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豚智能安睡仪
搜索文档
脑机接口行业深度系列报告:十五五重点赛道,脑机接口有望迎来新机遇
华福证券· 2025-10-23 13:1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强于大市”,并维持该评级 [1] 报告核心观点 - 脑机接口是“十五五”规划的重点赛道,行业有望迎来新机遇 [1][79] - 脑机接口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和商业化应用,全球及中国市场空间有望快速增长 [2][79] - 中国发展脑机接口产业具备技术领先、产业基础初步形成、市场需求广阔等多重优势 [2][18] 脑机接口行业快速发展 - 脑机接口能够绕过外周神经和肌肉,直接在大脑与外部设备间建立通信与控制通道 [2][9] - 中国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等领域技术领先,已形成从核心部件到终端应用的初步产业链 [2][18] - 2025年政策红利密集,工信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7年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到2030年培育2-3家全球影响力领军企业 [17] 技术路径与发展 - 脑机接口技术流程包含神经信号采集、信号处理与特征提取、解码与机器学习、反馈与控制四个核心步骤 [2][27] - 技术实现路径主要分为三类:侵入式(信号精准但需手术)、半侵入式(平衡信号质量与安全性)和非侵入式(无创、易接受) [2][30] - 侵入式脑机接口方面,中国已成为继美国后全球第二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首例受试者术后可实现意念下棋、玩游戏 [40] - 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已率先商业化,2020年占整个脑机接口市场规模的86%,在医疗康复和消费级市场应用广泛 [45][50] 产业链与市场空间 - 脑机接口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上游(电极、芯片等,企业占比8%)、中游(信号采集处理等,企业占比37%)、下游(医疗健康、生活消费等应用,企业占比55%) [58][71] - 下游应用中,医疗健康是最大市场,占比约47.62%,其次为消费电子(28.57%)、教育(13.10%)等 [71] - 2024年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约为26.2亿美元,预计到2034年将增长至124亿美元,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17.35% [2][79] - 2024年中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为32.0亿元,预计到2028年将达61.4亿元 [79] 建议关注公司 - 报告建议关注岩山科技、汉威科技、三博脑科、创新医疗、东方中科、翔宇医疗、熵基科技、诚益通、伟思医疗、麦澜德、爱朋医疗、倍益康等公司 [2] - 部分公司业务布局:岩山科技下属研究院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游戏操控取得进展 [84];汉威科技子公司推出脑机接口传感器雏形 [87];创新医疗子公司产品帮助偏瘫患者实现上肢运动功能辅助 [94];翔宇医疗结合脑机接口与自有康复设备打造一体化解决方案 [103]
脑机接口,AI喜临门的新跳板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22 16:17
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现状 - 脑机接口技术正从科幻概念加速迈向现实 尤其以Neuralink公司为代表的侵入式方案在医疗康复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如帮助渐冻症患者重新沟通和瘫痪患者用意念作画[1] - 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因安全性高、易用性强 被视为消费级应用的主流方向 中国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文明确支持其在工业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应用[2] 睡眠健康市场痛点与需求 - 全球睡眠问题严峻:失眠人数超20亿 仅13%人群每晚有优质睡眠 中国约65.91%被调查者存在睡眠困扰 成人平均夜间睡眠不足7小时[3] - 睡眠不足导致多重健康风险:包括记忆力衰退、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增加、青少年发育受影响及肥胖问题[3] - 超80%中国消费者愿意使用智能助眠设备 56.6%购买过智能眼罩 超40%购买过电子睡眠仪和智能按摩仪 但现有产品存在体验差距和"智商税"质疑[4] 脑电技术应用与挑战 - 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通过EEG脑电采集技术解读睡眠状态 强脑科技"深海豚智能安睡仪"已实现商业化 在京东销量突破4万台 70%用户反馈入睡时间缩短和夜间醒来次数减少[6][7] - 当前头戴式设备存在体积大、操作不便、信号易受翻身/头发/出汗干扰等问题 影响用户长期使用依从性[7] - 行业向多模态融合方向发展:通过融合脑电、心电、体动、环境等多维度数据 在无感前提下实现精准睡眠监测[7] 喜临门战略合作与产品创新 - 与强脑科技推出全球首款脑机脑电技术AI床垫"宝褓·BrainCo" 实现多模态生理数据感知与实时动态干预 形成睡前调节、睡中自适应到睡后唤醒的完整闭环[8] - 通过专利传感器捕捉脑电波和心率信号 AI算法解析"放松指数"并动态调整床垫支撑策略 达到秒级响应的"人床互动"[8] - 计划成立合资公司 构建智慧睡眠生态:将家庭睡眠数据与便携设备打通 实现跨场景个性化服务 并依托2800家酒店网络提供睡眠设置同步服务[8][9] 公司战略转型与研发投入 - 经历三次战略转型:从90年代突破弹簧技术垄断 到2020年启动智能化战略推出Smart1智能床垫 再到2024年进军脑机接口领域[11][12][13] - 研发投入累计12亿元 拥有9大生产基地和2441项专利 连续13年发布《中国睡眠研究报告》并建成5G工厂[13] - 2025半年报显示营业收入40.21亿元(同比+1.59%) 归母净利润2.66亿元(同比+14.04%)[14] 行业发展趋势 - 睡眠经济向"监测-干预-服务"全链条健康管理转变 在"健康中国2030"和消费升级推动下持续变革[16] - 未来睡眠系统将朝更精准、舒适、个性化方向发展 无感监测与智能调节或成为健康卧室新标配[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