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网荷储小型智能微电网
搜索文档
深度融合 场景生态怎样建
经济日报· 2025-11-14 09:58
场景创新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 超大规模市场与不断开放的应用场景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1] - 场景创新强调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系统集成,挖掘更深层次价值和体验,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3] - 新场景经过供需匹配可释放巨大吸引力,引来各类投资与消费,成为提升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带来新增长的重要牵引 [3] 合肥市场景创新实践模式 - 通过发布“机会清单”和“能力清单”两张清单,并在“场景发布厅”进行线上线下对接,推动场景供需联动 [2] - 已开展各类场景对接活动431场,推动落地合作项目1200余个 [2] - 组建国有企业场景创新联盟(26家市属国企参与)、场景创新城市联盟(联合20个城市/城区)和国际联盟三类联盟,以打破区域和行业壁垒,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 [2] 粤港澳大湾区深海场景开发 - 在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大湾区)推行“飞海”模式,将优势要素引入资源丰富但开发能力不足的地区,实现区域间海洋资源互补和产业共同发展 [4] - 系统性整合“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作为公共平台向创新主体开放,为前沿技术提供“首试首用”场景 [4] - 创新发布深海领域“10+10”供需应用场景清单,吸引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并实现深海机器人商业订单突破 [4] 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场景应用 - 广州南沙于2018年率先全域开放测试道路,为车企提供真实路况迭代技术,并于2024年启动L4级自动驾驶商业化试点(驾驶位无安全员) [5] - 2024年上半年向已取得道路测试牌照的自动驾驶物流及环卫装备开放超60个测试路段,推动相关场景从园区测试转向城市级应用 [5] - 开放明珠湾起步区33平方公里的海、陆、空、地下四域空间,吸引企业自带设备、团队和投资参与 [5] 全国场景创新工作进展与趋势 - 自2018年起,以北京、合肥、上海、成都等城市为代表开启场景创新,历经起步探索、供需联动、打造闭环三个阶段 [7] - 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已有65座城市开展场景创新相关工作,较上年增加25座城市 [7] - 场景培育工作正从各地自发行动向自觉建构转变、由零散发展向系统集成转变、由地方探索向国家统一推动转变 [7] 场景资源挖掘的差异化路径 - 产业基础较好的城市可从产业数字化升级和新技术应用中挖掘场景 [8] - 消费活跃的城市可开发促进消费的新场景 [8] - 处于开发建设进程中的新城可作为新技术试验场,城市更新和公共服务数字化是老城区的重要场景来源 [8]
深度融合,场景生态怎样建
经济日报· 2025-11-14 06:20
场景创新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 超大规模市场与不断开放的应用场景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1] - 场景创新强调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系统集成,挖掘单一技术难以实现的深层价值,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3] - 新场景经过供需匹配能释放巨大吸引力,引来投资与消费,成为提升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带来新增长的重要牵引 [3] 合肥市场景创新实践 - 合肥市通过发布机会清单和能力清单,并在“场景发布厅”进行线上线下对接,已开展各类场景对接活动431场,推动落地合作项目1200余个 [2] - 组建国有企业场景创新联盟(26家市属国企参与)、场景创新城市联盟(联合20个城市/城区)和国际联盟,以打破区域和行业壁垒,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 [2] - 目标是营造开放多元、协同共生的场景创新生态 [2] 粤港澳大湾区深海与自动驾驶场景 - 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大湾区)通过“飞海”模式,将南沙的技术、人才、资本优势与粤东粤西的海域资源结合,推动区域海洋资源互补和产业共同发展 [4] - 系统性整合“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作为公共平台开放,提供“首试首用”场景,并发布深海领域“10+10”供需清单,实现深海机器人商业订单突破 [4] - 广州南沙2018年全域开放测试道路,2024年启动L4级自动驾驶商业化试点(驾驶位无安全员),2024年上半年向自动驾驶物流及环卫装备开放超60个测试路段,推动场景从园区测试转向城市级应用 [5] 场景创新的制度与生态建设 - 场景培育需“硬建设”(基础设施、平台)与“软创新”(法规、制度、政策)相结合,需加强部门协同、健全监管、探索尽职免责,并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及要素保障 [6] - 场景因新技术成熟度和产业化阶段存在不确定性,需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 [5] - 要统筹协调区域间场景开放布局,根据地方资源禀赋和改革基础注重特色化、差异化,防止一哄而上和重复建设 [8] 全国城市场景创新进展与挑战 - 自2018年起,以北京、合肥、上海、成都等城市率先开启场景创新,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已有65座城市开展相关工作,较上年增加25座城市 [7] - 场景工作正从各地自发行动向自觉建构、零散发展向系统集成、地方探索向国家推动转变 [7] - 挑战包括部分城市场景体量不足或魄力不够,以及如何释放机会、提供环境让企业想干、敢干、愿意干 [7] - 所有城市均可挖掘丰富场景资源:产业基础好的城市可聚焦产业数字化升级和新技术应用;消费活跃城市可开发促消费新场景;建设中的新城是新技术试验场;老城区可通过城市更新和公共服务数字化带来新技术应用机会 [8]
100%绿电!十五运会开幕式圆满落幕,总导演点赞供电保障
中国能源报· 2025-11-10 10:36
保供电任务执行与成效 - 公司以最高标准圆满完成开幕式特级保供电任务,保障场馆24万米电力线路和3万个灯头实现零停电、零闪动 [1] - 开幕式当天共有37500人在岗值班值守,在广东奥体中心部署485名技术人员对117个关键区域进行值守巡查,并配置2516人的机动应急队伍 [20] - 公司共完成136项保供电配套工程建设,开展6轮次隐患排查并实现隐患清零,从桂琼黔滇四省调配538名技术骨干进行跨省支援 [20][24] 保供电技术创新与应用 - 首创市电+储能双主供模式保障开幕式舞台可靠供电,该创新在国内外大型活动保电领域尚属首创,较传统柴油发电模式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百吨 [7] - 自主研发全国首个基于氢动力系统的具身智能电力巡检机器人班组和全国首台基于固态储氢技术的氢能应急电源车,构建智能巡检矩阵 [8] - 依托电鸿+量子通信技术打造智慧保电系统,实现全场馆负荷、设备、人员全透明监控 [9] 绿色电力供应与碳中和实践 - 公司打造首届碳中和全运会,采取100%绿电办赛,预计十五运会绿电使用量将超过1.88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碳排放约16万吨 [10] - 通过专门设计的源网荷储小型智能微电网实现100%绿电驱动点燃开幕式火炬,这是首次采用绿电点燃体育圣火的历史 [14] - 预计整个赛事期间奥体中心用电量达1500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碳排放1.42万吨,广州赛区场馆将消纳绿电约8565万度,相当于减少碳排放约7.7万吨 [14][17] 区域协同与应急保障机制 - 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电力应急联动机制,与香港、澳门相关机构建立十五运会保供电常态联络机制,已准备16辆粤澳两地车牌电力应急抢修特种车和44名保供电技术专家以备跨境支援 [10] - 一条串联青海、云南、广东等多省的光能绿色电力通道得以构筑,通过绿电绿证交易实现跨区域协同保障 [17] - 公司一次性采购18.8万张具备唯一溯源编码的绿证,确保绿电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链条透明可查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