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牧场巨灾保险

搜索文档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充分发挥农险优势 中华保险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新华网· 2025-08-12 06:15
农业保险行业发展现状 - 农业保险保费从8.46亿元增长到1219亿元,年均增速36.3%,成为全球最大农险市场之一 [2] - 风险保障从733亿元增长到5.5万亿元,年均增长30.9% [2] - 中央财政补贴覆盖区域从6个省区扩展到全国范围 [2] - 保险品种从6个扩展到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数十种农产品 [2] - 三大主粮保额从200元提高到800元,能繁母猪保额从500元提高到1000元 [2] - 主要农作物保险覆盖面超过80%,重大灾害保险补偿占比持续提升 [2] 保险服务乡村振兴的功能体现 - 通过"农业保险+期货"模式分散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3] - 全国建成40余万个基层服务网点和50余万服务人员,覆盖95%以上乡镇 [3] - 开创"农业保险+信贷""农业保险+担保"等普惠金融新模式 [3] - 累计为2.3亿户次贫困户提供3.5万亿元风险保障,开发1200多个专属扶贫产品 [3] - 2022年脱贫地区农业保险保额达1.46万亿元,支付赔款204亿元 [3] - 基本医疗保险等三重制度惠及农村低收入人口就医1.4亿人次,减轻医疗负担1487亿元 [4] 公司战略规划与资源配置 - 成立"服务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和"三农保险发展促进委员会" [5] - 与农业农村部及多省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5] - 计划将三农保险业务占比从20%提升至25% [6] - 实施"五个一"工程:每年100个特色项目、1亿元专项资金、10亿元产业投资、100亿元普惠金融服务、1万亿元新增保障 [6] 产品与服务创新体系 - 农业保险产品条款超过2700个,覆盖220余个农产品品种 [7] - 开发高标准农田质量保险、种业保险、林业碳汇保险等创新产品 [7] - 设立3000个分支机构及6800个乡村服务站,拥有4万员工和7.2万协保员 [7] - 2022年承保4.2亿亩耕地森林和7.3亿头(羽)畜禽,为1783万农户提供4806亿元保障 [7] - 与中国农大合作成立国家农业农村保险研究中心 [7] 科技应用与风险减量 - 实施"数字农险"工程,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等技术 [8] - 创建"空天地一体化"承保理赔模式和"海洋牧场"保险 [8] - 开发养殖保险保处联动"威海模式",实现理赔与无害化处理结合 [8] - 2022年支付防灾减损费1.4亿元,建立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9] - "保险云鱼塘"覆盖20多个市,实时监测水体PH值、溶解氧等指标 [9] 普惠金融与产业协同 - "农业保险+信贷直通车"项目在10省市提供3亿多元授信 [9] - 通过农联中鑫平台实施90多个智慧县域项目,放款443亿元 [9] - 试点"活体抵押+保险保障+银行授信"模式解决融资难题 [9] - 农联中鑫平台提供保费贷、经营贷等一站式数字金融服务 [14] 典型项目与区域实践 - "保险云鱼塘"实现灾害防御和水产品质量溯源一体化服务 [11] - 在山东首创海洋牧场巨灾保险,配套普惠金融服务 [12][13] - "齐良保"惠农保险采用"基础政策险+巨灾附加险"双重保障模式 [14] - 2022年派驻158名干部驻村帮扶,其中第一书记24人 [10] - 为300万边缘脱贫户提供5000亿元防贫保障,覆盖7省区17地市医疗救助 [10] - 重点帮扶县保险保额达7100亿元,惠及65万户次 [10]
“数字中华”加强科技赋能,特色险种提升多元保障,中华财险深入推进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
新华网· 2025-08-12 06:14
绿色保险产品创新 - 首创大熊猫养殖保险产品 为388只熊猫提供超4亿元风险保障 [2] - 推出森林碳汇价值保险 在四川为6.7万亩碳汇林提供613.23万元保障 在山东为28万亩公益林提供1680万元保障 [4] - 开发古树名木综合保险 在泰安为16800株古树提供2.45亿元保障 在眉山为16棵古树提供64万元保障 [6] - 创新海洋牧场巨灾保险 采用指数型专属产品设计 支持风灾与高温灾害组合承保 [7] - 推出环境污染责任险 在河北累计承保企业6166家 保额达59.36亿元 [6] - 开发新能源汽车专属条款 将充电期间纳入保障范围 [6] 科技赋能与数字化建设 - 与阿里云战略合作构建新一代核心系统 完成数十个业务系统分布式改造 [8] - 实施"数字农险"工程 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承保理赔 [8] - 在广东推出"智慧农业稻田好管家"项目 对1.5万亩水稻田进行遥感监测 [9] - 开发"保险云鱼塘"项目 通过5G物联网技术实现水质监测与病害预警 [9] - 在湖南开展10万亩松材线虫病无人机普查 [9] - 在四川建立牦牛养殖溯源体系 应用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慧大数据平台 [10] 生态保护与碳中和实践 - 通过大熊猫保险为119只熊猫提供66次出行保障 [2] - 认养大熊猫"华宝" 深化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合作 [3] - 碳汇保险赔款可用于灾后救助与森林资源培育 [4] - 在高原地区通过科技手段缓解草畜平衡矛盾 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10] - 绿色保险产品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低碳转型 [1][10] 业务规模与市场地位 - 农险业务规模稳居全国第二 [8] - 作为全国唯一"中华"冠名国有控股财险公司 [1] - 绿色保险兼顾风险管控与资金配置功能 [1][4]
金改前沿|气候保险发展还差哪些火候?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5-28 13:34
极端天气对保险业的影响 - 5月份北京市因冰雹导致各险种报案超4万件,估损金额达3亿元 [1] - 湖北强降雨引发次生灾害,险企接到报案超4000笔、报损金额超3300万元 [1] - 2024年上海遭遇"双台风",某主题公园通过热带气旋指数保险获赔超3000万元 [1] 气候保险的区域实践与创新 - 四川建立巨灾保险共同体,累计承保城乡居民1300多万户,提供风险保障超3500亿元 [2] - 河北、湖北2024年率先落地全灾因综合性巨灾保险试点,覆盖"人身+住房+室内财产"三层保障 [2] - 山东日照推出海洋牧场巨灾保险,提供风险保障2600万元 [2] - 中国太保在河北首创县域巨灾指数保险,在宁波开发多样化巨灾产品 [3] 保险保障缺口与行业挑战 - 全球自然灾害损失达3200亿美元,保险赔偿占比仅10%,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5] - 汶川地震保险赔付占实际损失不到1%,河南暴雨赔付比例略有提升但仍偏低 [6] - 居民个人投保率低,产品同质化严重,间接损失难以覆盖 [6][9] 技术与政策协同进展 - 保险公司应用无人机、卫星遥感和AI技术提升灾害风险评估与理赔能力 [9] - 2024年12月中国气象局联合金融监管总局推进金融气象数据协同机制 [9] - 中国太保通过政府协同将金融工具转化为社会基础设施,强化防赔结合解决方案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