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口径无缝钢管

搜索文档
华菱钢铁(000932):业绩显著修复,品种结构加速优化
民生证券· 2025-08-20 14:19
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4][6]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H1营收630.92亿元(同比-16.93%),归母净利润17.48亿元(同比+31.31%),扣非归母净亏损15.22亿元(同比+30.85%) [1] - 2025Q2营收328.63亿元(环比+8.71%,同比-15.52%),归母净利润11.86亿元(环比+111.05%,同比+26.22%) [1] - 2025H1毛利率10.28%(同比+2.91pct),Q2毛利率10.96%(环比+1.41pct,同比+2.48pct) [2] - 钢材总销量1110万吨(同比-12.5%),镀层板销量逆势增长23万吨 [2] 业务结构优化 - 重点品种钢销量占比68.5%(同比+3.9pct),开发75个新产品,6个产品实现"国内首发"或"替代进口" [3] - 取向硅钢基料销量47.5万吨(同比+38%),市场占有率突破60% [3] - 阳春新钢铁投资4.7亿元升级工业线材产能,建设期12个月 [3] 产能与成本控制 - 华菱湘钢高三线改造、涟钢冷轧硅钢二期(10万吨取向硅钢+20万吨无取向硅钢)、衡钢559机组项目持续推进 [3] - 工序成本优化推动32%指标进入行业先进行列,采购成本降低2.5亿元 [4] - 自发电量49.22亿kW·h(同比+3.4%) [4] 盈利预测 - 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34.65/39.93/44.34亿元,对应PE 11x/10x/9x [4] - 2025E毛利率9.82%(同比+2.98pct),净利润率2.62%(同比+1.21pct) [9] - 2025年每股收益0.50元,每股净资产8.16元 [9]
华菱钢铁(000932) - 2025年4月30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二)
2025-05-07 19:00
2025年一季度生产经营情况 - 行业亏损面30%,同比减亏18个百分点,公司营收1164亿元、利润总额12.02亿元、归母净利润5.62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4%、环比增长150% [3] - 高端化推进,华菱湘钢掌握铜钢轧制复合技术,高温熔盐储罐用钢应用;华菱涟钢无取向硅钢项目进展顺利,开发0.15毫米产品,高磁感取向硅钢项目入选攻关项目,二期试生产;华菱衡钢供货超万米科探井;VAMA发布多零件集成解决方案 [3] - 智能化转型,推进5G等技术与生产经营融合,如华菱涟钢机器狗用于安全巡检 [3] - 绿色化转型,阳春新钢完成超低排放评估公示,VAMA完成环评创A;华菱涟钢下线超55%废钢比冷轧镀锌板,减排超34% [3][4] - 服务化转型,积累品牌认可度,未来推广“华菱钢铁”品牌 [4] - 降本增效,子公司高炉检修后指标改善;调整采购渠道和配煤结构,降本;加强三费管理,期间费用下降,财务费用0.28亿元,同比降54% [4] 市场形势与展望 - 海外贸易摩擦使国际局势和宏观经济难预计,给钢铁企业带来不确定性,但库存处于低位,下游和贸易商情绪稳定,对二季度和后续谨慎乐观 [5] 未来规划 - 保持战略定力,完善“精益生产、销研产一体化、营销服务”体系,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巩固细分领域竞争优势,建设世界一流钢铁企业 [5] 投资者问答 汽车用钢 - 包括VAMA高端汽车板、华菱涟钢汽车用钢和华菱湘钢特钢线棒材,借助技术实力和新能源汽车发展,VAMA建立差异化优势,涟钢和湘钢推动销量增长,未来加大投入,推进汽车板三期项目 [6][7] 硅钢产品 - 定位于中高牌号,一期一步20万吨无取向硅钢达产满产,已供货;4月10万吨取向硅钢投产,8月第二个20万吨无取向硅钢将投产,年末形成40万吨无取向和10万吨取向硅钢产能;2025年提升无取向硅钢等级,开发新产品,推进取向硅钢认证 [8] 高速线材与特大口径无缝钢管 - 高速线材项目去年投产,预计今年达60万吨满产,用于高附加值领域;特大口径无缝钢管满足石油套管等高端用钢需求,提升竞争力 [9] 铁水成本 - 去年影响已消除,今年一季度随着高炉检修完成,铁水成本逐月改善 [10][11] 海外贸易政策 - 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8.13%,出口168万吨品种钢,政策变化影响有限,将关注政策,调整策略,拓展渠道 [11] 盈利能力 - 坚持差异化发展,在细分领域建立优势,2017年以来盈利能力较好;2023年以来加大投入升级品种结构,相关投入需时间见效,相信未来保持靠前盈利水平 [11][12] 所得税费用 - 2025年一季度因利润提升和汇算清缴,所得税费用增加,下属钢厂享受15%优惠税率 [13] 市值管理 - 2025年拟2 - 4亿元回购股份,2024年度现金分红比例34%,合计比例达44% - 54%;未来优化考核机制,做好经营管理,提升市值管理水平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