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水系有机液流电池
icon
搜索文档
“知产”变“资产” 宿豫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破解企业“融资难”
搜狐财经· 2025-08-24 13:59
公司融资与知识产权转化 - 宿迁澳中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拥有7项发明专利 95%产品远销海外 但曾因融资渠道有限发展受阻[1] - 公司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获得1000万元新增流动资金贷款 缓解短期资金压力[3][6] - 宿迁时代储能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专利质押获得600万元资金支持 今年有望再获4000万元融资用于技术迭代升级[8] 政府服务与政策支持 - 宿豫区相关部门通过企业大走访活动 指导企业利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闲置问题[3][5] - 政府构建政府引导 银企对接 专业评估三位一体服务体系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6] - 截至6月底宿豫区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8笔 总金额达7000万元[8] 区域知识产权现状与发展规划 - 宿豫区有效发明专利总量1107件 其中高价值专利705件占比63.68%[10] - 政府将继续强化与金融机构 担保公司及专业服务机构协作 通过政银企对接会 送政策进园区等活动优化区域创新生态[10]
中金 | 储能新技术观察:液流电池与压缩空气
中金点睛· 2025-08-19 07:36
新型储能行业发展现状 - 国内新型储能快速发展,"长时化"趋势明显,液流电池和压缩空气储能项目落地较多,液流电池已开始GWh级别项目招标,压缩空气储能已实现百兆瓦级应用突破 [2] - 2024年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首次超过抽水蓄能,达到78.3GW,同比增长126.5%,锂电池仍占主导地位(97.1%),压缩空气和液流电池是主要新兴技术 [9] - 新型储能"长时化"趋势明显,4h及以上项目规模达11.4GW,占比提升3ppt至15.4%,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推动长时储能需求 [11] 政策支持 - 国家层面持续加码长时储能政策,支持大容量、中长尺度储能项目建设,多交易周期电力市场政策推行有助于商业模式成熟 [5] - 地方层面新型储能补贴政策持续发力,如上海浦东对液流、钠电池项目给予不超30%固定资产投资补贴,深圳坪山对并网项目给予200元/千瓦时支持 [7][8] - 2025年1-5月全国出台7项地方新型储能补贴政策,覆盖安徽、上海、深圳、内蒙古等地,补贴形式包括投资补贴、放电量补偿等 [8] 液流电池发展 - 1H25液流电池储能装机达223.3MW/1091.2MWh,同比增长272%,全钒液流电池占主导地位(84%),已开始GWh级别招标 [13][15] - 液流电池技术路线多元化,除全钒外,锌铁、铁铬、全铁、水系有机等路线取得进展,锌铁液流电池快速扩产,水系有机液流电池实现兆瓦级应用 [18][19] - 液流电池项目大型化趋势明显,2024年投运4个百兆瓦级项目,在建14个百兆瓦以上项目 [22][23] 压缩空气储能发展 - 2025年1-5月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招标规模4.1GW/18.7GWh,同比增长33.3%,300MW大容量项目接连落地 [24][26] - 压缩空气储能实现技术突破,湖北应城项目创造单机功率300MW、储能容量1500MWh、转换效率70%三项世界纪录 [26] -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技术崭露头角,2025年开工2个项目共200MW/1400MWh,包括全球最大100MW/1000MWh项目 [29] 行业趋势 - 混合储能快速发展,锂电池混合其他长时路线项目陆续出现,多种技术互补适用多元场景 [4] - 长时储能大型化趋势确立,新能源装机规模大或资源禀赋好的区域有望率先发展 [4] - 2024年长时储能项目并网34个,压缩气体储能容量占比53%,液流电池占比28%,两者合计超80% [13]
大化所成功制备超薄聚合物膜材料
中国化工报· 2025-06-27 10:42
液流电池离子选择性膜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院团队开发出厚度仅3微米的高稳定性超薄聚合物膜材料,将全钒液流电池工作电流密度提升至300毫安/平方厘米 [1] - 新型界面交联策略制备的膜由纳米级分离层和支撑层组成,横向拉伸强度和纵向硬度优于商业化Nafion 212膜 [1] - 膜材料分离层孔径分布在1.8至5.4埃之间,实现了对活性物质的精确筛分和对载流子的快速传导 [2] 膜材料性能优势 - 超薄膜在宽pH范围内表现出超低的面电阻和活性物质渗透系数,减少了离子传输阻力 [2] - 在全钒液流单电池测试中,300毫安/平方厘米电流密度下能量效率超过80% [2] - 该技术还可应用于碱性锌铁液流电池和水系有机液流电池,在高电流密度下均表现优异 [2] 技术应用前景 - 界面交联策略具有普适性,通过改变交联剂类型可拓展应用范围 [2] - 该研究为提升多种水系液流电池的工作电流密度和功率密度提供了新思路 [2] - 超薄聚合物膜具有成本低、易于规模化制备的优势,有望成为主流液流电池膜材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