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用钢
icon
搜索文档
锻造重器脊梁 中信特钢“八最”矩阵炼出全球第一
上海证券报· 2025-11-12 03:13
公司行业地位与规模 - 公司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特钢企业,每年生产约2000万吨特殊钢材 [5] - 产品范围广泛,从直径0.04毫米的精密钢丝到世界首创1320毫米的连铸圆坯 [5] - 产品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复兴号高铁、C919国产大飞机等国家重大项目提供关键核心材料支撑 [5] 定制化研发与生产能力 - 为深中通道主缆钢丝用钢满足强度2060MPa以上、延伸率不低于7%等苛刻要求,展现了定制化能力 [6] - 针对海洋环境腐蚀难题,创新采用超低氧冶炼等组合工艺,通过上百次试验优化成分配比 [7] - 定制化能力源自覆盖全品类的产品矩阵与全场景应用布局,形成六大业务板块 [8] 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 - 过去五年年均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稳定在3%以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8] - 累计获得1851项授权专利,其中50项为国际专利 [8] - 技术成果转化为八最产品矩阵,例如气门弹簧钢疲劳寿命达1亿次以上 [8] 绿色制造与低碳转型 - 绿色转型采用双轮驱动模式:自身降碳和通过产品创新助力下游减排 [8] - 自身减排方面,已建成157MW光伏和28.8MW风电项目,年减碳超11万吨 [9] - 工艺创新如智能全氧燃烧技术使天然气燃烧效率提升26.8%,氮氧化物排放降80% [9] 数智化转型与效率提升 - 公司旗下兴澄特钢获评全球特钢行业首个灯塔工厂,部署40多个工业4.0技术用例 [9] - 通过AI与工业机理融合技术,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尺寸合格率和机时产量均提升15% [10] - 应用多模态仿真技术实现高炉黑箱透明化,实现高炉精准操控 [10] 财务表现与行业展望 -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812.06亿元,归母净利润43.30亿元,同比增长12.88% [12] - 行业未来将从跟跑向领跑转变,需求从增量转向提质,竞争核心是材料科学深度和绿色低碳高度 [12] - 公司在新能源、高端装备、能源保障等领域进行前瞻性技术研发和布局 [12]
安阳钢铁拟8.37亿甩“亏损包袱” 经营现金流已转正净流入10.82亿
长江商报· 2025-11-11 07:48
资产出售交易概述 - 公司拟以现金方式向控股股东安钢集团出售永通公司78.1372%股权和豫河公司100%股权,股权转让款合计8.37亿元 [1][2] - 交易构成关联交易,已获董事会审议通过,尚需提交股东会批准 [2] - 交易旨在优化资产结构、补充运营资金,不会影响公司主营业务正常开展 [3] 标的公司财务状况 - 两家标的公司近年持续亏损,2024年永通公司净利润-1.1亿元,豫河公司净利润-3171.89万元 [2] - 2025年上半年,两家公司亏损持续,永通公司净利润-2062.40万元,豫河公司净利润-1998.86万元 [2] - 交易完成后,公司将不再持有两家子公司股权,但将继续履行对永通公司1.10亿元融资租赁的担保义务,安钢集团将提供反担保 [2] 2025年前三季度经营业绩 - 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扭亏为盈,归母净利润为0.58亿元,而2024年同期为-21.76亿元 [6] - 营业收入为232.9亿元,同比减少3.64% [6] - 经营活动现金流大幅改善,净流入10.82亿元,而2024年同期为净流出18亿元 [1][6] 成本控制与运营优化 - 公司通过降本增效举措,推动营业成本同比下降21.19%至142.07亿元,有效对冲产品价格下行压力 [4] - 在物流、采购、能源等多端发力,例如构建“铁路干线直发+公铁联运”模式优化运输结构 [4] - 2025年前三季度主要产品板带材销售价格为3195.24元/吨,低于2024年同期的3560.54元/吨 [4] 研发投入与产品转型 - 公司持续投入研发,2025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为8.8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8.31亿元有所提升 [5]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新产品43个,产量超9万吨,重点突破汽车用钢、硅钢、核电用钢等13个高端品种 [4] - 特钢转型为盈利注入新动能 [4]
产业培育新突破 湖南娄底全力打造中部地区“材料谷”
中国新闻网· 2025-11-05 17:08
产业基础与全球地位 - 娄底市已成为全球第一大锑品生产基地 [1] - 形成中国重要的高强钢、汽车板、电工钢、液压油缸、压路机、紧固件生产基地 [1] - 钢铁新材产业链集聚企业111家,年营收达1285.52亿元 [2] 产业结构升级与产能 - 主导产品从粗钢、螺纹钢向硅钢、汽车用钢、高强钢等"三钢"方向延伸 [2] - 实现年产450万吨硅钢基板、200万吨汽车用钢、100万吨高强钢产能 [2] - 特种钢产量占比突破70.5% [2] - 硅钢产能占全国16%,为中部第一、湖南唯一、全国第四的硅钢生产城市 [2] 重大项目与产业链延伸 - 建设涟钢冷轧硅钢、三一百亿油缸、VAMA一期及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 [2] - 推动硅钢产业从无到有 [2] - 立足"三钢"引育"三电一钛"产业,累计签约"三电"项目140个、钛材料项目21个 [4] - 湖南宏旺、爱派尔智能制造、浙湘新材等一大批产业项目建成投产 [4] 经济总量与发展质量 - "十四五"期间经济总量迈上2000亿元新台阶 [4] -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高于全省同期平均水平 [4] - 人均GDP由2020年的4.3万元提高至2024年的5.7万元 [4]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升0.98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居湖南省第2位 [4]
广西钢铁产业2024年产值3599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10-13 08:47
广西工业整体发展态势 - 广西正处于成型起势的关键阶段 逐渐发展为中国面向东盟的产业枢纽 [1] - 2021年至2024年 广西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8% [1] - 2024年1月至8月 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 增速排中国第九位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2% 规上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0.9% [1] - 广西已打造汽车 机械 电子信息等十大千亿元产业 [1] 材料工业发展现状 - 广西以钢铁 有色金属 石化化工等为主的材料工业产值已突破万亿元 [1] - 广西有色金属产业2024年产值3937亿元 精炼铜 氧化铝产量均排中国第三 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中国第五 形成铝 铜 锡 锑四大优势品种 铟 锗 镓等关键金属占中国行业主导地位 [1] - 广西钢铁产业2024年产值3599亿元 不锈钢产量跃居中国第二 发展了汽车用钢 新能源用钢 船舶及海洋用钢等高端钢铁新材料 [3] - 广西石化化工产业2024年产值2357亿元 延伸了现代煤化工 轻烃裂解 盐化工 石油化工四大产业链 [3] 未来发展规划与产业协作 - 广西正以打造河池南丹关键金属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为突破口 推动有色金属 关键金属产业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 规模化 园区化发展 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2] - 国家推动东部地区对口广西推进产业协作 实施税收优惠和要素保障政策 支持在钦州市发展高端化工新材料 在防城港市发展高端金属新材料产业 打造中国面向东盟的新材料制造基地 [3] - 广西将高质量编制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十五五规划 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建设中国面向东盟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3]
广西工业跑出“加速度” 打造中国面向东盟产业枢纽
中国新闻网· 2025-10-12 22:06
广西工业整体发展态势 - 2021年至2024年,广西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8% [1] - 2024年1月至8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增速排全国第九位,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2% [1] - 2024年1月至8月,规上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0.9% [1] - 广西已打造汽车、机械、电子信息等十大千亿元产业 [1] 材料工业发展现状 - 以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等为主的材料工业产值已突破万亿元 [1] - 有色金属产业2024年产值3937亿元,精炼铜、氧化铝产量均排全国第三,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全国第五 [1] - 形成铝、铜、锡、锑四大优势品种,铟、锗、镓等关键金属占全国行业主导地位 [1] - 钢铁产业2024年产值3599亿元,不锈钢产量跃居全国第二,发展了汽车用钢、新能源用钢、船舶及海洋用钢等高端钢铁新材料 [2] - 石化化工产业2024年产值2357亿元,延伸了现代煤化工、轻烃裂解、盐化工、石油化工四大产业链 [2] 未来发展方向与政策支持 - 以打造河池南丹关键金属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为突破口,推动有色金属、关键金属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规模化、园区化发展 [2] - 国家推动东部地区对口广西推进产业协作,实施税收优惠和要素保障政策 [2] - 支持在钦州市发展高端化工新材料,在防城港市发展高端金属新材料产业,打造中国面向东盟的新材料制造基地 [2] - 未来将高质量编制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十五五”规划,建设中国面向东盟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2]
2025首钢汽车用钢暨绿色低碳技术论坛成功举办
证券日报网· 2025-09-05 21:45
公司荣誉与认证 - 公司荣获汽车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颁发的"五星低碳供应商"称号 成为首批获此殊荣的钢铁材料供应商 [1] - 公司首次正式向外界展示"SOGREECO"系列绿色低碳商标 发布行业首个《绿色低碳冷轧和热镀钢板及钢带》系列企标及低碳汽车板产品价格体系 [1] 产品与技术突破 - 冷轧汽车板年供货量突破440万吨 实现产品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域"领跑" [2] - 国内首发汽车用钢产品10项 形成高强外板/高耐腐蚀镀层钢/轻量化超高强钢/热成形钢等技术优势系列化产品 [2] - 创新EVI合作模式 形成15种车身及底盘用钢整体解决方案 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汽车用钢整车用材解决方案服务商之一 [2] 行业活动与影响力 - 2025首钢汽车用钢暨绿色低碳技术论坛吸引400余名行业专家/合作伙伴参与 聚焦汽车用钢创新技术与绿色低碳实践 [1] - 通过模型/视频/实物样品全方位展示绿色制造/轻量化/智能化等领域最新突破 体现汽车用钢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综合实力 [2] 客户关系与行业地位 - 获得合资/自主/新能源等产业链头部车企信赖与认可 [2] - 全面展现"绿色/创新/合作/共赢"发展路径 推动汽车与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及技术发展趋势 [2]
安阳钢铁:2025年上半年扭亏为盈
中证网· 2025-08-28 19:53
核心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55.15亿元 归母净利润3805.83万元 扣非净利润1869.08万元 同比扭亏为盈 [1]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28亿元 上年同期为-1.80亿元 现金流状况显著改善 [1] - 总资产460.62亿元 同比增长9.26%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27.03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2.10% [1] 降本增效措施 - 构建多元物流运输模式 通过铁路干线直发与公铁联运降低物流成本 [2] - 开拓高性价比资源采购渠道 采购降本成效显著 [2] - 工序降本与系统节能使吨钢综合能耗持续优化 自发电比例提升 [2] - 开展购坯轧材与节铁增钢 优化废钢添加流程 提升钢后创效能力 [2] 特钢转型进展 - 成功开发汽车用钢 工具钢 硅钢 核电用钢四大类13个品种 上半年研发新产品43个 产量超9万吨 [3] - 电磁新材料二期一步项目预计2025年9月投产 将打造高磁感硅钢全产业链条 [3] - 周口基地全球首条5600mm+5500mm双超宽机架全线贯通 实现最宽最厚最薄系列板材全覆盖生产 [3] 绿色与智能化建设 - 建立精细化碳成本管理体系 三大工序能耗逐步改善 [3] - 周口基地焦化超低排放改造完成公示 获清洁生产环境友好企业称号 [3] - 能源管控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升级 智慧高炉系统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通过5G全连接工厂认证 [3] 战略发展方向 - 以先进钢铁材料高地为发展方向 深耕特钢细分市场 [4] - 持续推进降本增效 绿色升级与智能化转型 [4] - 凭借扎实经营基础与清晰战略布局 在行业调整期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4]
纪念唐山大地震49周年:废墟上绽放的沪唐情与涅槃重生的新唐山
新浪财经· 2025-07-28 08:27
唐山港发展 - 2024年唐山港年吞吐量达8.6亿吨,稳居世界第二[1] - 唐山港拥有235条内外贸航线,通达全球200个港口,成为北方能源、原材料中转枢纽[19] - 京唐港区1992年投入运营后,唐山实现从"有海无港"到"港通天下"的转型[19] 唐山经济与产业升级 - 2024年唐山市GDP达10003.9亿元,增速5.6%,成为全国第27个万亿GDP城市[17] - 钢铁产业从低端螺纹钢升级至汽车用钢、家电用钢等高端领域,首钢智新公司电工钢产品覆盖全球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17] - 首钢智新公司电工钢国内市占率达33%(每3辆新能源汽车有1辆使用其产品)[17] 唐山交通建设 - 高速公路总里程839公里,密度6.23公里/百平方公里,居河北省前列[19] - 三女河机场开通12条航线,覆盖12个城市及东北、西北地区[19] 唐山旅游业 - 2024年接待游客超1亿人次,旅游总花费突破千亿元[19] - 唐山宴、河头老街、南湖等景区成为热门打卡地[19] 唐山历史与精神 -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地震,造成24万余人遇难[3] - 上海派出三批医疗队支援唐山,建立抗震医院并开展救援工作[8][11] - 唐山在废墟上重建,形成"抗震精神"与"特别能战斗"精神[21]
山西省运城市持续推动“合汽生材”新兴产业地标成形成势
新浪财经· 2025-07-26 10:11
核心观点 - 运城市通过"合汽生材"战略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2][4] - "合汽生材"战略包含四大方向:工业信息化融合、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大健康、高端新材料研发制造 [2] - 该战略实施4年来成效显著,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24.6%,其中"合汽生材"占比达73.8% [6][8] 产业战略实施 - 成立专项产业基金,推出税务服务12项举措,"运才兴运"计划引进高端人才 [3] - 2024年1-5月签约项目226个总投资1082.2亿元,其中战新产业占比72.7%,"合汽生材"特色项目占比45.6% [8] - 打造6家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实施20多个智能制造项目包括山西建龙、亚新科等 [5] 四大产业板块发展 工业信息化融合("合") - 河津正帆科技实现全流程无人化生产,山西建龙建成5G专网实时监测的智能车间 [1][5] - 全市"两化"融合贯标认定企业209家(全省第二),建立企业首席数据官制度 [5][6] 智能网联汽车("汽") - 东睦磁电为比亚迪充电桩和华为5G基站供应软磁材料 [2] - 形成以亚新科、华恩实业、蓝科途等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6] 生物医药("生") - 亚宝药业跻身中国创新力医药企业20强,建立国际化研发团队 [6][7] - 依托亚宝、朗致等龙头发展专利仿制药和新药创制,建设晋南新特药基地 [7] 高端材料("材") - 山西建龙汽车用钢等13家企业14种产品入选山西省新材料精品清单 [6] - 蓝科途生产5微米锂电池隔膜,北铜新材料研发6微米"手撕铜"箔(国内技术空白) [1][2][7] - 新材料产业占全市战新产业25%,形成特种钢、有色金属等多元体系 [7] 产业集群成效 - 永济市入选2024国家级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县 [6] - 宏达集团实现0.8毫米超薄钢板生产,亚宝软膏剂生产线达600片/分钟 [5][7] - 带动数字经济、新能源等关联产业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 [8]
国泰海通|策略:“反内卷”的国际经验
核心观点 - "反内卷"政策加码推动行业格局重塑,2024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宏观政策对"内卷式"竞争关注度持续提升,2025年7月中央财经委会议进一步细化整治内涵为"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和"提升产品品质" [4][9][10] - "内卷式"竞争指经济主体为争夺有限市场投入大量资源却未带来整体收益增长的恶性竞争,表现为低价竞争、同质化竞争和宣传营销"逐底竞争",导致企业"增收不增利"困境 [4][13] - 反内卷本质是通过制度重构与激励机制重塑推动经济从低效无序扩张转向可持续高质量增长,核心逻辑包括强化监管机制纠偏资源错配和重塑企业增长动能转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 [4][15] 中国内卷成因分析 -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政策同质化与产业培育扶持政策降低市场进入壁垒是关键原因,导致行业同质化竞争蔓延 [16] - 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使中国本土企业集中在低端环节加剧内卷,发达国家垄断核心原材料定价权迫使企业依赖低成本竞争 [17] - 新兴行业过度投资导致供需结构性矛盾,如光伏、锂电池等行业技术趋同后出现价格战 [18] - 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导致消费需求不足,2025Q1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降至74.1%接近2015年水平 [14][19] 国际反内卷经验 美国模式 - 供给侧通过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钢铁行业CR4从2000年35%提升至2024年78%,形成寡头竞争格局 [23] - 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破解内卷,1994年NAFTA生效加速产能外移缓解高成本问题 [25] - 需求侧实施"内外双驱"策略,2008年通过《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提供2370亿美元个人税收减免,1947年"马歇尔计划"输出130亿美元商品化解过剩产能 [27][31] 日本模式 - "抱团出海"形成产业链集群,2024年国际净投资头寸达533万亿日元占GDP87.5%,较1996年增长4倍 [33] - 行业大规模合并重构产业格局,钢铁业形成日本制铁和JFE双寡头占国内产量80%,汽车业CR5达81% [37][42] - 企业主动转型摆脱同质化竞争,如三井E&S退出造船业务专注船用发动机和新能源产品 [44] 欧洲模式 - 制度约束设定竞争边界,2017年对谷歌开出24.2亿欧元反垄断罚单形成市场威慑 [46][48] - 碳中和政策提高行业标准,《碳边境调节机制》对进口钢征收碳关税倒逼企业转向低碳技术 [50] - 社会文化转向"慢消费",2025年北欧80%消费者购物考虑可持续性因素,瑞典38%消费者参与二手交易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