中坚守诚信原则[12] - 现有法律体系(商标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已构建多维规制框架,需加强执行[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