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液氧甲烷火箭
icon
搜索文档
开拓“星海天路” 北京商业航天加速“起飞”
中国新闻网· 2025-06-24 16:19
商业航天技术突破 - 全球首枚成功入轨飞行的液氧甲烷火箭由蓝箭航天研制,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1] - 液氧甲烷推进剂具有积碳少、成本低、无污染等优点,是未来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最佳动力选择 [1] - 蓝箭航天火箭发动机超9000个零部件中超过50%使用3D打印技术完成 [1] - 3D打印技术应用于复杂管路制造,带动火箭相关制造领域成本实现指数级下降 [2] - 星河动力通过3D打印等创新设计将发动机制造成本降至以往的十分之一 [2] 商业航天企业运营 - 星河动力成立7年完成19次商业发射,将81颗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 [2] - 星河动力在火箭末级增加可持续供电装置,未来将构建分布式天空实验室 [2] - 北京拥有商业航天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超300家,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均占全国半数以上 [2] 商业航天市场前景 - 太空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4] - 未来五至十年内商业航天领域将保持"百花齐放"态势,持续涌现新型火箭公司及创新应用模式 [4] - 商业航天企业正加速抢占全球创新高地,积极开展国际化布局 [4]
活力中国调研行|北京商业航天屡创纪录,“南箭北星”格局初步形成
北京商报· 2025-06-19 19:22
北京商业航天行业发展现状 - 北京商业火箭公司在火箭发射、卫星研制、测运控与数据应用方面创造新纪录 可重复火箭研制取得突破 蓝箭航天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 一次性火箭进入常态发射阶段 2024年商业火箭共发射12次 约占全国发射任务五分之一 [1] - 北京商业航天企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拥有商业航天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超300家 商业航天百强企业、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均占全国半数以上 2024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百强榜单46家在京 占据全国近半壁江山 [1][7] - 北京商业航天产业链国内最全 涵盖运载火箭、卫星制造、地面站及终端设备、卫星应用服务全产业链 "南箭北星"格局初步形成 [1][7] 蓝箭航天技术突破与产品布局 - 蓝箭航天从"制造一枚火箭"跨越至"年产百台发动机、数十发火箭"的能力 2023年自主研制的"朱雀二号"遥二火箭成功发射 成为全球首款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运载火箭 填补国内空白 [4] - 液氧甲烷推进剂具有积碳少、可长期贮存、成本低、无污染等优点 主要自研技术产品包括"天鹊"系列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朱雀"系列液氧甲烷运载火箭、"云鹊"辅助动力系统 [4] - 朱雀三号火箭是中国首款不锈钢液体运载火箭 计划2025年首飞 采用高强度不锈钢材料 发射成本相较一次性使用火箭可降低80%—90% 发动机可重复使用20次左右 已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 [6] 星河动力商业化运营成果 - 星河动力已成功开展19次商业发射交付 将总计81颗不同功能的商业卫星精确送达 谷神星一号成为中国成功发射次数最多的民营火箭 [5] - 通过高密度发射提高周转率 采用3D打印技术使发动机制造成本下降到十分之一 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优化飞行路线和箭体结构 [5] - 2020年谷神星一号(遥一)商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实现中国民营商业运载火箭首次进入500km太阳同步轨道 2023年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一)运载火箭首次海上发射成功 [4] "南箭北星"产业布局与政策支持 - "南箭"以经开区、丰台区、大兴区为主 聚集全国70%以上的商业火箭整箭企业 "北星"以海淀区为主 集聚微纳星空等商业卫星制造企业 整星研制能力全国领先 [7] - 经开区瀛海镇建设"火箭大街" 占地97亩 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首期投入超过25亿元 周边集聚近60家星箭相关企业 民营火箭整箭企业占全国70%以上 [8] - 北京市将商业航天场景纳入《北京市2024年科技新场景工作要点》 发布首批商业航天十大典型应用场景 在自然资源、森林防火、建筑工程、气象监测等行业推广 [8]
蓝箭航天:研制并发射全球首枚液氧甲烷火箭
新京报· 2025-06-18 20:23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于2015年6月正式成立,是国内唯一形成"研发、制造、测试、发射"全链条能力建设和布局的民商火箭公司 [1] - 2023年7月12日,"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成为全球首款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运载火箭 [2] - 2022年公司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是国内民商火箭公司首次在国家最高级别科技奖励中获奖 [6] 技术突破与创新 - 公司选择液氧甲烷作为推进剂,因其具有工业化大批量生产、价格便宜、燃烧产物洁净、无积炭等优势 [2] - 2017年将液氧甲烷确定为自研液体运载火箭"朱雀二号"的推进剂,这一选择被认为是大胆而理性的 [2] - 公司自主研发的"天鹊"80吨级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TQ-12)是国内首台民营企业研制的大推力液氧甲烷发动机,推力水平达世界第三、亚洲第一 [4] - TQ-12A发动机在TQ-12基础上改进,增强了卫星发射能力并为子级回收及可重复使用提供技术保障 [4] - 天鹊15A(TQ-15A)是国内推力最大的真空型液氧甲烷发动机,真空推力提高11.8%,真空比冲提高126m/s [5] 产品与未来规划 - "朱雀三号"火箭是中国首款不锈钢液体运载火箭,计划于2025年首飞 [6] - "朱雀三号"火箭一级发动机在回收后可不下箭检查,加注完成即可再次飞行,实现"航班化运营",发射成本可降低80%-90% [6] - 公司湖州热试中心创造了TQ-15A单台发动机一天六试的点火试车纪录,为发动机重复使用和批量生产提供支撑 [5]
半年融资超10亿,有企业拿下8亿大单!热钱正涌入商业航天
南方都市报· 2025-06-12 12:45
资本市场动态 - 2025年前五个月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已公开披露及可估算融资金额累计超过10亿元人民币 [1] - 深蓝航天3月完成近5亿元新一轮融资 星际荣耀同月完成数亿元D轮融资首批交割 [1] - 微纳星空5月中标8.04亿元"环天卫星星座建设"项目 涵盖10颗遥感微小卫星的研制发射组网 [1][3] - eVTOL领域成为资本新宠 翊飞航空等初创企业近期获得亿元级或数千万元融资 [6] 行业技术发展 - 可回收复用火箭被公认为降低太空经济成本的关键 深蓝航天融资将投向"星云一号"量产及技术迭代 [2] - 深蓝航天无锡液体火箭总装基地交付使用 可实现6发火箭并行装配 集成智能制造系统 [2] - 2025年被业内视为民营可回收火箭"密集首飞年" 星际荣耀D轮融资用于"双曲线三号"研发 [3] - 微纳星空已具备主导系统级工程能力 逐步承担原"国家队"角色 [4] 企业成长路径 - 微纳星空自2018年起获得多轮融资 2023年C轮融资由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领投 [6] - 深蓝航天从技术验证向批量化装配过渡 冲刺2025年"星云一号"发射回收目标 [3] - 微纳星空8亿元订单体现前期融资与战略布局成果集中兑现 [6] 行业挑战 - 可回收火箭面临高频次发射验证、快速在轨诊断、低成本维护翻新等多道技术难关 [7] - 量产化挑战包括降低成本、保持一致性、提升产能等 需重构生产模式和供应链 [8] - 行业面临同质化竞争严重、下游应用开拓不足等问题 [8] - 未来2-3年或成行业洗牌关键期 企业需突破技术量产瓶颈 [8]
为中国航天提供“亦庄方案”——专访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局副局长马朝
上海证券报· 2025-05-24 03:32
北京亦庄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战略 - 北京亦庄已聚集160余家空天企业,商业火箭企业集聚度达到全国的75%,互联网卫星企业密度居首 [2] - 目标2030年前实现"千企联动、千星入轨、千亿营收",打造世界级商业航天创新地标 [2] - 聚焦三大核心任务:壮大产业集群、深化场景示范、建设空天街区 [2]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 设立商业航天专项基金,近两年超60%市区级空天基金投向亦庄企业 [3] - 推出单次最高1000万元发射保险补贴,推动费率下降70% [3] - 建设14万平方米共性科研基地"火箭大街",20余家星箭企业达成入驻意向 [3] 产业链布局与技术创新 - 加速引进商业火箭、卫星制造、地面终端等龙头项目,培育鸿擎卫星等"隐形冠军" [3] - 目标形成千星级智能生产能力 [3] - 成立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创新中心、商业航天联盟,联合高校设立重点实验室 [3] - 企业共享试验设备使研发效率提升超30% [3] 应用场景拓展 - 推动空天信息与AI、大数据融合,在自动驾驶、智慧城市等领域打造示范场景 [4] - 开发天地融通解决方案,推动自动驾驶车辆"走出"封闭测试区 [4] - 联合中国移动构建低轨星座与6G网络协同体系 [4] 国际化布局与基础设施建设 - 设立"一带一路"商业航天合作专项,开拓海外发射服务、卫星运营市场 [4] - 按照世界一流航天港标准建设空天街区,增强科研生产交付承载能力 [4] - 打造地标建筑、标杆工厂,为新航天人提供宜业宜居环境 [4]
“创”出新活力 “闯”出新优势 ——从三个关键词看民营企业科技创新
人民日报· 2025-05-22 06:44
核心观点 - 民营企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通过自主创新在多个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1][2][3][4][5][6][7][8][9][10][11][12][13][14][15] 信息产业突破 - 华为鸿蒙操作系统首次亮相电脑端,补全生态重要一环 [1] - 龙芯3C6000/D 2U双路服务器采用自主指令处理器,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率100% [2] - 达梦数据新一代国产分布式数据库投入使用,一季度实现营收净利双增长 [2] - 速腾聚创深耕激光雷达领域,已与多家车企、机器人公司签署合作协议 [3] - 宁德时代发布钠新电池,零下40摄氏度环境下保持90%可用电量 [3] - 华为研制全球首款全液冷兆瓦级超充,充电时间压缩至15分钟 [3] 新能源汽车与智能驾驶 - 前4月新能源汽车出口64.2万辆,同比增长52.6% [3] - 驭势科技一季度无人驾驶里程超58万公里,同比增长45%,项目拓展至新加坡、沙特等国家 [4] 前沿技术突破 - 玻色量子展出1000量子比特相干光量子计算机,新药筛选效率提升显著 [6] - 临一云川S1000型浮空风力发电系统在1000米高度发电功率超100千瓦,创世界纪录 [7] - 微琪生物建设国内首条万吨级PHA生产线,降低生物材料生产成本 [7] - 蓝箭航天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填补国内多项技术空白,商业航天领域八成以上为民营企业 [8] - 普宙科技无人机AI算法在智慧城市等领域服务全球100多个城市,员工平均年龄不足32岁 [8] - 千寻智能攻克柔性物体长程操作难题,成立1年多即走到具身智能产业前沿 [8] - 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6%、20% [8] 创新生态与支持 - 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向民营企业开放,缩短研发周期 [9][10] - 亿创特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攻关超高强钢等关键技术 [11] - 视源股份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建立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全球每3台电视机有1台搭载"视源芯" [12] - 摩尔线程获金融机构数亿元流动资金贷款,保障GPU研发推进 [14] - 政策支持包括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引导创新要素向民营企业集聚 [14]
“创”出新活力 “闯”出新优势
人民网· 2025-05-22 06:04
鸿蒙生态与国产操作系统突破 - 鸿蒙操作系统首次亮相电脑端,实现国产操作系统在个人电脑领域重要突破[1] - 华为鸿蒙生态补上重要一环[1] - 阿里巴巴通义千问模型Qwen3在全球大模型基准测试中创下开源模型性能多个新高[1] 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成果 - 龙芯3C6000/D 2U双路服务器采用自主指令处理器,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率100%[2] - 达梦数据新一代国产分布式数据库投入使用,一季度实现营收净利双增长[2] - 速腾聚创深耕激光雷达10多年,已与多家车企、机器人公司签署合作协议[3] - 宁德时代发布钠新电池,零下40摄氏度环境下仍有90%可用电量[3] - 华为研制全球首款全液冷兆瓦级超充,充电时间压缩至15分钟[3] - 信泰飞织独有的经纬织技术将在下半年量产应用,已获多个品牌订单[4] - 驭势科技一季度无人驾驶里程超58万公里,同比增长45%[5] 前沿技术领域突破 - 玻色量子展出1000量子比特相干光量子计算机,新药研制筛选效率大幅提升[5] - 临一云川S1000型浮空风力发电系统在1000米高度发电功率超100千瓦,创世界纪录[6] - 微琪生物万吨级PHA生产线安装调试,将降低生产成本[6] - 蓝箭航天每3到5天下线一台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填补国内多项技术空白[7] - 普宙科技无人机基于百度飞桨平台,在智慧城市等领域服务全球100多个城市[7] - 千寻智能攻克柔性物体长程操作难题,走到具身智能产业前沿[7] - 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6%、20%[7] 创新资源与政策支持 - 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民营企业提供尖端研究设备[9] - 苏州亿创特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聚焦超高强钢等关键技术[9] - 视源股份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建立产学研联合实验室[10] - 摩尔线程获金融机构数亿元流动资金贷款支持研发[12]
安徽蚌埠构建基金体系打造商业航天链式“星座”
上海证券报· 2025-05-13 02:53
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发展 - 蚌埠市签约8家商业航天链式合作企业,并签约3个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达23.5亿元 [1] - 蚌埠市计划创建商业航天未来产业先导区,打造"蚌埠星座"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1] - 蚌埠市已发布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规划,将商业航天列为六大产业集群之一,重点围绕火箭链、卫星链、服务链构建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2] 企业合作与项目落地 - 九州云箭作为首家落户蚌埠的商业航天企业,获得5000万元资金支持及土地资源用于建设试验基地 [1] - 蚌埠市引入16个产业链重点项目,包括镭明激光、凌空天行等,计划总投资55亿元 [2] - 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开园,总用地面积43.2万平方米,总投资50亿元,已签约项目15个 [4] 技术突破与产业布局 - 九州云箭研发的液氧甲烷发动机支持火箭回收复用,具备深度变推力技术 [2] - 蚌埠市聚焦火箭卫星总装、液体火箭发动机、航天材料等领域,打造长三角商业航天产业制造中心 [2] - 产业园按照"1+4+N"布局,包括1个科技创新中心、4个生产基地及多个产业融合平台 [4] 产业规划与目标 - 2025年至2028年,蚌埠市商业航天产业园及测试中心将全面落成并投产 [3] - 到2030年,计划引进50个重大项目,培育30家高新技术企业,打造超50亿元规模产业集群 [3] - 到2035年,目标发展为百亿级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3] 资金支持与基金体系 - 蚌埠市设立12只商业航天产业基金,总规模152亿元,累计投资项目22个,总投资16亿元 [5] - 构建"1+1+N"基金体系,包括1只产业引导基金、1只主题基金和N只产业投资基金,形成"接力投"模式 [5] - 基金已投资蚌埠本地项目8个,累计投资9亿元 [5]
“风景地”开出“创新花” 湖州:在绿水青山间加速布局新经济
上海证券报· 2025-05-12 02:27
创谷经济与新兴产业布局 - 西塞科学谷是湖州市重点打造的"生态+科技+产业"高能级战略科创平台,围绕半导体及光电、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八大新兴产业链布局 [7] - 2023年10月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入驻西塞科学谷,成为湖州首个"国字号"科创平台 [7] - 蓝箭航天湖州动力制造基地自主研发的第100台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下线,实现商业航天动力系统从"单台突破"到"批量制造"跨越 [8] - 湖州2023年推动不少于20项新技术、新产品项目落地,目标到2027年建成10个特色场景示范园区和6个产业转型升级标杆场景 [8] 招商引资与项目落地 - 2024年一季度湖州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12个(同比+55个),3亿元以上项目144个(同比+30个),10亿元以上项目34个(同比+5个) [9] - 2024年5月湖州未来大会集中签约106个项目,总投资6912亿元,覆盖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生物医药等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 [9] - 蓝箭航天2017年与湖州市政府合作落地火箭发动机制造基地和国内首个商用火箭发动机热试车台 [8] 人才战略与创新生态 - 湖州"南太湖精英计划"累计遴选887个创业项目,其中八大新兴产业链领域占比超95% [11] - 创新"一院一园"模式推进成果转化,如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研究院联办产业园 [11] - 截至2024年已建成33个青创空间,落户3200多个青创项目,引进89万青年人才 [13] - "创业会客厅"活动举办135期,解决800余个问题,参与超3000人且满意度达100% [12] 区域协同与产业升级 - 德清县打造长三角"地理信息+车联网"万亩千亿产业生态圈,2024年入选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 [14] - 沪苏湖高铁开通使湖州成为长三角唯一1小时直达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的城市 [15] - 湖州围绕八大新兴产业链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目标成为长三角都市圈重要增长极 [15]
我国商业航天动力系统迈入规模化应用新阶段
人民日报· 2025-05-07 05:47
公司动态 - 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第一百台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在浙江湖州动力制造基地下线 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动力系统实现从"单台突破"到"批量制造"的跨越 [1] - 蓝箭航天动力研发部总经理刘磊表示 液氧甲烷因燃烧充分 无残留焦炭且成本低于传统燃料(如煤油) 被选为公司火箭燃料 [1] - 公司已成功下线100台液氧甲烷发动机 涵盖"天鹊""天鹊A""天鹊B"三大系列 具有推力强劲 结构轻巧 调节范围广等优势 [1] 技术突破 - 2023年7月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入轨 填补国内液氧甲烷液体火箭多项技术空白 其发动机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入轨的液氧甲烷发动机 [1] - 朱雀三号试验箭于去年9月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 使用"天鹊"系列发动机 标志着我国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上取得突破 [2] - "天鹊"系列发动机是国内商业航天领域经过飞行验证的全自主开发发动机 [2] 产业影响 - 发动机批量下线标志着企业已具备支撑高密度 低成本 可复用商业发射的工程化能力 为我国商业航天进入常态化发射阶段奠定基础 [2] - 地方政府在科技创新 产业扶持 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 体现民营航天企业与地方产业政策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 [2] - 浙江湖州空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已超过40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