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地

搜索文档
“薯”光耀南粤!广东甘薯有种有力量
南方农村报· 2025-09-16 16:05
"薯"光耀南粤! 广东甘薯有种有 力量_南方+_南 方plus 薯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富民兴村的先锋作物。近年来,广东从保障粮食安 全、科技研发推广、品牌引领、精深加工延链补链强链、加强市场营销等方面一体谋划提升广东薯 业"硬实力",不断推动广东薯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广东薯类种植规模大。 做强芯片 培育优质多元品种 员、甘薯研究室 副主任杨义伶介 绍,目前,粤东 以夏秋薯为主, 粤西以秋冬薯为 主,与北方春夏 产区错峰上市, 有利于获得更高 的产值和效益。 在助推广东薯业 全产业链提档升 级上,薯类种业 发挥着底部支撑 作用。近年来, 广东聚焦实 施"百千万工 程",逐步构建 起育、繁、种、 加、销一体化的 薯业全产业链, 扎实推动薯业高 保障粮食安全, 必须实施"藏粮 于地""藏粮于 技"战略,确保 粮食任何时候都 能产得出、供得 上、供得优。国 家甘薯产业技术 体系首席科学家 李强指出,甘薯 产量高,适应性 广,用途广泛, 是保障我国粮食 安全的底线作 物,也是乡村振 兴的优势作物。 在广东,薯类种 植规模大,是水 稻之外种植面积 最大的粮食作 物。 数据显示,2023 ...
全力以赴夺取秋粮丰收 持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人民日报· 2025-09-12 06:02
刘国中先后来到佳木斯市、建三江农场和双鸭山市,深入田间地头、农业合作社,实地了解秋粮长势、 大面积单产提升、农业防灾减灾、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情况。他强调,实现全年粮食生产任务目标,关键 看秋粮。要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确保秋粮丰产丰收。要紧盯水稻、玉米、大豆 等主要作物,分品种分区域抓好田间管理。要始终紧绷农业防灾减灾这根弦,做好病虫害和早霜、寒露 风等灾害防范,最大程度减少因灾影响。要充分发挥各类农业合作组织作用,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 务,不断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和水平。要提前做好秋粮收获各项准备工作,及早谋划收购收储预案,确保 售粮顺畅、市场平稳,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新华社哈尔滨9月11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国中9日至11日到黑龙江调研。他强 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全力 以赴抓好秋粮生产和农业防灾减灾,确保秋粮丰收到手,持续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为加快建设农业 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2日 02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 刘国中还深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农业科技园区、农机研 ...
刘国中在黑龙江调研时强调 全力以赴夺取秋粮丰收 持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新华网· 2025-09-11 19:32
粮食生产与安全保障 - 秋粮生产是实现全年粮食生产任务目标的关键 需落实增产措施确保丰产丰收 重点关注水稻 玉米 大豆等主要作物的分区管理 [1] - 农业防灾减灾需紧盯病虫害和早霜 寒露风等灾害 最大程度减少因灾影响 [1] - 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作用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和水平 [1] - 提前准备秋粮收获工作 谋划收购收储预案 确保售粮顺畅和市场平稳 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1] 农业技术与基础设施 -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战略 集成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 促进单产大面积均衡提升 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 - 务实高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重点加强田内水利设施及灌区改造 实现旱涝保收和高产稳产 [2] - 因地制宜落实秸秆还田 米豆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措施 加强黑土地保护和利用 [2] - 加强先进实用农机具研发应用 尽快补齐短板 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保障 [2]
总产、单产均创三年来新高! 茂名早稻迎来丰收
南方农村报· 2025-09-05 21:34
核心观点 - 茂名市2025年早稻总产量和单产均创近三年新高 实现"双增" [1][2][3] 生产数据 - 2025年全市早稻种植面积超144万亩 总产量突破62万吨 单产达431公斤/亩 [2][3] - 总产量同比增长0.4% 单产同比增长0.9% [3] 技术措施 - 实施水稻合理密植项目 示范面积达8.5万亩 栽插密度提升至每亩16000穴以上 较非示范区提高15% [9][10] - 示范区平均理论产量超600公斤/亩 [11] - 在五个县区支持规模主体集成高产技术模式 计划推动关键技术应用面积6.04万亩 [12][14][15] - 开展低产品种替换 合理增加栽插密度 大面积推广"一喷多促"等措施 [17][18] 病虫害防控 - 重大病虫害防治处置率达100% 粮食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24][25] 社会化服务 - 社会化农业服务主体年服务面积超50万亩 带动150万亩 服务小农户12万户 [27][28] - 主推技术到位率100% [28] 品种推广 - 大力推广吉丰优1002 广泰优1002等优质品种 实现良种全覆盖 [29][30][31]
呼伦贝尔260余万亩小麦喜迎丰收季
内蒙古日报· 2025-08-28 09:31
小麦收割进展 - 呼伦贝尔农垦谢尔塔拉农牧场分公司于8月16日启动9.6万亩小麦收割工作 率先开镰2615亩蒙紫麦 [1] - 采用分段割晒模式提升粮食品质 根据成熟度差异晾晒至最佳含水率后再机械化捡拾脱粒 减少籽粒破损 [1] - 投入49台割晒机 46台收获机及50台运输车 日均收割超5000亩 力争9月初完成收获 [2] 产量与质量表现 - 预计亩产达600斤左右 单产高于往年 得益于精准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2] - 今年雨水调和 小麦成熟季无大规模降雨 避免芽麦现象 质量优于往年 [2] - 土壤墒情良好 播种适时 管理科学 为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2] 种植技术与规模 - 呼伦贝尔是我国春小麦重要生产基地 虽处高寒区但通过"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挖掘增产潜力 [2] - 推广缩垄增行精量播种 大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等技术 年应用超100万亩 [2] - 全区域小麦种植面积260余万亩 截至8月27日已收割完成16万亩 [1][2]
从撂荒地到丰收田 从水稻示范田看如何端稳“中国饭碗”
新华财经· 2025-08-26 23:22
撂荒地治理模式 - 广东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技支撑、金融协同的综合治理模式激活撂荒地 [1] - 江门开平月山镇180余亩撂荒地通过清淤河道、无人机飞防、农机深翻等措施复耕 亩产量从0提升至800多斤 [2] - 复耕后当地农民收入增长1.5万元/人 早造粮食增产250吨 增收50多万元 复耕土地年租金增加4万元 [3] 保险+模式应用 - 台山市建设智慧农业气象服务项目 覆盖50平方公里区域 监测15项数据 灾害预警响应时间缩短70% [4] - 保险+科技+农服模式实现灾后补偿转为全程风险防控 涵盖水稻、水果、水产等农业标的 [4][5] - 2023至2025年上半年投入农险防灾减损专项资金1.95亿元 落地项目1007个 实现减损超7.7亿元 受益农户361.14万户次 [5] 水稻领域成效 - 水稻防灾项目累计执行247个 投入资金4265万元 受益农户110.86万户次 减损增效金额1.78亿元 [6] - 江门示范田预计亩产超1000斤 有效改善土壤条件并提高粮食安全水平 [3][4] - 全省复制推广60个服务中心 构建保防救赔一体化服务风险减量模式 [5][6]
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
经济日报· 2025-08-22 06:15
粮食安全与农业生产 - 吉林省推广"梨树模式"保护性耕作方式 覆盖东北近1亿亩耕地 有效减少黑土风蚀水蚀并增加土壤有机质[2] - 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作为全国唯一玉米主导产业国家级农高区 鸿翔种业公司科研投入占净利润40%以上 种子出苗率达97.75%[3] - 吉林省粮食产量连续4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 2024年达历史新高853.2亿斤 粮食调出量占比62.6%[3] - 青海省门源县建成全国最大北方小油菜种植区 种植面积50万亩 菜籽油加工企业36家 产量超3万吨 年产值突破2亿元[4] - 香满金门源粮油公司通过技术升级实现菜籽油年产量从不足10吨提升至超3000吨[4] - 赣州与大湾区对接建成90家"菜篮子"生产基地和31家"圳品"品牌农产品[5][6] 特色产业发展 - 吉林博大农林生物科技公司建成1.4万平方米人参云工厂 开发15个系列近350款人参产品 年加工鲜参1000吨 带动1350余户农户增收[7] - 永吉县建成吉林省单体规模最大园参种植基地 预计2025年全产业链产值超5亿元[7] - 江西进贤县文港镇发展毛笔产业 拥有400多家毛笔企业和2200多家作坊 年销售额达16.5亿元[8] - 文港镇2024年接待游客17.2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500万元[8] - 青海边麻沟村发展花海旅游 2024年吸引超200万游客 全村旅游综合收入达2000万元 其中花海景区收入520万元[9] - 边麻沟景区设置固定岗位近120个 临时工日均50人左右 带动周边乡镇就业[9] 农旅融合与乡村振兴 - 吉林延边州光东村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游 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 较2015年增长超10倍 农民人均纯收入约翻两番[10][11] - 光东村作为"厕所革命"试点 政府投资350万元改造210户室内卫生间[11] - 钓源古村通过公司化运营模式 村民户均增收10万元以上 解决100余位村民就业[13] - 钓源古村2024年接待游客59万余人次 营业收入1800余万元 拉动区域消费近亿元[13] - 2024年上半年钓源古村接待游客45.47万人次 实现营收1309.79万元[13] 基础设施建设 - 青海果洛藏贡麻村实施人居环境整治 集中整治198户 道路养护提升4公里 基础设施维修改造32处 绿化面积扩充近1.3万平方米[12] - 国网海北供电公司在果洛藏贡麻村打造"石榴籽"电力驿站 破解高原牧区供电服务最后一百米难题[12]
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
经济日报· 2025-08-14 06:23
核心观点 - 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得到重点推广 通过少耕免耕和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实现土壤保护和农业稳产增产 [1] - 四平市2024年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达622.9万亩 基本实现适宜地块全覆盖 [1] - 四平市耕地质量综合等级3.76等 高于全国1个等级 高于全省0.7个等级 [2] - 2024年粮食产量98.02亿斤创历史新高 实现21年连丰 正向百亿斤目标迈进 [2] 技术模式 - 梨树模式以减少土壤扰动为核心 具有蓄水保墒 培肥土壤 减少侵蚀三大功能 [1] - 通过农机与农艺融合推进技术升级 2024年重点推动提质扩面和提档升级 [1] 产量表现 - 粮食产量连续21年丰收 2024年达98.02亿斤(约490.1万吨)创历史纪录 [2] - 当前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 强化黑土地保护力度 [2] 区域优势 - 东北黑土区属世界三大黑土带 被称为黄金玉米带和大豆之乡 [1] - 四平市耕地质量显著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2]
稳中求进每月看丨万物竞发绘新景——6月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观察
新华网· 2025-08-12 13:49
农业科技与夏收进展 - 全国夏粮收获进度超90%,冬小麦大面积收获基本结束[7] - 安徽麦收较往年提前3天完成,河南8500多万亩小麦22天内完成收割[6] - 新型农机应用显著降低损耗:山东德州小麦机收损耗控制在1%以内[6] - 农业技术升级:北斗导航播种机、气吸式免耕智能播种机等设备投入夏种[7][10] 生态环境与绿色转型 - 长江消落带生态修复成效显著,重庆丰都县1200亩人工湿地形成完整生态系统[12] - 宁夏中卫市实施153公里固沙锁边带工程,采用麦草方格等经典治沙模式[12] -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连续4个调查期实现"双缩减"[12] - 节能宣传周活动展示绿色低碳转型成果,涵盖建筑、电力、垃圾处理等领域[13] 就业市场与政策举措 - 贵州六枝特区建立东西部劳务协作站,提供从招聘到维权的一站式服务[18] - 浙江绍兴产业学院联合企业定制培养方案,实现毕业生技能与岗位无缝对接[18] - 湖北举办特种作业人员安全考核与招聘联动会,广西高校开展多样化双选会[19] - 重点群体就业支持:贵州总工会针对转岗职工、残疾职工推送精准岗位[19] 高温应对与生产保障 - 基建工程防暑措施:成都高铁工地配备冰饮站、天津塔吊驾驶室加装空调[25] - 电力系统备战暑峰:国网北京对延庆换流站等重点设施完成检修[25] - 城市保障部门联动响应,气象部门加强高温预警与防暑提示[26]
金融赋能 助力“湘米”更“香”
金融时报· 2025-08-08 16:02
文章核心观点 - 湖南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 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金融体系通过信贷投入和保险保障全面支持粮食产业链[1][2] - 金融监管机构通过政策引领 重点领域支持和创新服务三大维度 构建粮食安全金融保障体系 2024年粮食重点领域贷款余额达1535.3亿元 同比增长20.7%[2][3][4] - 种业金融支持成效显著 2024年向4.2万户次经营主体发放种业贷款124.3亿元 推动育繁推一体化发展[6] 粮食产业金融政策支持 - 明确粮食全产业链金融保障目标 确保产粮大县涉农贷款持续增长 2024年末粮食重点领域贷款余额1535.3亿元[2] - 建立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 指导银行投放保证基金模式信用贷款超4亿元[2] - 2024年水稻保险金额460.1亿元居全国首位 2023年出台基金管理办法强化资金保障[2] 高标准农田建设金融支持 - 创新投融资机制解决抵押不足问题 通过"高标准农田+"多元模式形成现金流覆盖[3] - 截至2024年末高标准农田建设贷款余额413.6亿元 同比增加94亿元[3] - 保险机构探索工程质量险和安责险 覆盖农田损毁及管护风险[3] 农业科技装备金融支持 - 推行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融资 2024年向1.1万户次经营主体发放农机贷款52.6亿元[3] - 发展农机装备融资租赁 满足丘陵山区智能农机技术改造融资需求[3] 农业保险服务创新 - 建立大宗农产品生产地域风险地图 将14个市州划分为5类风险区域[4] - 联合气象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建设保险气象服务标准体系[4] - 全面推行水稻玉米完全成本保险 创新水稻收割期降雨指数保险等全生命周期产品[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 - 推进信用建档评级工作 开展"百行联万户"融资对接 基本实现信贷需求主体建档全覆盖[4] - 通过信贷支持改善种植条件延长产业链 发挥新型主体联农带农作用[4] 农业生产序时金融服务 - 2025年一季度发放春耕备耕贷款205亿元 开辟绿色通道优先保障贷款审批[4][5] - 督促银行加强政银企协同 制定各环节信贷计划并及时兑付款项[4] 种业振兴金融支持 - 建立差异化评估体系 将创新能力和成长性作为信贷评审重要参考[6] - 支持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为上下游企业提供链条式综合服务[6] - 2024年种业贷款发放124.3亿元 覆盖4.2万户次经营主体[6] 未来金融工作重点 - 持续发挥监管指挥棒效应 保障粮食生产信贷和保险需求[7] - 加快产品服务创新 推出更多接地气的金融产品[7] - 加强部门协作推动政策合力 完善地方风险补偿机制[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