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液流电池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天寿再提长时储能,多家储能企业已有相关布局
第一财经· 2025-09-17 21:31
赵天寿认为,长时储能将是储能的重要发展方向,可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长时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都将起到重要作用。"赵天寿表示,在发电侧, 随着风光电占比的提高,断电的风险越来越大,需要发展长时储能技术来覆盖风光的间歇时长。 "目前国内弃风、弃光仍然严重,但电力供应仍会面临紧缺。"9月17日,在2025世界储能大会上,中国 科学院院士赵天寿提出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 他表示,其背后原因是目前储能市场缺乏煤电那样的长时能量调节技术,长时储能技术将是储能市场的 重要发展方向。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 装机规模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40%。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系统调峰、电力保供压力不断增大,发展新 型储能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客观需要。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2小时以内的中短时储能无法保护电网免受因新能源发电不稳定所带来的冲击, 主要用于应对电力系统的短期负荷波动或频率调节,而长时储能主要实现跨日甚至跨季节的储能需求, 以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据赵天寿介绍,过去十几年我国光伏和风机的发展非常迅速,风光电的成本已低于煤电,光 ...
智能生产催生个性化定制,服贸会嘉宾直指产业链“卡脖子”难题
贝壳财经· 2025-09-15 19:25
作为2025年服贸会专题论坛之一,中国国际智能制造与电源产业发展论坛9月13日在北京举办。随着新 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扩张,产业链背后的智能制造体系、电源管理技术、绿色能源应用正成为推动整个 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比如汽车制造业,现在很多企业引入了智能生产线,因为这样做不仅产能大幅提升,还能根据客户个 性化需求快速定制生产。"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电能系统分会会长尹鲁章在论坛上表示。 多位嘉宾也坦言,智能制造行业依然面临不少"卡脖子"难题,比如核心部件依赖进口、产业链上下游衔 接不畅等。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传统整车厂和新兴品牌纷纷加大智能化改造投入。通过引入机器人、视觉 检测、数字孪生等智能系统,不少汽车企业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和实时优化。此外,智能制造还 在质量控制、能耗管理、供应链协同等方面为汽车企业带来了提升。 对于行业痛点,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原司长黄利斌在致辞中提出,可以通过场景革命推动 技术落地,建议在工业领域推广"绿电+储能"微电网模式。 智能制造让造车更快、更省 "正因为有了智能制造,我们的制造业开始向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尹鲁章在论坛上 说,智能制造通 ...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李金铠:新型储能要从分散试点走向系统性、市场化、产业化发展
上海证券报· 2025-09-14 19:07
政策目标 - 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 [1] - 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1] 技术路线 - 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仍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 [1] - 明确支持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氢储能等其他技术路线 [2] 市场机制 - 推动完善新型储能容量电价机制和可靠容量补偿机制 [2] - 加快推进电力中长期及现货市场建设以形成合理充放电价格 [2] - 通过电力现货、辅助服务等市场化机制帮助新型储能获取收益并减少补贴依赖 [2] 行业定位 - 新型储能从分散试点转向系统性、市场化、产业化发展 [1] - 定位为独立灵活性资源而非新能源附属设施 需参与电力调度和系统稳定保障 [1]
内蒙古上半年绿氢产量超去年全年
中国化工报· 2025-09-02 11:35
绿氢产业发展 - 2025年上半年内蒙古绿氢产量达3659吨 超过去年全年产量 [1] - 绿氨产能达32万吨/年 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1] - 绿氢项目发电量40%以内上网政策延长至2027年 并出台9条促进措施 [1] - 达茂旗至包头输氢管道开工 乌兰察布至京津冀及敖汉至元宝山绿氢管道项目已核准 [1] 新能源建设进展 - 新能源装机规模全国首位 总装机超1.45亿千瓦 同比增长38% [2] - 上半年新能源新增装机1028万千瓦 [2] - 推进沙戈荒大基地及光伏治沙等重点项目 简化审批流程 [2] 储能领域发展 - 开展新型储能专项行动 出台7条支持政策 [2] - 覆盖锂电池/液流电池/飞轮/压缩空气等6种技术路线 [2] - 新开工新型储能项目1480万千瓦 提前完成年度目标 [2] - 新建成储能规模70万千瓦 总规模达1102万千瓦 同比增长112% [2]
“空气充电宝”来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22:38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9500万千瓦 5年增长近30倍 [1] - 新型储能包括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 其中锂离子电池占据绝对比重但技术路线正朝多元化发展 [1] - 国家电网在2025年7月组织新型储能度夏集中调用试验 验证了其顶峰能力及应急支撑能力 [1]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优势 - 压缩空气储能利用过剩电能压缩空气储存 用电高峰期膨胀做工释能 形成"电能-势能-电能"能量转换过程 [3] - 相较于锂离子电池储能 压缩空气储能具备长时、规模化储能特性 [3] - 长时储能可满足电网4小时以上低谷时段调节需求 并在用户侧实现峰谷套利 [5]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突破 - 2025年8月长沙望城区成功验证世界最高压力压缩空气储能人工硐室储气库成套技术 [3] - 中国能建2025年1月在湖北应城建成全球首座300兆瓦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示范工程 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 [6] - 山东泰安35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项目预计2025年底前并网 将刷新单机功率世界纪录 [6] 行业发展规模与商业化进程 - 压缩空气储能项目规模从2013年1兆瓦发展至2021年百兆瓦 2024年4月正式迈入300兆瓦级时代 [8] - 2025年1至5月全国共有14个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启动招标 总规模4.1GW/18.7GWh 较2024年同期增长33.3% [9] - 黑龙江宝清350MW/1750MWh项目EPC+F总承包金额达25.07亿元 为同期中标金额最大项目 [9] 市场空间与产业前景 - 天风证券测算2025年压缩空气储能上游核心设备累计市场空间达185亿元 2030年预计激增至854亿元 [9] - 国泰海通研报指出产业快速推进将驱动核心设备千亿投资需求加速释放 [9] - 华能江苏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在2025年7月迎峰度夏期间实现每日两充一放运行模式 圆满完成全负荷放电任务 [10]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储能是能源绿色转型和新能源发展不可或缺要素
第一财经· 2025-08-29 19:34
新能源发展现状 - 新能源发展进入下半场,底层逻辑发生巨大变化,新能源+储能成为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和能源转型的重要方案 [2] - 截至2024年6月底,国内风电、光伏装机总量达16.73亿千瓦,提前完成2030年12亿千瓦装机目标 [2] - 光伏上网电价从2008年每度4元降至当前每度0.4元左右,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快速下降 [2] 新能源消纳挑战 - 风光发电不稳定性导致新能源消纳难题,出现午间消纳难、晚高峰保供难现象 [3] - 内蒙古、青海等新能源装机占比高的地区普遍出现弃风、弃光问题 [3] - 截至2024年8月,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从2023年40%提升至60%,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有1度绿电 [3] - 预计2060年风电、光伏装机将达70亿千瓦(风电20亿+光伏50亿),占总装机容量100亿千瓦的70%,弃风弃光量可能达24亿千瓦 [3] 电力系统转型 - 电力系统从"源随荷动"转向"荷随源动",需通过调节负荷响应风光发电峰谷特性解决消纳问题 [4] - 需在低谷时段实现多能互补,保障电力系统平衡和稳定供应 [4] 储能技术分类与应用 - 储能按应用场景分为源端储能(平抑风光波动、提高消纳率)、网端储能(电网削峰填谷)、负荷端储能(虚拟电厂、需求响应、峰谷套利) [5] - 按技术类型分为长时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燃料储能)和短时储能(飞轮、锂电池) [5] - 随着风光占比提升,数天、数周及跨季节的新能源消纳问题凸显,长时储能作用更加重要 [5] 长时储能技术发展 - 抽水蓄能当前装机6000万千瓦,预计2030年达1.2亿千瓦,技术成熟但受地形限制难以普及 [5] - 燃料储能技术通过绿电制取绿色燃料,可消纳风光大发时的绿电并减少石油进口依赖,在储能规模和时间上具优势 [6] - 国内绿色氢基能源项目陆续投产,国家能源局公布首批绿色液体燃料试点项目(燃料乙醇、绿色甲醇、绿氨),东北地区为重点布局区域 [7] 新能源发展新阶段 - "531"新政后新能源进入保量保价时代结束的下半场,新建风光电站需兼顾绿电生产和电价收益 [7] - 储能成为新能源发展和能源绿色转型不可或缺的要素 [7]
中金 | 储能新技术观察:液流电池与压缩空气
中金点睛· 2025-08-19 07:36
新型储能行业发展现状 - 国内新型储能快速发展,"长时化"趋势明显,液流电池和压缩空气储能项目落地较多,液流电池已开始GWh级别项目招标,压缩空气储能已实现百兆瓦级应用突破 [2] - 2024年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首次超过抽水蓄能,达到78.3GW,同比增长126.5%,锂电池仍占主导地位(97.1%),压缩空气和液流电池是主要新兴技术 [9] - 新型储能"长时化"趋势明显,4h及以上项目规模达11.4GW,占比提升3ppt至15.4%,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推动长时储能需求 [11] 政策支持 - 国家层面持续加码长时储能政策,支持大容量、中长尺度储能项目建设,多交易周期电力市场政策推行有助于商业模式成熟 [5] - 地方层面新型储能补贴政策持续发力,如上海浦东对液流、钠电池项目给予不超30%固定资产投资补贴,深圳坪山对并网项目给予200元/千瓦时支持 [7][8] - 2025年1-5月全国出台7项地方新型储能补贴政策,覆盖安徽、上海、深圳、内蒙古等地,补贴形式包括投资补贴、放电量补偿等 [8] 液流电池发展 - 1H25液流电池储能装机达223.3MW/1091.2MWh,同比增长272%,全钒液流电池占主导地位(84%),已开始GWh级别招标 [13][15] - 液流电池技术路线多元化,除全钒外,锌铁、铁铬、全铁、水系有机等路线取得进展,锌铁液流电池快速扩产,水系有机液流电池实现兆瓦级应用 [18][19] - 液流电池项目大型化趋势明显,2024年投运4个百兆瓦级项目,在建14个百兆瓦以上项目 [22][23] 压缩空气储能发展 - 2025年1-5月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招标规模4.1GW/18.7GWh,同比增长33.3%,300MW大容量项目接连落地 [24][26] - 压缩空气储能实现技术突破,湖北应城项目创造单机功率300MW、储能容量1500MWh、转换效率70%三项世界纪录 [26] - 压缩二氧化碳储能技术崭露头角,2025年开工2个项目共200MW/1400MWh,包括全球最大100MW/1000MWh项目 [29] 行业趋势 - 混合储能快速发展,锂电池混合其他长时路线项目陆续出现,多种技术互补适用多元场景 [4] - 长时储能大型化趋势确立,新能源装机规模大或资源禀赋好的区域有望率先发展 [4] - 2024年长时储能项目并网34个,压缩气体储能容量占比53%,液流电池占比28%,两者合计超80% [13]
储能行业健康发展倡议征求意见稿出炉
环球网· 2025-08-18 18:13
行业动态 - 光伏行业释放"反内卷"信号后,储能行业上百家企业参与签署《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促进储能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1] - 149家倡议签署及参与企业名单发布,包括比亚迪、亿纬锂能、华为数字、海辰储能等主流企业[1] - 参与企业涵盖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超级电容器等多种技术路线[1] - 产业链覆盖储热、PCS、BMS、储能系统集成商、智能装备、温控系统、消防系统等全供应链单位[1] 行业现状 - 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快速发展,在新型电力系统中作用日益凸显[1] - 由于产能扩张和需求放缓,国内储能行业低价竞争激烈[1] - 部分企业已陷入经营困境[1] 倡议内容 - 倡议分为六章,包括总则、附则和四章具体规范[2] - 成本价格行为规范章节提出鼓励以技术、服务、信誉和履约能力为基础参与市场竞争[2] - 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状况、成本评估和项目风险进行报价,避免不理性低价行为[2] - 投标行为规范章节倡导诚信、透明、专业、审慎原则,杜绝虚假承诺和低于成本无序竞争[2] - 鼓励以技术方案、服务能力与全生命周期价值为基础参与竞标[2] 倡议进展 - 倡议目前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2] - 协会欢迎更多有意愿的企业加入共同完善和推动落实相关内容[2]
经导财评|“反内卷” 成行业可持续发展必选项
大众日报· 2025-08-15 18:41
行业倡议背景与参与情况 -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发布《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储能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征求意见稿 提出杜绝虚假承诺 低于成本无序竞争 不履约等行为 [1] - 截至8月14日已有152家企业参与倡议 涵盖锂离子电池 液流电池 钠离子电池 压缩空气储能 飞轮储能 超级电容器 储热等产业链单位 [1] - 参与企业包括比亚迪 亿纬锂能 华为数字能源 海辰储能等行业龙头 排名前十的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中九家参与 排名前十的储能系统集成企业中八家参与 [1] 行业发展现状与挑战 - 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 较2024年底增长约29% [1] - 锂电储能系统价格三年内暴跌近八成 部分涉储企业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局 [1] 倡议核心原则与要求 - 倡议明确合理定价与公平竞争原则 鼓励以技术 服务 信誉和履约能力为基础参与市场竞争 [2] - 企业应根据自身经营状况 成本评估和项目风险报价 避免不理性低价行为 防范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2] - 鼓励加大研发投入 建立高效技术创新机制 聚焦核心材料 系统集成 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攻关 [2] 行业投标行为规范 - 协会鼓励招投标活动中坚持诚信 透明 专业 审慎原则 [2] - 倡导以技术方案 服务能力与全生命周期价值为基础参与竞标 营造健康公正有序的市场环境 [2] 倡议预期影响 - 反内卷倡议有助于打破市场分割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维系企业和行业可持续发展 [2] - 利于营造健康有序市场环境 加速良性技术迭代 推动行业优胜劣汰与市场集中度提升 [2] - 具备成本与技术优势的头部企业有望扩大市场份额 引领行业可持续发展 [2]
152家储能企业发声响应反内卷,创业板新能源ETF鹏华(159261)上涨近1%
新浪财经· 2025-08-15 10:07
指数表现与个股行情 - 创业板新能源指数强势上涨1.22%至2025年8月15日09:40 [1] - 成分股德福科技上涨5.95%、新强联上涨3.46%、新宙邦上涨3.22% [1] - 创业板新能源ETF鹏华上涨0.90%报1.12元 [1] 行业政策动态 -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于8月13日发布储能行业"反内卷"倡议征求意见稿 [1] - 152家企业响应倡议覆盖全技术路线与全产业链环节 [1] 产业链结构 - 创业板新能源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62.13%(截至2025年7月31日) [2] - 权重股包含宁德时代、汇川技术、阳光电源等新能源产业链龙头企业 [2] 机构观点 - 电池板块2025年Q2因供需改善出现价格企稳与盈利弹性提升 [1] - 中长期看好商用车电动化/AI数据中心/海外市场带来的超额增长机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