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江南奥拓
icon
搜索文档
被曝停工停产,又一国产车企凉凉
36氪· 2025-09-05 07:57
公司发展历程 - 前身为铁牛集团 最初主营汽车配件业务 2003年收购台湾丰田特锐生产线及金马股份后实力壮大[11] - 2007年收购江南汽车获得生产资质 首年推出江南奥拓车型 2008年获得国内首个纯电动产销许可证[11] - 2013年推出与奥迪Q5相似的T600车型 2017年推出与保时捷Macan高度相似的SR9车型[9][11] - 2016年销量达33.31万辆巅峰 位列中国自主品牌销量第9名 市值一度突破300亿元[13] 商业模式特点 - 采用"借鉴"策略模仿豪华车型 以"让国人低价开豪车"为宣传口号[11][15] - SR9上市三天订单量达2万辆 曾出现加价4万元销售的情况[13] - 被网友调侃设立"皮尺部" 通过丈量豪车尺寸进行仿制设计[9] 财务表现恶化 - 2018年销量下滑至23.19万辆 2019年进一步降至15.3万辆[17] - 2020年整车制造业务陷入停产或半停产状态[17] - 自2019年起连续6年净利润亏损 2024年销量仅14辆 同比下降98.74%[17] - 2024年生产量为0辆 生产线关键设备已被拆除[3][21] 行业警示意义 - 反映"拿来主义"策略在成熟市场中难以持续[15][23] - 证明缺乏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企业无法长期生存[15][19] - 显示消费者对单纯外观模仿的接受度显著降低[17][23] - 高管薪酬逆势上涨至955万元 与公司巨亏10亿元形成鲜明对比[21]
被曝停工停产,又一国产车企凉凉
36氪· 2025-09-04 08:00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前身为铁牛集团 最初主营汽车配件业务 2003年收购台湾丰田特锐生产线及金马股份后实力壮大[7] - 2007年收购江南汽车获得生产资质 同年推出江南奥拓车型 2008年取得国内首个纯电动产销许可证[7] - 2013年推出形似奥迪Q5的T600车型 2017年推出与保时捷Macan高度相似的SR9车型 获"保时泰"称号[5][7] 市场表现与财务数据 - 2016年销量达33.31万辆峰值 位列中国自主品牌销量第九名 市值一度突破300亿元[9] - 2018年销量下滑至23.19万辆 2019年降至15.3万辆 2020年整车制造业务陷入停产半停产状态[12] - 净利润自2019年起连续亏损6年 2024年销量仅14辆 同比下降98.74% 生产量为0辆[12][15] 产品战略与市场反响 - 采用"模仿豪车"策略 以"让国人低价开豪车"为宣传点 SR9上市三天订单达2万辆 曾出现加价4万元销售现象[7][9] - SR9因外观与保时捷Macan高度相似 曾发生车主混入保时捷车友群未被识别的案例[5] - 产品质量问题集中爆发 消费者投诉增多 被网友调侃造车部门为"皮尺部"[5][12] 行业影响与现状 - 公司被视作"山寨汽车"代表案例 高管薪酬逆势增长至955万元 与公司巨亏10亿元形成对比[15] - 生产线已被拆除 退市已成定局 被视为汽车行业"拿来主义"战略失败的典型[15][16] - 反映中国汽车消费者逐渐成熟 对模仿策略接受度降低 行业"借鉴"模式面临挑战[12][16]
“奇葩”的众泰汽车:一年生产0辆车、卖出14辆、亏损10亿
36氪· 2025-04-30 18:11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销售收入5.58亿元,同比下降23.9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亏损10亿元,同比增亏6.82% [2] - 最近三年累计亏损近30亿元,2024年生产新车为0,全年仅销售14辆库存车 [2] - 汽车制造业销售量同比暴跌98.74%至14辆,生产量同比下滑100%至0辆,库存量减少4%至336辆 [3] - 车用仪表件销售量下降7.04%至1,193,661套,生产量下降9.35%至1,273,484套 [3] - 冲压焊接件销售量下降13.47%至6,019,290件,生产量下降8.08%至5,422,844件 [3] 商业模式与历史发展 - 早期通过"模仿+低价"策略成功,如T600对标奥迪Q7,SR9模仿保时捷Macan,2016年销量达33.3万辆 [4][6] - 2015年新能源车型市占率约10%,但依赖补贴(如云100售价5万元中3.5万元为补贴) [6] - 2018年后因质量问题(方向盘抱死、发动机渗油)和研发投入不足(费用占比<1%)导致销量暴跌 [6] - 2019年新能源补贴退坡后产品力不足,T300EV冬季续航仅80公里,电池3年衰减30% [7] 转型尝试与失败 - 2022年复产T300目标年销1万辆,实际2023年销111辆,2024年降至14辆 [8] - 2023年推出江南U2小型电动车(售价3.99万元起),被质疑抄袭本田e:NS1,月销不足百辆 [11] - 2024年研发费用仅570万元,同比下降86.97%,研发人员从161人减至81人 [11] - 高管频繁变动,2023-2024年董事长、副总裁等6名高管离职 [11] 资本运作与市场传闻 - 2017年铁牛集团通过土地转卖给上市公司获利136.79%,2018年合并商誉达65.51亿元 [12] - 2020年破产重整时负债超200亿元,2021年江苏深商20亿元接盘但60亿元定增计划流产 [12] - 2021年股价大涨近800%,多次传出被特斯拉或小米收购的虚假消息 [14] 行业警示 - 公司案例反映缺乏核心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用户思维(质量问题频发)和沉迷资本游戏(土地转卖、商誉减值)的企业终将被淘汰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