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一品牛肉干
icon
搜索文档
一些商品通过仿冒知名品牌、伪装成分描述或营造效果氛围的商标名称误导消费者 玩“文字游戏”的商标该管管了(金台视线)
人民日报· 2025-07-09 05:57
商标误导现象分析 - 生产企业通过商标"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 例如"一品牛"实为猪肉制品 "小尾花黑"猪肝实为普通猪肝 "99"芦荟胶实际含量与数字无关 [1][2][3] - 常见手法包括截取描述性词语作为商标 如"六个核桃"非六个核桃营养价值 "手打"挂面非手打制作 "汇源100%"仅为商标非含量 [3] - 使用营造效果氛围的商标 如"潘婷3分钟奇迹"标注为注册商标非功效宣称 "冰肤之萃"芦荟胶"99"指久久坚持非含量 [3] 商标类型与监管漏洞 - 使用商标(TM)无需核准即可使用 如"树上摘的"椰子水与采摘无直接关系 [4] - 注册商标也存在误导性案例 如白象"多半袋面"仅多30%含量非半袋 [5] - 审查环节存在漏洞 不同审查员判断标准差异 拆分商标规避审查 如"壹号土猪"拆分为"壹号土"和"猪" [9] 市场影响与消费者权益 - 通过商标擦边获取溢价 如"壹号土"黑猪排骨价格170元/千克 vs 普通黑猪60元/千克 [7] - 造成市场不公平竞争 诚信企业被挤占 产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 [8] - 消费者维权成本高 需自行举证 鉴定商品 追溯货源 申请宣告无效需付费 [8] 行业监管建议 - 完善审查机制 运用大数据进行语义分析 强化潜在误导性商标筛查 [10] - 加强日常监测 结合举报线索及时处理争议商标 [10] - 建立联合治理机制 行业协会推动商业伦理公约 建立商标注册信用承诺制度 [11]
莫以商标耍心机
经济日报· 2025-05-30 06:16
商标误导行为分析 - 商家将"一品牛""120W"等描述性词汇注册商标并与商品品类名称组合 混淆商标与商品质量功能特性 误导消费者[1] - "一品牛肉干"实际使用猪肉 "120W充电器"实际功率仅12W 引发消费者强烈不满[1] - 此类行为虽可能符合商标注册形式要件 但违反商标法关于"带有欺骗性"条款 已注册商标可能被宣告无效[1] 企业品牌建设 - 商标不仅是企业形象象征 更与品牌价值和社会评价紧密关联 误导行为将严重损害企业信用[1] - 消费者受骗后会产生持续不信任感 即使广告合法合规 企业声誉仍将受损[1] - 企业应专注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配套 通过真实价值而非文字游戏建立品牌[2] 监管体系完善 - 商标审查存在局限性 审查员无法预判所有使用场景 需更新细化审查规则和不予核准范围[1] - 监管部门需加强事后查处 对问题商标及时处理 并持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2] - 应推进知识产权执法体系现代化建设 完善综合管理体制 保障消费环境安全[2]
【世相百态】 商标不能搞成文字游戏
证券时报· 2025-05-16 03:27
商标误导现象分析 - 商家将描述性词汇注册为商标并与商品名称组合 利用包装设计暗示商品属性 误导消费者以为产品具有特定品质或产地 例如"一品牛"商标实际使用猪肉制作 "树上熟"商标水果未成熟 "供港"商标与香港无关等 [1] - 此类商标策略利用信息不对称 通过精心设计的包装和名称组合 模糊法律边界 消解诚信底线 使消费者难以准确了解商品真实情况 [1][2] - 商标误导行为已从个别案例发展为行业普遍现象 包括"千禾0""0添加""0蔗糖"等案例显示商家系统性利用商标进行误导性营销 [1][2] 市场影响评估 - 商标误导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 挤压诚信经营商家的市场空间 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效应 扰乱正常市场秩序 [2] - 商家将创新资源集中于商标误导设计而非产品实质改进 形成不良示范 损害整体营商环境质量 [2] - 消费者基于商标传达信息做出购买决策的信任机制被破坏 市场信息透明度下降 交易成本上升 [2] 监管改进建议 - 现行商标审查存在局限性 审查员难以全面预判商标实际使用中的误导效果 主观判断存在差异 [3] - 建议扩展商标审查范围 要求提交包装设计方案 评估商标与商品名称组合后的整体视觉效果 [3] - 建立经营者自证机制 对易误导消费者的商标名称组合推定存在欺诈故意 适用退一赔三处罚 [3] - 建议完善举报奖励制度 激励消费者参与监督 形成社会共治格局 [3]
调查|“一品牛”肉干竟是猪肉做的?商标文字游戏套路大起底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14 10:20
商标滥用现象 - 近期出现多起商家将商标作为广告噱头的案例,如"0添加""0蔗糖""安踏断码"等,通过包装设计误导消费者[1] - 典型案例包括"一品牛"肉干实际使用猪肉原料、"树上熟"水果未成熟、"供港"牛奶与香港无关等[1][3][4] - 消费者反映购买120W充电器实际功率仅12W、"安踏断码"运动鞋中"断码"仅为商标等误导性营销[6] 商标法规现状 - 中国《商标法》明确规定带有欺骗性、易产生误认或缺乏显著特征的名称无法通过注册[6] - 实际审查中"0添加""0蔗糖"等词汇虽申请众多但均未获批准,"安踏断码""断码阿迪"等商标被判定无效[7] - 最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明确禁止预包装食品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误导性标注[7] 监管执行难点 - 在缺乏统一标准的领域(如"土"产品定义)存在监管难度,企业利用"XX土"商标暗示产品品质[8] - 审查存在主观差异,难以预判商标后续应用场景,如"裕湘手擀"商标引发机器制面是否构成误导的争议[8][9] - 司法判决尺度不一,部分法院支持消费者诉求,部分则驳回,反映法律适用标准待统一[8][9] 行业改进方向 - 建立事后处置机制比复杂前置审查更可行,包括商标无效宣告申请等消费者维权渠道[11] - 建议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执法力度并优化审查细则,企业需在商标策略中坚守诚信原则[12] - 现有法律体系(商标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已构建多维规制框架,需加强执行[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