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水稻品种
icon
搜索文档
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先正达进博会亮出“生物+AI”创新方案
中国经济网· 2025-11-07 19:31
公司参展概况 - 公司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食品及农产品展区亮相 主题为“智慧耕新 育见未来” [1] - 公司聚焦粮食安全 单产提升 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核心命题 [1] - 公司集中展示数字农业 生物育种 绿色植保 土壤健康等领域的突破性创新技术 [1] 技术创新与应用 - 公司首次系统展出AI技术在育种研发至田间管理的全链条应用 [1] - 公司自主研发的GASEL系统可模拟上百万种基因组合 实现育种前精准筛选 大幅提升效率并降低研发成本 [1] - 该技术已全面应用于中国玉米育种流程 并成功培育出多个商业化良种 [1] 水稻种业发展 - 水稻是公司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 公司展示多款引领全球水稻种业趋势的突破性品种 [2] - 公司今年重点推介出口至越南 菲律宾 巴基斯坦等国家的三款新稻种 [2] - 公司已在“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开展品种测试与推广 累计输出优良品种百余个 [2] 行业背景与公司愿景 - 全球农业正步入以绿色 智能为关键驱动的转型新阶段 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推动行业技术迭代 [1] - 研究显示未来30年全球粮食产量需提升50%方能养活100亿人口 同时全球农食系统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总量22% [2] - 公司视进博会为全球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交流协作的顶级平台 期待汲取中国创新经验 凝聚全球智慧 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解决方案 [2]
“好吃大米”品种评选在三亚举行
海南日报· 2025-08-07 09:50
行业活动与评选 - "好吃大米"品种评选活动在三亚举行,由中国水稻研究所、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专家组成评审组 [1] - 评审组对在三亚市崖州区试种的257个水稻品种进行客观评比,旨在筛选出具有好吃、好种等综合优势的新品种 [1] - 评选活动分为田间观摩、初评和室内复评三个阶段 [1] 评选标准与方法 - 田间观摩和初评阶段,专家组对水稻品种的全生育期、整齐度、抗倒性、抗病性、丰产性等进行现场评审,田间表现是品种的"基础分" [1] - 室内复评中,评审专家依据米饭的气味、外观、适口性、滋味、冷饭质地逐项打分,具体包括闻香气、看颜色光泽、品尝黏性弹性软硬度及冷却后的成团性等 [1] - 只有抗病、抗倒、丰产性都过硬的品种才能进入"味觉考核"的室内复评阶段 [1] 行业影响与后续计划 - 评选旨在通过"田间+室内"的双维度评选,为消费者选出真正"好吃"的大米,同时推动优良品种更新换代 [2] - 获得"好吃大米"的品种,计划在2026年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期间进行发布和推介 [2] - 此次活动旨在助力热带农业产业升级 [2]
让科研成果在兴安大地生根发芽
环球网资讯· 2025-05-16 10:44
水稻科研进展 - 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承担国家级、自治区级科技攻关项目,致力于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1] - 研究所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形成水稻"亩增产100公斤"技术模式[1] - 未来3年内将有13份自育新品系水稻陆续进行审定[1] - 研究所开展低镉吸收高食味品种选育研究[2] 生物育种成果 - 研究所成为全国首批进行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的技术力量[2] - 2024年实施科技创新项目14个,技术研究与示范10项[2] - 开发分子标记6个、审定水稻新品种2个、大豆新品种3个[2] - 筛选出10份高耐盐碱优质大豆新种质材料和4种耐盐碱饲草种质资源[2] - 通过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增加经济效益1.6亿元[2] 科研平台建设 - 推动12个试验站、7个创新中心、2个产研院、1个重点实验室和2个省级示范基地建设[3] - 打造人才"传帮带"机制与平台"硬支撑"相结合的模式[3] - 为农牧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注入强劲动能[3] 技术推广与服务 - 组织培训班和现场观摩会为农牧民提供技术指导[3] - 开展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推广[3] - 帮助盟内外企业、合作社和农民选良种、强技术[3] - 企业通过引入新品种、应用新技术使优质稻产出率显著提升[3] 科研成果转化 - 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5项[4] - 审定水稻品种8个,参编地方标准3项[4] - 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