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藏粮于地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 这个“重中之重” 如何抓紧抓实(乡村观察)
人民日报· 2025-10-31 06:38
农业现代化与产能提升 - 全国粮食产量在2024年首次突破1.4万亿斤 [2] -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需加快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和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2] - 具体措施包括完善水利设施,如完成乡镇机井排查整改和沟渠连通工作,并加大良种繁育推广力度,引进小麦、花生、油莎豆等新品种 [3] - 种粮大户拥有大中型拖拉机、收割机、无人机等农机40多台(套),新置办的大马力收割机帮助每亩多抢收约200斤 [4] - 采用可降解地膜插秧技术和鸭稻共育模式,使每亩水稻平均增产50公斤,节省成本约380元 [5][6] - 建立小麦绿色防控示范区,推广减肥减药技术,以提升农产品品质 [6] 农业生产技术与模式创新 - 农业生产注重量质齐升,例如在稻田引入香根草、显花植物、"鸭管家"和稻飞虱干扰仪等绿色生态技术 [5] - 发展目标是统筹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和品牌农业,健全农产品监管体系 [6] - 未来方向是兼顾产量和产能、生产和生态、增产和增收,让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6] 农村建设与生活条件改善 -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关键是片区化发展,即在多个村庄间建立协同机制,实现规划一体、产业联动、设施共享和治理协同 [7] - 具体案例显示,村庄通过环境整治,硬化道路通到家门口,安装太阳能路灯,修建文化广场和雨污管网,村容村貌显著改善 [8] - 县里实现城乡供水、供气、污水处理、数字网络等"同质同标",并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 [8] 农民收入与政策支持 - 农民享受多项补贴政策,例如农机购置补贴使一台15万元的收割机少花费约5万元,烘干储粮设备补贴节省总投入的30% [10] - 种植补贴包括每亩55元的水稻种植补贴,以及按每亩111.23元标准发放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后者在6月30日前通过"一卡通"直达农户 [10][11] - 粮食收购价格稳定,夏粮小麦每斤约1.2元,秋粮水稻每斤约1.3元,种粮大户通过订单生产带动500余户农民户均增收2000余元 [10] - 政策支持包括推广"保险+金融+技术服务"机制,推出作物种植收入安全保险,并多措并举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11] - 未来需加大政策保障和资金投入,提高政策精准性,健全财政、金融和社会资本多元投入格局 [12]
这个“重中之重”,如何抓紧抓实(乡村观察)
人民日报· 2025-10-31 06:3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 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以下简称《建议》)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 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三农"工作的部署释放了哪些信号?面向"十五五",如何优先补上"三农"短板? 记者对话种粮大户、基层干部和"三农"专家,倾听他们的故事和期盼,记录他们的观察和思考。 ——编 者 看农业—— 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 记者:《建议》提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这对农业生产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叶兴庆:"十四五"时期,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取得了扎实进展,2024年,全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 1.4万亿斤。棉油糖产能持续提升,果菜茶、肉蛋奶和水产品供给充足,种类多样。在现代设施装备、 科学技术的加持下,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要把产能建设作为根本,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 ...
刘小涛主持召开省政府党组会议
新华日报· 2025-10-29 07:25
会议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妇女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走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通过强化引领、岗位建功、服务赋能等行动,激励广大妇女奋进新征 程、建功新时代。要积极推动妇女重难点问题纳入各级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切实解决妇女在婚育养育、 医疗卫生、权益维护等方面的问题,引导企业将妇儿友好纳入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 展"她经济",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妇女的浓厚氛围。 10月27日上午,省政府党组召开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重要文章精 神,按照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抓好政府系统贯彻落实工作。省政府党组书记、省长刘小涛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的重要回信精神,一体推进教育 科技人才发展,引导涉农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新农科建设,加快农业关键 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努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 会议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 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落实四大全球倡议,牢牢把握江苏 ...
“五良”到田头 丰收有奔头
新华社· 2025-10-28 13:29
新华财经哈尔滨10月28日电(记者黄腾)金秋时节,丰菽遍野。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兴福镇,豆田里一片忙碌,大型收获机车往来穿梭,运粮车不时从 地里开出。兴福镇农民魏晓旭站在田埂上,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这是我第一次种黑豆,一共26公顷多,预计每公顷产量在6000斤以上。"魏晓旭熟练地剥开豆荚,展示着颗粒饱满的豆粒。他告诉记者,按当前市场价计 算,每公顷纯收入能达到5000元,"今年这收成算是稳了"。 黑豆高产,背后是科学技术的支撑。魏晓旭说,深松土壤、分层施肥、精量播种,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他还是第一次集中使用这么多的种地良法。北林区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站站长李智慧介绍,这片地还采用了大垄密植方式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机械减损收获等技术。"尤其是大垄密 植技术,使黑豆亩株数从1.2万增至1.8万,这是高产的关键。" "春翻秋翻,垧差一千。"建设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负责人赵新刚介绍,以前周边地方农民受制于机械力量限制,都在春季整地,但春季整地容易 导致播种推迟,影响产量。近几年随着垦地合作的深入开展,农村进行秋整地的农民越来越多。"一到整地季节,就有地方农民自发来我们这儿观摩学习, ...
沃野开镰迎丰收 智慧农业绘新景
镇江日报· 2025-10-27 07:27
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应用 - 农场在水稻收割、烘干加工环节实现全程机械化高效运作 [1] - 农场新引进2台拖拉机和3台精量播种机 这些设备支持联网操作并配备卫星定位系统 [2] - 无人机撒肥、智能烘干、精量播种等智能化设备在田间地头广泛应用 [3] 生产效率与成本效益 - 农场每日收割量约400吨 一半运回农场烘干 另一半由粮商在田埂直接收购 [1] - 精量播种机将每亩用种量精确控制在30斤到35斤 相比传统播种方式每亩节约约10斤种子 [2] - 按每斤种子2元计算 精量播种机使一万亩地节省成本20万元 而3台新设备总投入仅12万多元 [2] 粮食产量与质量 - 杂交稻亩产预计达800公斤 粳稻和糯稻平均亩产预计在650公斤左右 [2] - 今年水稻出米率预计稳定超过60% 相比往常不到60%的出米率有所提升 [2] - 因扬花灌浆期连续高温天气少 今年稻粒饱满度优于往年 [2] 农场运营规模与能力 - 荣禾农场拥有9720亩高标准农田 水稻开镰时配备多台收割机和运粮车 [1] - 运粮车每车运输5000公斤 两台车每日最少运输20车 [1] - 农场配备10台智能化烘干机 可在水稻大面积成熟时24小时作业以确保颗粒归仓 [1]
【人民日报】保护黑土地 大国粮仓更稳固(总书记的关切·落地的回响)
人民日报· 2025-10-26 08:40
侵蚀沟,因暴雨冲刷形成,吞噬耕地,割裂农田。黑龙江省共有侵蚀沟11.55万条,沟壑总长4.5万 公里。 "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为治理永发村2810米长的侵蚀沟,拜泉县 投入380万元,削坡、修石笼、栽植灌木,20多米深的沟壑缩小至5米。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 "'沟碎地'变回'整块田',前些年变薄、变瘦、变硬的黑土重泛油光。"永发村村民杨维杰掬起一捧 土说。老杨的120亩耕地中,近50亩毗邻侵蚀沟,如今全部治理复垦。 如何处理好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这些关键点 要一个一个抓落实、抓到位"。 "这个工作很重要!"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7月在吉林考察时强调,"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 是'黄金玉米带'、'大豆之乡',黑土高产丰产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一定要采取有效措 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 今年金秋,黑土地上传来好消息:黑龙江 ...
“四良”融合绘出好丰景
经济日报· 2025-10-23 06:10
10月14日,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岷江两岸稻浪渐隐,晒谷场上一片金黄。这里是"天府 粮仓"核心区,良田育良种,良机配良法,在"四良"融合驱动下,永丰村迎来又一个丰收年。 "9月中旬稻谷基本收完了,田里现在种的是轮作的川芎和西葫芦,来年这一大片地会种上小麦。"谈起 今年粮情,永丰村种粮大户王元威神态轻松,"我种了2000多亩土地,今年稻谷每亩单产基本能达1400 斤。总体来看,今年还行!"怎么个"行"法?王元威打开了"话匣子"。20年前王元威种地不到300亩,从 播种到收割全靠肩扛背驮,产量基本靠天。2009年,眉山市东坡区开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田成方、 地成块、渠相通、路相连,育秧流水线一键启停、育秧小车整齐摆放、高效率农机轮番登场。"高标准 农田建成后,靠天吃饭的日子翻了篇儿。以前水稻产量差异化很大,现在不管是干旱还是水灾,基本上 能够做到稳产保产。" "我从2012年开始改种新品种,中试平台试验田会筛选好的品种并推广先进种植技术,这对提高水稻产 量和品质作用非常大。"永丰村种粮大户巫志祥提到的中试平台是位于永丰村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 研发平台。 据介绍,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带领团队连续22 ...
黑龙江:创新农业技术手段 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中国青年报· 2025-10-17 08:26
10月中旬,黑龙江各地进入秋收繁忙期。在乡间小路行走,随处可见驾驶拖拉机的农民,把大豆、玉米 等作物运回家。根据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截至10月10日,全省农作物已收获11108万亩,占应 收面积的50%以上。 与在田间地头忙碌的农民同步,另一群人也穿梭在黑土地上。他们是为黑土地"体检"的科研人员。 近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所")研究员邹文秀带中青报·中青网记 者来到实验大楼。记者看到,楼道两侧放满了一堆又一堆土壤样本。这些土壤来自黑龙江全省多地,阴 干后将被送去实验。 走进实验室,两名身穿白大褂、戴着口罩的博士生正忙着称重。她们面前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标注着 序号、重量等数据。 在这间实验室里,还有很多仪器。一个类似冰箱的设备里摆放着多个盛有土壤的小罐子。"我们把土壤 取了之后,会往里放一些东西,比如葡萄糖、秸秆,看一下土壤对它的'消化'能力。"邹文秀解释。 黑土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黑龙江拥有典型黑土耕地1.56亿亩,黑土地面积大、质量优、产能高。 为了掌握土壤情况,邹文秀说,她们会在同一区域连续取样多年,"总的来看,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增 加"。 "十四五"期间,黑龙 ...
黑龙江:科技“金钥匙” 开启黑土地“丰收密码”
央广网· 2025-10-15 20:38
良种应用与增产效果 - 黑龙江省赵光农场玉米高产创建田使用"先玉1219"品种,亩产达1842.6斤,创该地块历史新高[2] - 该品种亩产比往年高出200多斤,按当年市场价计算,每亩增收近200元[2] - 农场从数十个品种中精选出适应本地积温带、稳产高产的品种,并通过两年科学试验验证其表现[2] 农业科技与土壤改良 - 农场开展35项试验,其中本土高亲和性根瘤菌等生物菌肥应用效果显著,能减少化肥使用量20%以上[2] - 宝泉岭农场通过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和深翻土层30公分以上等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使土地变得疏松透气[3] - 示范区内耕层有机质含量较2018年提高7.8%,平均达到47克/千克,耕地质量等级较2018年提高0.5个等级[3] 农业机械化与收获效率 - 长水河农场共有25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参与收获作业,每台日收割面积可达1500亩[4] - 农场机械化收割率达到100%,高性能收获机大幅提高效率并减少粮食收获损耗[4] - 截至报道时,长水河农场大豆收获已近七成,预计10月10日前可全面结束[4] 系统性增产措施 - 黑龙江垦区将黑土地保护作为提升粮食产量的重要抓手,持续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玉米大豆轮作、生物技术应用等多重措施[3] - 丰收实践体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内涵,通过良种、良法、良田与良机的深度融合筑牢丰收基石[4]
筑牢“耕”基绘“丰”景
辽宁日报· 2025-10-15 08:46
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 农业生产方式由小农生产向集约化过渡,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达2.9万余家,年托管服务面积达6268.7万亩次,较十三五末期增长5.5% [2] - 种粮大户将耕地托管给农业公司,实现收成不低并可手机查询生产全流程,同时通过手机接单提供农机服务增加收入 [2] 粮食产量与单产表现 - 十四五开局第一年粮食产量首次迈上500亿斤大关,之后基本稳定在500亿斤左右,即使在2024年发生局部严重洪涝灾害,粮食总产量仍达500.06亿斤 [3] - 粮食单产位居全国粮食主产省第二位 [3] 耕地保护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 十四五以来累计实施黑土地保护超过4000万亩次,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820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61.1% [4] - 通过小田并大田及修建灌渠、智慧灌溉系统等设施,实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 [4] 黑土地保护措施与成效 - 采取秸秆还田、完善畜禽粪污收集处理利用体系、发展种养结合绿色循环农业、实施深松浅耙重压技术等措施,土壤有机质明显提升,蚯蚓数量比过去多10倍 [3] 农业科技创新与种植模式 - 选育出辽春18号小麦新品种,收获期比传统小麦提前10天,为麦豆轮作一年两熟模式争取时间 [5] - 在东北地区创新实行麦豆轮作一年两熟种植模式,提升土地产出效率 [5] 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发展 - 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 [6] - 玉米和水稻两个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4.2%和96.6%,均居全国前列 [6] - 智能化机械作业设备进入温室大棚,实现起垄覆膜铺管一次性作业、菜苗精准栽植及设施环形轨道作业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