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藏粮于地
icon
搜索文档
锐财经|中国经济顶住压力稳中有进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1-04 13:19
宏观经济整体表现 - 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前列 [2]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2个百分点 [2]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创下2022年以来同期新高 [2] 制造业与产业发展动能 - 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7%和9.6%,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35.9%和16.7%,较去年同期提高2.1和0.8个百分点 [2] - 集成电路制造业和智能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大幅增长22.4%和12.2% [2] - 民用无人机和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43.2%和29.8% [3] - 新能源汽车和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量分别增长29.7%和46.9% [3] 企业效益与出口表现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2%,9月份单月同比增长21.6% [2] - 多晶硅、硅片、碳酸锂等产品价格明显回升 [2] - 货物出口保持7.1%的增速,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增速分别达11.9%和9.6% [2] - 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长12.4% [2] 消费与服务市场 - 服务零售额增长5.2%,群众体育赛事、演唱会等人气十足 [3] 有效投资与政策支持 - 近期安排5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用于补充财力和扩大投资,其中新增2000亿元专项债券额度 [6] - 5000亿元资金已全部投放完毕,支持2300多个项目,总投资约7万亿元 [6] - 资金重点投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消费基础设施及交通、能源、地下管网等城市更新领域 [6] 农业与能源基础保障 - 累计安排4000多亿元中央资金支持建设改造高标准农田1.8亿亩 [4] - 安排200多亿元中央资金支持灌区建设改造工程 [4] - 全国统调电厂存煤2.2亿吨,可用35天以上,地下储气库已完成年度注气任务 [4]
沈阳以“良田+良种+良机”绘就秋粮“二十二连丰”
新华网· 2025-11-03 15:07
粮食生产总体情况 - 沈阳市秋粮收获进度突破98%,涉及面积830万亩,标志着“二十二连丰”在望 [2] - 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超额完成计划,一类苗比例达93.5%,较常年提升3个百分点 [2] - 夏秋田管期间光温条件匹配良好,汛期未出现区域性旱涝灾害,为丰产奠定基础 [2] 藏粮于地战略 - 年初提前下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生产者补贴资金,将任务精准分解至村、户、田块 [3] - 推广“堆沤肥+土壤深松”模式,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每亩节本增效200元以上 [3] - 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速,构建“1+1+N全链条管理体系”,于洪、沈北示范区1.57万亩项目投资完成率超六成 [3] - 超长期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71.71万亩,投资完成率86.93%,省级示范工程1.57万亩投资完成率61.79% [3] 科技赋能与种植技术 - 法库县种粮大户采用“二比空”栽培模式,株距从9寸变为6寸,实现产量不减反增 [3] - 农户采用宽窄行“品字”种植技术,大行距80厘米、小行距40厘米,提高通风透光性,玉米亩产提高近100公斤 [4] - 沈北新区打造三套“玉米高产经”,玉米高光效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效果显著 [3] 农业机械化 - 秋收投入玉米收获机近4000台、水稻收获机1500台,主要粮食作物收获机械化率达98%以上 [5] - 新购置收割机一天作业200多亩,效率是人工50倍以上,实现每亩多收三五十斤的增产效果 [5] - 去年沈阳水稻、玉米平均机收损失率分别降至1.63%和1.62%,远低于国家标准 [5] - 已受理农户农机购置补贴申请5781台,发放补贴资金近9000万元 [5] 特色产业发展 - 聚焦“1+8”省市两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食用菌、酸菜等产品,辽中区获批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6] - 辽中区大黑岗子镇近3万亩花生占耕地40%,亩产800多斤,一亩能挣2000多元,收完可再种白菜 [6] - 全力打造“沈阳臻品”区域公用品牌,擦亮“酸菜之乡”“肉鸡之乡”“淡水鱼之乡”“稻田画之乡”招牌 [6] 农村改革与资金支持 - 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工作,在浑南区、沈北新区、苏家屯区开展试点 [7] - 深化国家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推出土地流转“参考价格”功能,探索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7] - 推动全国首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网络竞价服务规范》地方标准于今年5月1日实施 [7] - 统筹各级财政资金140亿元,制定财政支持乡村全面振兴6部分、25个方面、118项具体措施 [7]
中国饭碗将端得更稳更牢
经济日报· 2025-11-03 05:52
粮食稳产丰收的挑战与应对 - 2025年面对复杂气候条件和极端天气挑战 各地全力以赴确保粮食稳产丰收 [1] - 威胁国内粮食稳产丰产的因素包括耕地资源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风险 极端气候和病虫害频发重发态势 北方资源性缺水问题 生产者种粮意愿下滑 [1] 科技支撑措施 - 农业农村部发布一批粮油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各地推动良田 良种 良机 良法 良技的融合与集成以提升大面积单产 [1] - 在9月至10月不利天气条件下 农业气象 农机收获 烘干设备等积极协同为全国秋粮抢收降损保驾护航 [1] - 推广精准高效农机作业 构建全链条智慧种粮新模式新场景以提效率 降成本 促减损 增效益 [2] - 鼓励种业创新和优质良种扩繁推广以抗风险 增产量 提品质 增效益 [2] 政策保障体系 - 构建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 生产者补贴 农业保险保费补贴 农业社会化服务补助 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体系 [1] - 针对多发自然灾害 中央多次拨付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助力粮食保生产 促丰收 [1] - 需完善价格 补贴 保险三位一体的农业政策体系 提升农业补贴精准性 实效性和合规性 [2] - 推动粮食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的扩面提质以织密种粮农民收益保障网 [2] 高标准农田建设 - 需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新增建设和提档升级 完善配套 严抓质量 建管并重 压实责任 坚持良田粮用 [2] - 需注意北方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水利设施 节水灌溉等有机配套以系统增强抗灾减灾和稳产丰产能力 [2] 粮食社会化服务 - 推动社会化服务扩面提质增效是让小农户融入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 [3] - 需持续壮大社会化服务主体 拓展服务领域从单环节到多环节 全程式生产托管 从生产到产前产后服务 [3] - 目标是逐步形成广覆盖 与需求匹配的粮食全链条服务体系 [3] 市场机制与长期战略 - 完善粮食市场优质优价机制 通过市场引领 农民努力 产业链带动助力农民种好粮 卖好价 得好利 [2] - 把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以让粮食生产根基更牢 [3]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 这个“重中之重” 如何抓紧抓实(乡村观察)
人民日报· 2025-10-31 06:38
农业现代化与产能提升 - 全国粮食产量在2024年首次突破1.4万亿斤 [2] -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需加快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和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2] - 具体措施包括完善水利设施,如完成乡镇机井排查整改和沟渠连通工作,并加大良种繁育推广力度,引进小麦、花生、油莎豆等新品种 [3] - 种粮大户拥有大中型拖拉机、收割机、无人机等农机40多台(套),新置办的大马力收割机帮助每亩多抢收约200斤 [4] - 采用可降解地膜插秧技术和鸭稻共育模式,使每亩水稻平均增产50公斤,节省成本约380元 [5][6] - 建立小麦绿色防控示范区,推广减肥减药技术,以提升农产品品质 [6] 农业生产技术与模式创新 - 农业生产注重量质齐升,例如在稻田引入香根草、显花植物、"鸭管家"和稻飞虱干扰仪等绿色生态技术 [5] - 发展目标是统筹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和品牌农业,健全农产品监管体系 [6] - 未来方向是兼顾产量和产能、生产和生态、增产和增收,让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6] 农村建设与生活条件改善 -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关键是片区化发展,即在多个村庄间建立协同机制,实现规划一体、产业联动、设施共享和治理协同 [7] - 具体案例显示,村庄通过环境整治,硬化道路通到家门口,安装太阳能路灯,修建文化广场和雨污管网,村容村貌显著改善 [8] - 县里实现城乡供水、供气、污水处理、数字网络等"同质同标",并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 [8] 农民收入与政策支持 - 农民享受多项补贴政策,例如农机购置补贴使一台15万元的收割机少花费约5万元,烘干储粮设备补贴节省总投入的30% [10] - 种植补贴包括每亩55元的水稻种植补贴,以及按每亩111.23元标准发放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后者在6月30日前通过"一卡通"直达农户 [10][11] - 粮食收购价格稳定,夏粮小麦每斤约1.2元,秋粮水稻每斤约1.3元,种粮大户通过订单生产带动500余户农民户均增收2000余元 [10] - 政策支持包括推广"保险+金融+技术服务"机制,推出作物种植收入安全保险,并多措并举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11] - 未来需加大政策保障和资金投入,提高政策精准性,健全财政、金融和社会资本多元投入格局 [12]
这个“重中之重”,如何抓紧抓实(乡村观察)
人民日报· 2025-10-31 06:37
农业现代化与产能提升 - 全国粮食产量在2024年首次突破1.4万亿斤,棉油糖等农产品供给充足[1] -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需加快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种业振兴[3] - 某县通过完善水利设施(如机井排查整改、沟渠连通)和推广良种(如小麦、花生、油莎豆新品种)来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3] - 种粮大户通过采用可降解地膜、鸭稻共育等绿色种植模式,实现每亩水稻平均增产50公斤并节省成本约380元[5] - 农业生产需兼顾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确保产能提升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基础上[5] - 某基地拥有40多台大中型农机,新置办的大马力收割机帮助每亩多抢收约200斤粮食[4] - 基地配备12台烘干机和2000多平方米存储车间,实现了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保障粮食品质[4] - 基地农田配备18口机井,可通过手机远程控制灌溉,并拥有平整的机耕路方便大型机械作业[4] 农村建设与生活条件改善 - 农村建设应通过片区化发展,在多个村庄间建立规划一体、产业联动、设施共享的协同机制[7] - 片区化发展有助于解决农村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问题,并提供更便利的公共服务[7] - 某村通过硬化道路、安装太阳能路灯、修建文化广场和雨污管网,显著改善了村容村貌[8] - 该村利用好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如油菜花田吸引周边市民打卡,带动了乡村经济[8] - 某县实现城乡供水、供气、污水处理、数字网络等基础设施“同质同标”,并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全覆盖[8] 农民收入与政策支持 - 种粮大户购置15万元的收割机享受了约5万元的农机购置补贴,烘干储粮设备投入因补贴节省了30%成本[9] - 该大户还享受每亩55元的水稻种植补贴,并通过订单生产带动500余户农民户均增收2000余元[9] - 某县按每亩111.23元标准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并在6月30日前通过“一卡通”直达农户,特色种植补贴惠及17.2万户[10] - 该县推广“保险+金融+技术服务”机制,为羊肚菌、花生等作物提供种植收入安全保险[10] - 增加农民收入需从家庭经营性收入(如发展特色产业)、工资性收入(如技能培训)和财产性收入(如产权改革)多措并举[11] - 提升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需加大资金投入并提高精准性,支持投向农业短板和具有前瞻性的乡村建设[11]
刘小涛主持召开省政府党组会议
新华日报· 2025-10-29 07:25
会议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妇女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走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通过强化引领、岗位建功、服务赋能等行动,激励广大妇女奋进新征 程、建功新时代。要积极推动妇女重难点问题纳入各级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切实解决妇女在婚育养育、 医疗卫生、权益维护等方面的问题,引导企业将妇儿友好纳入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 展"她经济",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妇女的浓厚氛围。 10月27日上午,省政府党组召开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重要文章精 神,按照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抓好政府系统贯彻落实工作。省政府党组书记、省长刘小涛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的重要回信精神,一体推进教育 科技人才发展,引导涉农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新农科建设,加快农业关键 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努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 会议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 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落实四大全球倡议,牢牢把握江苏 ...
“五良”到田头 丰收有奔头
新华社· 2025-10-28 13:29
农业生产技术应用 - 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通过采用大垄密植技术使黑豆亩株数从1.2万株增至1.8万株实现高产 [1] - 农业生产中集成应用深松土壤、分层施肥、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及机械减损收获等多项技术 [1] - 北大荒集团普阳农场有限公司在格田改造中创新运用北斗测量仪与实时动态载波相位差分技术使土地平整精度达到厘米级以防止水肥不均 [5] 农业机械化与效率提升 - 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利用大马力机车等大型农机具进行秋整地作业效率高且已连续进行20多年 [2] - 垦区机械化水平高大型农机具充足秋整地有效解决了春季整地导致的播种推迟和产量影响问题 [2] - 格田改造将小格田整合为大格田池埂减少有效种植面积增加且农机作业更便利 [5][7] 农业经营效益与规模化 - 绥化市北林区农户种植26公顷多黑豆预计每公顷产量在6000斤以上按当前市场价计算每公顷纯收入达5000元 [1] - 普阳农场有限公司种植户将140多个3到5亩的小格田整合为26个平均约17亩的标准化格田有效种植面积共增加10余亩 [7] - 格田改造后水稻总产量比2017年改造前增加10000多斤种植户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完成剩余100多亩地的改造 [7]
沃野开镰迎丰收 智慧农业绘新景
镇江日报· 2025-10-27 07:27
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应用 - 农场在水稻收割、烘干加工环节实现全程机械化高效运作 [1] - 农场新引进2台拖拉机和3台精量播种机 这些设备支持联网操作并配备卫星定位系统 [2] - 无人机撒肥、智能烘干、精量播种等智能化设备在田间地头广泛应用 [3] 生产效率与成本效益 - 农场每日收割量约400吨 一半运回农场烘干 另一半由粮商在田埂直接收购 [1] - 精量播种机将每亩用种量精确控制在30斤到35斤 相比传统播种方式每亩节约约10斤种子 [2] - 按每斤种子2元计算 精量播种机使一万亩地节省成本20万元 而3台新设备总投入仅12万多元 [2] 粮食产量与质量 - 杂交稻亩产预计达800公斤 粳稻和糯稻平均亩产预计在650公斤左右 [2] - 今年水稻出米率预计稳定超过60% 相比往常不到60%的出米率有所提升 [2] - 因扬花灌浆期连续高温天气少 今年稻粒饱满度优于往年 [2] 农场运营规模与能力 - 荣禾农场拥有9720亩高标准农田 水稻开镰时配备多台收割机和运粮车 [1] - 运粮车每车运输5000公斤 两台车每日最少运输20车 [1] - 农场配备10台智能化烘干机 可在水稻大面积成熟时24小时作业以确保颗粒归仓 [1]
【人民日报】保护黑土地 大国粮仓更稳固(总书记的关切·落地的回响)
人民日报· 2025-10-26 08:40
侵蚀沟,因暴雨冲刷形成,吞噬耕地,割裂农田。黑龙江省共有侵蚀沟11.55万条,沟壑总长4.5万 公里。 "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为治理永发村2810米长的侵蚀沟,拜泉县 投入380万元,削坡、修石笼、栽植灌木,20多米深的沟壑缩小至5米。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 "'沟碎地'变回'整块田',前些年变薄、变瘦、变硬的黑土重泛油光。"永发村村民杨维杰掬起一捧 土说。老杨的120亩耕地中,近50亩毗邻侵蚀沟,如今全部治理复垦。 如何处理好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这些关键点 要一个一个抓落实、抓到位"。 "这个工作很重要!"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7月在吉林考察时强调,"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 是'黄金玉米带'、'大豆之乡',黑土高产丰产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一定要采取有效措 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 今年金秋,黑土地上传来好消息:黑龙江 ...
“四良”融合绘出好丰景
经济日报· 2025-10-23 06:10
10月14日,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岷江两岸稻浪渐隐,晒谷场上一片金黄。这里是"天府 粮仓"核心区,良田育良种,良机配良法,在"四良"融合驱动下,永丰村迎来又一个丰收年。 "9月中旬稻谷基本收完了,田里现在种的是轮作的川芎和西葫芦,来年这一大片地会种上小麦。"谈起 今年粮情,永丰村种粮大户王元威神态轻松,"我种了2000多亩土地,今年稻谷每亩单产基本能达1400 斤。总体来看,今年还行!"怎么个"行"法?王元威打开了"话匣子"。20年前王元威种地不到300亩,从 播种到收割全靠肩扛背驮,产量基本靠天。2009年,眉山市东坡区开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田成方、 地成块、渠相通、路相连,育秧流水线一键启停、育秧小车整齐摆放、高效率农机轮番登场。"高标准 农田建成后,靠天吃饭的日子翻了篇儿。以前水稻产量差异化很大,现在不管是干旱还是水灾,基本上 能够做到稳产保产。" "我从2012年开始改种新品种,中试平台试验田会筛选好的品种并推广先进种植技术,这对提高水稻产 量和品质作用非常大。"永丰村种粮大户巫志祥提到的中试平台是位于永丰村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 研发平台。 据介绍,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带领团队连续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