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彩陶
icon
搜索文档
伟大文明向新而行(现场评论)
人民日报· 2025-10-09 06:11
正是不断创新、持续进化,涵养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气质,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 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 换个角度看,伟大的文明也是向新而行的。马家窑文化中的彩陶引人注目。有研究者提出,马家窑文化 彩陶存在商品化生产,重视商业的发展。换言之,寺洼遗址折射出,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马家窑社会 形态在不断演进。与时俱进的中华文明,从造出世界上最早煮食物用的陶容器(釜)到驯化水稻、黍、 粟,从中医药造福人类到"四大发明"影响世界……正是不断创新、持续进化,涵养了"苟日新、日日 新、又日新"的精神气质,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 当然,兼收并蓄也是伟大文明的重要特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离不开与各文明的交流互鉴。马家 窑文化处于东西方交流的前沿地带,其彩陶影响甚广。考古界曾因中国、罗马尼亚等国彩陶在风格、纹 饰上的高度相似,认为在"丝绸之路"之前,有一条以彩陶为代表的文明交流之路。中华文明善于吸收外 来,小麦、黄牛、绵羊和冶金术等原产于西亚,传入中国后成了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开放包 容的气度,让中华文明辉光日新、长盛不衰。由此可见,多元融合的文明,生生不息。 站在寺洼遗址,远望洮河东 ...
西辽河考古揭示中华文明早期起源
人民日报· 2025-09-27 07:31
中华文明起源的时空框架 - 中华大地拥有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 [1]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将距今5800—5200年界定为中华文明形成的起始阶段 [4] - 西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 其文明形成呈"满天星斗""重瓣花朵式向心结构" [1] 西辽河流域的史前考古文化序列 - 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自早到晚包括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 [1] - 兴隆洼文化以原始农业、用玉习俗、猪首龙形态三方面文化因素确立主导地位 其兴隆洼遗址清理房址180余座 被誉为"华夏第一村" [1] - 青铜时代主要为夏家店下层文化(公元前2000—前1500年)和夏家店上层文化(西周至春秋中期) [4] 红山文化的核心特征与地位 - 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300—5000年)进入"红山古国"时代 其彩陶龙纹与仰韶文化玫瑰花图案结合 形成"龙与花"一体装饰 被称为"东亚大陆第一缕文明曙光" [3] - 红山文化具有"唯玉为葬"的特色 玉器是最主要随葬品 体现出严格随葬规制 [3] - 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起始阶段(距今5800—5200年)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址之一 [4] 重要考古遗址的发现与意义 - 牛河梁遗址发现"女神庙" 出土与真人大小相近或数倍的泥塑女性群像 以及猪龙等大型泥塑和陶质祭器 [2] - 牛河梁遗址群发现积石冢 冢内有中心大墓 周围有次中心大墓、边缘墓环绕 显示主从关系 四周摆放无底红色筒形祭祀器 [2] - 夏家店下层文化大甸子遗址贵族墓葬出土陶鬶、陶爵 与二里头遗址同类器类似 表明其"方国"与夏王朝有密切礼仪往来 [4] 区域文明互动与影响 - 红山文化中期遗存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发生碰撞 文化因素相结合 [3] - 夏家店上层文化的族属与中原燕、齐两国交往密切 其出土青铜礼器组合受到中原礼制强烈影响 [4] - 夏家店下层文化在老哈河沿岸形成密集石城址群 呈现"城邦林立"态势 [4]
冀蒙辽发布西辽河文化重要考古发现
新华网· 2025-09-23 01:56
"郑家沟1号积石冢的考古发现表明,张家口地区可能是红山文化晚期区域中心。"张文瑞说,这里出土 的蚌饰、珍珠饰件和彩陶等遗存,为研究红山文化晚期迁徙路径、埋葬制度、祭祀习俗等提供关键材 料。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金松介绍,2021年以来,内蒙古在西辽河流域开展一系列考古调查 与发掘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记者贺书琛、吴文诩)22日,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西辽河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 及其现代意义"专业沙龙上,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分别发布"十四五"期间西 辽河流域系列考古成果,涵盖聚落形态、祭祀体系、生业方式等,为研究西辽河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提 供新依据。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介绍,近年来河北在西辽河流域共发现300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70 余处商周时期遗址。 在平泉东山头遗址考古发掘中,考古队员首次在红山文化墓葬中发现墓内玉器与陶塑人像的组合,反映 出红山文化葬制的复杂性及其演变动向,该遗址的其他发现揭示红山文化晚期墓葬的布局、等级和出土 器物的差异性,说明红山文化晚期社会阶层出现分化。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宝玉介绍,近年来辽宁在朝阳、阜新地 ...
万年中华,上山启明:访上山遗址
经济观察报· 2025-09-17 20:01
文章核心观点 - 上山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11000至8500年,其考古发现颠覆了传统认知,证明长江下游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 [1][6][12] - 上山文化已明确两个世界第一:稻作农业世界第一和彩陶世界第一,同时是中国农耕村落文化的源头,实证了钱塘江流域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 [12][16] - 上山文化的发现将杭州湾地区的文化史向前推进了数千年,在中华史前文化中具有“启明星”的地位,并显示出向跨湖桥文化发展的清晰源流关系 [4][12][16] 上山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 上山遗址位于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2000年因平整土地出土陶片而被发现,属于抢救性发掘,2001年进行第一次发掘 [2][3] - 2001年发掘发现由三排柱洞构成的完整建筑基础、大口盆残器、大量夹炭红衣陶片、石磨盘、石磨棒、石球等遗物,并在陶片中发现世界最早的人工驯化早期栽培稻证据 [4] - 2004至2006年第二次大规模发掘揭露出多座房址,确认先民已形成定居村落,碳14测年显示遗址下层年代可早到距今11000年 [5] - 遗址于2006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被列入“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16年以遗址为核心的“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开放 [6] 上山文化的重要考古发现 - 发现居址、墓葬、环壕等遗迹,出土遗物包括陶器以及大量石球、石磨盘等石器 [7] - 在早期地层中发现掺杂炭化稻壳的红烧土残块和少量炭化稻米遗存,其中一粒完整炭化稻米长3.732毫米、宽1.667毫米、厚1.723毫米,长宽比2.239,属于驯化初级阶段的原始栽培稻 [8] - 发现长方形房址,长14米、宽6米,根据三排柱洞配置推测为干栏式建筑,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同类建筑 [8] - 发现两种不同用途的窖穴,分别用于存放食物和大量完整陶器,表明已有剩余产品或存在早期祭祀仪式 [9] - 环壕被认为是东亚地区最早环壕,表明居民已具备土地占有意识和家园意识 [11] 上山文化的稻作农业证据 - 遗址保存了丰富的水稻遗存,表明先民已认识稻的食物属性并初步掌握耕种技术,耕种程序包括用石斧等清除杂草、在沼泽湿地播撒稻种、用镰形器割取稻穗、用石磨盘和石磨棒脱壳 [8] - 在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发现距今约9300至8000年的水稻田,确证上山文化稻作遗存早于其他地区1000多年 [12] - 陶器胎土中普遍羼有稻壳、稻叶等残余物,以减轻陶器重量并增加韧性防止开裂,反映先民高度智慧 [14] 上山文化的其他重要成就 - 可能已掌握酿酒技术,陶壶中发现低温发酵产生的糊化淀粉,可能是中国最早酒器,桥头遗址20件陶器中有8件曾用于储存酒或发酵饮料 [13] - 发现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彩陶,分为红彩和乳白彩两种,纹饰包括太阳纹、短线组合纹等,可能具有装饰和礼仪性质 [15] - 遗址普遍发现环壕,桥头遗址环壕深度超过2米、宽度近10米,采用“环壕—中心台地”模式,中心台地边长40米,可能有祭祀功能 [16] - 在钱塘江上游地区已发现上山文化遗址20多处,是起步最早、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 [12]
管窥红山(上新了)
人民日报· 2025-07-26 06:02
展览概述 - 上海博物馆举办"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展",以玉龙为主线展示红山文化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 [1] - 展览搭建红山文化形成(龙兴辽河)、发展(龙行红山)和影响(龙衍九州)的完整图景 [1] - 汇集辽宁、内蒙古、河北三省区的考古新发现 [1] 红山文化时空范围 - 红山文化形成于距今6500年前后,延续至距今4800年前后 [1] - 遗址分布在辽宁省西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和河北省北部,范围近30万平方公里 [1] 文化特征 - 平底筒形罐是红山文化最典型陶器,玉器发展和彩陶出现显示创新活力 [1] - 玉器种类数量不断丰富,发展成更具社会功能的礼器 [1] - 彩陶是红山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的物质载体 [1] 社会制度 - 以祭祀礼仪活动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是古国文明形成的制度基础 [2] - 牛河梁遗址是等级规模最高的祭祀礼仪活动中心 [2] - 高等级成员在使用玉器的质地、大小等方面存在差异,显示等级秩序 [2] - 牛河梁、胡头沟、元宝山遗址共同勾勒出半径约150公里的统一社会样貌 [2] 文化演变 - 距今5000年前后牛河梁遗址祭祀中心繁荣不再 [3] - 河北宣化郑家沟遗址发现证实红山文化末期向南发展的一支 [3] - 郑家沟遗址发现完善了红山文化末期汇入中原的发展脉络 [3] 玉器特征 - 玉龙是红山文化造型复杂、分布广泛且规范的文化符号 [3] - 玉龙属于复合型仿生类玉器,是复杂玉礼制的集中体现 [3] - 玉龙并非红山文化中等级最高的玉器 [3] 研究意义 - 红山文化考古发现为探讨中华文明起源提供重要线索 [3] - 展览为从文明视角重新理解红山文化提供可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