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节气气象指数保险
搜索文档
农业保险“防护网”护好农民“钱袋子” 财政补贴近八成,前三季度为4.9万户次提供风险保障39.4亿元
镇江日报· 2025-11-14 07:49
农业保险体系完善 - 构建了保障有力、覆盖广泛、服务高效的多层级农业保险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坚实防护 [1] - 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达1.21亿元,其中各级财政补贴0.95亿元,占比近八成,为4.9万户次农户提供39.4亿元风险保障,保障水平同比提升2.68% [2] - 保险覆盖种植、养殖、森林、农机具等多个领域,包括5373.6万元省级地方优势特色保险和882.89万元市、区地方特色保险,满足农业多元化发展需求 [2] 保险产品创新 - 创新开办小麦节气气象指数保险,以客观气象数据为理赔依据,实现两个工作日内完成赔款支付,为23.58万亩小麦提供8737万元风险保障 [3] - 创新开办水稻节气气象指数保险,保险责任涵盖干旱、连续高温、突发性暴风雨等风险,为4.46万亩水稻提供1428.03万元风险保障 [3] - 推动农业保险从保成本向保产量、保收入转型升级,发展肉鸡养殖收入保险、农田设施损毁保险等特色农险 [3] - 针对主粮收割期多雨特点创新推出收割期降雨指数保险,有效化解梅雨与台风季节的主粮收割风险 [3] 服务效率提升 - 各承保机构坚持快响应、快查勘、快赔付原则,确保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为农户提供支持 [4] - 截至三季度末,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共赔付8071.09万元,惠及0.58万户次农户 [4] - 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查勘等科技手段,提升承保、查勘、定损、理赔各环节效率与精准度 [4] - 案例显示突发暴风导致600余亩农业大棚受损后,保险公司当天查勘,第3天确定损失,一周内赔款到账 [4] 农户保障效果 - 完全成本保险保额从每亩700元提高到1300元,为种粮大户提供更坚实保障 [1] - 旱灾案例中,170多亩小麦受灾,保险公司3天内完成查勘定损,赔付近2万元,帮助农户及时补种挽回大部分损失 [2] - 财政补贴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用小资金撬动大保障,切实减轻农户负担 [2]
金融赋能 助力“湘米”更“香”
金融时报· 2025-08-08 16:02
文章核心观点 - 湖南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 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金融体系通过信贷投入和保险保障全面支持粮食产业链[1][2] - 金融监管机构通过政策引领 重点领域支持和创新服务三大维度 构建粮食安全金融保障体系 2024年粮食重点领域贷款余额达1535.3亿元 同比增长20.7%[2][3][4] - 种业金融支持成效显著 2024年向4.2万户次经营主体发放种业贷款124.3亿元 推动育繁推一体化发展[6] 粮食产业金融政策支持 - 明确粮食全产业链金融保障目标 确保产粮大县涉农贷款持续增长 2024年末粮食重点领域贷款余额1535.3亿元[2] - 建立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 指导银行投放保证基金模式信用贷款超4亿元[2] - 2024年水稻保险金额460.1亿元居全国首位 2023年出台基金管理办法强化资金保障[2] 高标准农田建设金融支持 - 创新投融资机制解决抵押不足问题 通过"高标准农田+"多元模式形成现金流覆盖[3] - 截至2024年末高标准农田建设贷款余额413.6亿元 同比增加94亿元[3] - 保险机构探索工程质量险和安责险 覆盖农田损毁及管护风险[3] 农业科技装备金融支持 - 推行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融资 2024年向1.1万户次经营主体发放农机贷款52.6亿元[3] - 发展农机装备融资租赁 满足丘陵山区智能农机技术改造融资需求[3] 农业保险服务创新 - 建立大宗农产品生产地域风险地图 将14个市州划分为5类风险区域[4] - 联合气象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建设保险气象服务标准体系[4] - 全面推行水稻玉米完全成本保险 创新水稻收割期降雨指数保险等全生命周期产品[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 - 推进信用建档评级工作 开展"百行联万户"融资对接 基本实现信贷需求主体建档全覆盖[4] - 通过信贷支持改善种植条件延长产业链 发挥新型主体联农带农作用[4] 农业生产序时金融服务 - 2025年一季度发放春耕备耕贷款205亿元 开辟绿色通道优先保障贷款审批[4][5] - 督促银行加强政银企协同 制定各环节信贷计划并及时兑付款项[4] 种业振兴金融支持 - 建立差异化评估体系 将创新能力和成长性作为信贷评审重要参考[6] - 支持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为上下游企业提供链条式综合服务[6] - 2024年种业贷款发放124.3亿元 覆盖4.2万户次经营主体[6] 未来金融工作重点 - 持续发挥监管指挥棒效应 保障粮食生产信贷和保险需求[7] - 加快产品服务创新 推出更多接地气的金融产品[7] - 加强部门协作推动政策合力 完善地方风险补偿机制[7]
金融赋能 助力“湘米”更“香” 访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湖南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向恒
金融时报· 2025-05-19 09:48
粮食安全与金融支持 - 湖南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1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610亿斤左右,水稻面积、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1] - 湖南监管局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大信贷投入,截至2024年末湖南银行机构粮食重点领域贷款余额1535.3亿元,同比增长20.7% [1] - 2024年湖南水稻保险金额460.1亿元,居全国第一位 [1] 高标准农田建设 - 湖南银行机构高标准农田建设贷款余额413.6亿元,同比增加94亿元 [2] - 创新"高标准农田+"多种模式,解决抵(质)押不足问题 [2] - 探索开展工程质量潜在缺陷责任险、农业工程安责险等保险服务 [2] 农业科技装备支持 - 2024年湖南银行机构累计向1.1万户次经营主体发放农机贷款52.6亿元 [2] - 鼓励发展农机装备融资租赁,促进先进农机装备推广应用 [2] - 满足丘陵山区先进适用农机研发、智能化技术改造的合理融资需求 [2] 农业保险创新 - 建立湖南省大宗农产品生产地域风险地图,划分14个市州为5类风险区域 [3] - 全面推行水稻、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创新水稻收割期降雨指数保险等产品 [3] - 建立保险、气象与应急等多元信息共享机制,提升气象灾害风险减量服务水平 [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 - 湖南辖内有信贷需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实现建档评级全覆盖 [3] - 开展"百行联万户"融资对接,组织银行机构进村上门提供融资服务 [3] - 2025年一季度发放春耕备耕贷款205亿元 [3] 种业振兴支持 - 2024年湖南银行机构累计向4.2万户次经营主体发放种业贷款124.3亿元 [4] - 建立差异化评估体系,将创新能力和成长性作为信贷准入重要参考因素 [4] - 支持优质种业领军型企业和优势特色企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4] 未来工作重点 - 持续加大金融支农资源投入,保障粮食生产信贷资金和保险保障需求 [5] - 加快产品服务创新,推出更多"接地气"的产品 [5] - 推动信贷与担保、保险形成合力,完善地方风险补偿机制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