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钒液流电池

搜索文档
我国最大全钒液流光储一体化项目开展首次充电实验
科技日报· 2025-09-08 08:25
项目概况 - 三峡集团新疆吉木萨尔100万千瓦光伏+20万千瓦/100万千瓦时全钒液流储能一体化项目正式启动首次充电实验 该项目为我国最大全钒液流光储一体化项目[1] - 实验通过精准控制充电功率激活全钒液流电解液 使其具备电能存储与释放能力 并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电流/电压/功率/温度/压力/流量等运行参数[1] - 储能电站由80套储能单元组成 本次实验针对其中1套单元开展 当前运行参数均处于正常区间 标志着项目进入带电调试阶段[1] 技术原理 - 全钒液流电池采用液态储能模式 能量存储在储液罐中 充放电时不同价态钒离子溶液在电池堆循环流动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电能存储与释放[2] 核心优势 - 具备超长循环寿命达16000次 远超锂电池的2000-3000次 使用寿命稳定超过20年 因电极仅作为反应载体不参与化学消耗且避免金属离子交叉污染[3] - 电解液不易燃烧爆炸 具有高安全性[4] - 具备长时储能能力 可解决新能源发电间歇性问题 通过存储释放电能平滑发电曲线 将波动电源转变为稳定电源[4] 行业意义 - 满足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对长时储能的需求 白天存储多余电能避免弃风弃光 夜间释放电能填补供电缺口[4] - 为新型电力系统高比例新能源并网提供保障 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及能源结构清洁低碳转型[4]
7月用户侧新型储能项目:新增投运模同比+9%,环比-41%,华东地区市场份额最大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2025-08-28 13:43
2025年7月中国新型储能市场概况 - 国内新增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3.24GW/8.79GWh 同比-35%/-26% 环比-28%/-23% 降幅较去年同期扩大10个百分点[2] 用户侧储能装机特征 - 用户侧新增装机252.3MW/529.7MWh 同比+9%/-1% 环比-41%/-49%[4] - 工商业场景装机205.4MW/435.7MWh 同比-3%/-11% 高耗能企业项目数量占比40%[5] - 电化学储能技术占比100% 磷酸铁锂电池功率规模占比近100% 出现全钒液流电池示范项目[6] - 应用分布中工商业(工业/产业园/商业楼宇)占主导 EV充电站/市政/海岛归类为其他[8] 区域市场表现 - 项目数量华东地区占比近50% 浙江省项目个数占全国20%居首[9] - 装机规模四川省占比30%全国第一 江苏省居华东区域首位[9] - 四川明确储能收益由峰谷价差收益+放电补偿费用组成[9] 备案项目动态 - 全国新增用户侧备案项目750余个 同比-35% 能量规模同比-20%[11] - 浙粤苏三省备案项目630余个(占全国84%)但全面下滑:浙江备案数/能量同比-25%/-9% 广东-29%/-7% 江苏-53%/-25%[11] - 新兴市场快速增长:安徽备案数同比+180% 四川上半年备案66个(显著超同期) 河南上半年备案570余个同比+21%[11]
易成新能: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9.71%
中证网· 2025-08-26 15:21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0.69亿元,同比增长9.71% [1] - 归母净利润-1.70亿元,同比大幅减亏(上年同期调整后为-4.43亿元) [1] - 剥离平煤隆基光伏电池片业务改善盈利状况,亏损面大幅收窄 [1] 主营业务增长驱动因素 - 负极材料业务收入大幅增长:南阳天成及青海天蓝二期项目全面投产,青海天蓝实现扭亏为盈 [1] - 中原金太阳公司净利润由774.55万元增长至3896.39万元,电站施工及发电收入均超100%增长 [1] - 光伏材料公司营收增长31.80%,新增铝制散热器产品进入格力供应链 [1] 业务战略与产业布局 - 以高端碳材、新型储能为业务主线,布局新能源、新材料领域 [2] - 石墨电极全产业链产能突破10万吨,提升行业市场份额和议价能力 [2] - 通过收购平煤神马储能布局锂离子电池储能,控股公司开封时代发展全钒液流电池及电站业务 [2] 未来发展重点 - 发挥全产业链优势、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 [2] - 增加研发投入推进技术创新,完善产业链条 [2] - 提升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
解锁交易型混储电站收益密码:锂电+全钒,如何实现1+1>2?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22 19:35
项目布局与核心价值 - 公司在蒙西地区获得3个新型储能电站项目 总装机容量0.75GW/3GWh 计划2025年12月并网投运 [1] - 交易型储能电站通过电力市场交易实现收益 包括峰谷电价差套利和辅助服务市场响应 [1] - 采用锂电池与全钒液流电池混合技术路线 兼顾短时高功率响应和长时大容量储能优势 [1] 技术融合与协同效益 - 磷酸铁锂电池响应速度低于100毫秒 适用于一次调频和AGC调节等高价值辅助服务 [2] - 全钒液流电池支持4小时以上长时放电 循环寿命超过20000次 适配光伏发电昼夜峰谷特性 [2] - 混合架构较单一锂电池方案提升容量利用率15% 降低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20%以上 [2] 安全防护体系 - 建立电池本体-系统级-场站级三级安全架构 锂电池舱采用液冷散热和全氟己酮主动消防系统 [3] - 全钒液流电池采用惰性气体防护和电解液动态平衡技术 确保长期运行稳定性 [3] - 系统配备宽温域电解液和高强度耐候金属箱体 适应沙尘低温等极端环境条件 [3] 智能交易与运营策略 - 通过AI算法预测电价曲线和电网指令 动态优化充放电策略:锂电池处理秒级/分钟级交易 全钒电池处理小时级套利 [4] - 多时间尺度协调可延长套利窗口 同时参与调频、调峰、备用等多类市场交易实现收益叠加 [4] - 全自动交易工具实时响应电力现货市场变化 结合政策调整策略以应对新能源交易波动 [4]
专家解读丨安全高效布局新型储能 创新引领新兴产业发展
国家能源局· 2025-08-22 10:31
国家电网推动新型储能发展成效 -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24年底全国累计装机达7376万千瓦,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 [4] - 国家电网经营区截至2025年6月装机规模达7624.25万千瓦,当年新增1748.25万千瓦,同比增长100.34% [4] - 西北地区装机2648.96万千瓦、华北2024.53万千瓦、华东1355.72万千瓦,区域分布集中 [4] - 新疆(1211.78万千瓦)、山东(939.02万千瓦)、江苏(732.47万千瓦)三省装机规模领先全国 [4] - 2024年新型储能利用小时数达991小时,同比增长267小时 [4] - 迎峰度夏期间短时顶峰能力超3000万千瓦,占并网规模92% [4] 技术创新与标准建设 - 锂离子电池突破吉瓦时级储能系统集成难题,在山东东营示范应用 [5] - 钠离子电池实现百兆瓦时级商业化应用,为湖北电网提供调节手段 [5] - 新疆公司参与200兆瓦全钒液流电池储能并网技术攻关,装机容量和时长均为全国之最 [5] - 湖北公司参与全球最大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建设,已并网投运 [5] - 新发布或实施新型储能领域国行团标40余项,推动标准体系完善 [5] 市场化机制建设 - 支撑22省(区)出台市场规则,在山东、内蒙古、新疆、河北探索容量补偿机制 [6] - 江苏建立"电能量市场价差+顶峰补贴+辅助服务"综合收益模式 [6] - 甘肃推行独立储能竞价补偿机制,湖北实施现货市场优先出清机制 [6] - 2024年经营区新型储能交易电量达71.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倍 [6] 新型储能发展挑战与方向 - 2024年新能源装机首超火电,其配建储能年均等效充放电仅177次,显著低于火电配套储能(897次)、电网侧储能(248次)及用户侧储能(368次) [8] - 锂离子电池装机占比96.4%,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占比仅1.0% [10] - 需强化规划引领,科学配置储能规模,统筹源网荷储协同发展 [9] - 需突破长时储能技术能量转化效率与经济性瓶颈 [10] - 需完善现货价格形成机制,拓展辅助服务品种,探索容量电价机制 [11] 国网工研院发展举措 - 开展多元化物理储能技术研究,包括新型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重力储能、热储能等 [12][14] - 强化顶层设计,根据区域新能源规模和消纳需求系统分析不同技术路线适用场景 [13] - 以国家科技项目为抓手,建设新型物理储能示范工程,研制自主可控装备 [14] - 推动新型储能广泛参与电力市场,优化现货市场价格机制,拓展盈利路径 [15] - 探索新型储能容量电价机制,推动实现调节资源"同工同酬" [15]
杜永红:“双碳”先锋践使命 国企栋梁谱新篇
搜狐财经· 2025-08-19 17:57
公司战略布局 - 公司构建"3+N"产业体系,包括高端碳材、源网荷储、半导体AI三大产业体系 [3][4] - 高端碳材产业以开封炭素为链首,石墨电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产品销往20余个"一带一路"国家,创汇超50亿元,负极材料产能扩至10万吨/年 [3] - 源网荷储产业以中原金太阳为链首,前瞻布局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绿能业务营收大幅上涨 [3] - 半导体AI产业以硅烷科技为链首,积极拓展新赛道 [4] - 公司与宁德时代等行业龙头在新型储能、零碳应用领域深度合作 [4] 科技创新与研发 - 公司3年累计研发投入13.8亿元,2024年研发投入占营收4.5% [6] - 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河南省全钒液流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能级平台 [6] - 2024年申请专利105项,授权72项,登记软件著作权55项,主导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15项 [6] - "超高功率石墨电极"打破国外垄断,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全钒液流电池能量效率大幅提升 [6] - 智能制造示范线推动生产效率提升,获评"河南省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6] 公司治理与财务表现 - 2024年投入7938.3万元完成环保升级,连续5年保持零环保处罚 [9] - 安全生产通过标准化一级认证,隐患整改率100% [9] - 连续三年信息披露获深交所A级评价,蝉联"河南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2021—2024) [9] - 管理层级压缩至3级,不良资产率从2.1%降至0.8% [9]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资产负债率降至53.8%(低于行业均值9个百分点),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年均增长25.3%,信用评级保持AAA级 [9]
专家解读丨中国新型储能:从规模化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国家能源局· 2025-08-19 10:03
顶层设计与产业实践双向赋能 - 国家层面将新型储能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并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形成"规划—标准—市场"政策闭环 [3] - 地方层面17个省份装机规模突破百万千瓦,构建"省级统筹—地市落地—项目示范"实施体系 [3] - 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达7376万千瓦占全球40%以上,年均增速超130%,"十四五"以来规模增长20倍 [4] - 技术路线以锂电池主导(占比96.4%),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等创新技术快速发展,单站规模向10万千瓦/2小时以上集中 [4] - 锂离子电池实现500安时大容量电芯量产,循环寿命1.5万次,浸没式液冷技术温差<2℃ [5] - 2024年储能锂电池产量2.6亿千瓦时,总产值超1.2万亿元,关键材料产量同比增20%,系统造价下降25%-44% [5] 产业高质量发展瓶颈 - 长时储能初始投资高,全钒液流电池系统成本为锂电池1.6-2.5倍,部分项目因电价波动和补偿机制缺失导致收益率低 [6] - 标准执行存在系统性挑战,国际标准互认不足制约装备"出海",如欧美构网型储能并网规范差异 [7] - 锂电池高端材料(如耐高温隔膜)依赖进口,产学研存在"重研发、轻工程"现象 [9] 全球储能发展战略路径 - 推动锂离子电池向宽温域(-40℃-60℃)、长寿命(2万次循环)升级,加快钠离子/固态电池产业化 [10] - 突破100万千瓦级压缩空气储能和10小时以上液流电池技术,在青海/新疆布局百兆瓦级构网型示范项目 [10] - 建立"电能量+辅助服务+容量"三位一体收益模式,探索储能租赁/共享储能等商业模式 [11] - 推动储能标准国际化,在沙特/澳大利亚布局"风光储"一体化项目,输出全链条解决方案 [12]
中金 | 储能新技术观察:液流电池与压缩空气
中金点睛· 2025-08-19 07:36
新型储能行业发展现状 - 国内新型储能快速发展,"长时化"趋势明显,液流电池和压缩空气储能项目落地较多,液流电池已开始GWh级别项目招标,压缩空气储能已实现百兆瓦级应用突破 [2] - 2024年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首次超过抽水蓄能,达到78.3GW,同比增长126.5%,锂电池仍占主导地位(97.1%),压缩空气和液流电池是主要新兴技术 [9] - 新型储能"长时化"趋势明显,4h及以上项目规模达11.4GW,占比提升3ppt至15.4%,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推动长时储能需求 [11] 政策支持 - 国家层面持续加码长时储能政策,支持大容量、中长尺度储能项目建设,多交易周期电力市场政策推行有助于商业模式成熟 [5] - 地方层面新型储能补贴政策持续发力,如上海浦东对液流、钠电池项目给予不超30%固定资产投资补贴,深圳坪山对并网项目给予200元/千瓦时支持 [7][8] - 2025年1-5月全国出台7项地方新型储能补贴政策,覆盖安徽、上海、深圳、内蒙古等地,补贴形式包括投资补贴、放电量补偿等 [8] 液流电池发展 - 1H25液流电池储能装机达223.3MW/1091.2MWh,同比增长272%,全钒液流电池占主导地位(84%),已开始GWh级别招标 [13][15] - 液流电池技术路线多元化,除全钒外,锌铁、铁铬、全铁、水系有机等路线取得进展,锌铁液流电池快速扩产,水系有机液流电池实现兆瓦级应用 [18][19] - 液流电池项目大型化趋势明显,2024年投运4个百兆瓦级项目,在建14个百兆瓦以上项目 [22][23] 压缩空气储能发展 - 2025年1-5月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招标规模4.1GW/18.7GWh,同比增长33.3%,300MW大容量项目接连落地 [24][26] - 压缩空气储能实现技术突破,湖北应城项目创造单机功率300MW、储能容量1500MWh、转换效率70%三项世界纪录 [26] -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技术崭露头角,2025年开工2个项目共200MW/1400MWh,包括全球最大100MW/1000MWh项目 [29] 行业趋势 - 混合储能快速发展,锂电池混合其他长时路线项目陆续出现,多种技术互补适用多元场景 [4] - 长时储能大型化趋势确立,新能源装机规模大或资源禀赋好的区域有望率先发展 [4] - 2024年长时储能项目并网34个,压缩气体储能容量占比53%,液流电池占比28%,两者合计超80% [13]
河南开封顺河回族区:“三链融合”打造产业新高地
中国经济网· 2025-08-18 22:19
产业发展战略 - 顺河回族区以储能炭新材料和智能装备为主导产业 通过强链补链延链组合拳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1] - 创新资本运作模式 与北京紫峰资本合作设立产业引导基金 形成国资+厂房+专利+基金创新组合拳 [1] - 联动青网科技园等专业招商团队 实施空间+服务+投资+孵化创新打法 已吸引15家企业入驻园区 [2] 重点项目进展 - 开封时代新能源科技建成3吉瓦全钒液流电池自动化生产线 为重大技术项目 [1] - 成功招引商用车电驱桥和充电桩生产项目 完善新能源产业链 [1] - 落地杭州美仪电磁流量仪表项目及医用胶布贴项目 签约多个实体项目 [2] 技术创新布局 - 与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河南分中心合作 推进智算中心和芯片封装测试项目 [2] - 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建立创新联合体 研发团队中硕士以上学历占比近50% 中高级工程师超30% [3] - 与河南省科学院共建中原新材智谷产业基地 聚焦储能新材料技术成果转化 [3] 资本运作成效 - 通过21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提供信用背书 产业基金精准投向关键环节 撬动社会资本投入 [1] - 突破传统物业租赁模式 采用投资共生新模式形成核心竞争力产业集群 [1] - 专业招商团队链接国内外企业资源 与综合服务平台形成双向赋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