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玫瑰茶
icon
搜索文档
新疆沙海披“绿”焕“新”
新华社· 2025-06-24 20:27
防沙治沙与生态修复 - 沙雅县荒漠占县域面积超八成 当地培育梭梭等5种灌木植物并研发肉苁蓉生态栽培 每亩地年产量约300公斤 带动1000多人就业[1] - 沙雅县2016至2024年累计生态输水6.89亿立方米 灌溉胡杨林超300万亩 2024年计划争取生态水0.71亿立方米 灌溉20万亩[1] - 阿拉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精准调控水肥和智能化管理 将胡杨育苗周期从2-3年缩短至1年 已培育30万株胡杨苗[2] - 塔里木大学团队收集胡杨种质资源4000余份 筛选665份核心种质 攻克胡杨保存技术难题 正利用基因编辑培育抗逆性更强的新种质[2] 科技赋能与产业融合 - 和田地区民丰县采用"十亩一品"模式种植丹参等22种中药材及高粱等10余种经济作物 实现防沙治沙与经济效益结合[3] - 新疆肉苁蓉鲜品价格每公斤约10元 提取物价格超千元/公斤 于田县玫瑰花种植面积增至8万亩 深加工产品市场表现良好[3] 生态建设成效 - 阿克苏地区通过梭梭 白刺等植物固沙 林下肉苁蓉长势良好 形成有效防风固沙体系[1] - 新疆已构建绿色网格防风固沙系统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4]
国网张掖供电公司:护航千亩玫瑰绽放“浪漫经济”
中国能源网· 2025-06-24 17:18
产业规模与布局 - 老军乡玫瑰之约农旅发展示范基地占地面积5600亩,集玫瑰种植、加工、销售、文化展示于一体[3] - 基地种植'龙玫一号'1260亩,已完成投资1000多万元[3] - 新建占地15亩的玫瑰加工厂1处,建设生产加工厂房、恒温库、冷库等配套设施[5] 产品与产能 - 主要产品包括玫瑰纯露、玫瑰酱、玫瑰茶等系列产品,销往山东、安徽等地[3] - 每年可生产各类玫瑰花产品500多吨,年均总销售额100万元[6] - 玫瑰平均每日采摘约1000多斤,需在冷库恒温处理冷藏24小时[3] 产业链发展 - 实现从种植、提取、深加工到销售服务的全产业链规模化发展[6] - 自动化生产线完成去杂、色选、消毒、加工等程序,生产效率更高[6] - 开发玫瑰花海旅游等农旅融合新业态[5] 经济效益 - 直接带动附近农户就业200余人,间接带动就业400余人[6] - 合作种植农户100余户,每亩土地实现增收3500元左右[6] - 将原本贫瘠干旱的土地转变为"芳香"经济带[6] 基础设施支持 - 国网张掖供电公司架设200千伏安变压器1台,10千伏绝缘线路0.4公里,0.4千伏绝缘线路1.2公里[5] - 电力改造保障了灌溉、采摘、烘干、精油加工等环节的稳定供电[6] - 提供特色产业专项服务,探索电力服务新模式[7]
沙漠变花海 长出玫瑰“长”出新业态 生态环境改善带给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央视网· 2025-06-06 09:54
三北工程建设进展 - 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启动两年间已完成各类建设任务超一亿亩 [1] - 新疆于田县通过生物治沙将沙漠改良为花海,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1][6] 沙漠玫瑰产业发展 - 于田县种植沙漠玫瑰8万余亩,年产量11397吨,年产值突破2亿元 [6] - 万方村直接在沙地种植玫瑰4000亩,每亩收益3000元以上 [8] - 当地形成玫瑰全产业链,开发玫瑰酱、茶、面膜、精油等十余种深加工产品 [6] - 玫瑰产业带动8900户、2.5万群众受益,稳定就业2900余人 [13] 治沙模式创新 - 采用"先造林、后造田"模式,种植梭梭等先锋植物构建生态屏障 [11] - 玫瑰因耐旱、固沙特性被选为生物治沙重要物种 [11] - 阿热勒乡通过生物治沙将5万多亩沙漠变为绿洲 [13] - 于田县已完成生物治沙面积45万多亩,种植红柳、梭梭等生态经济作物 [13] 产业带动效应 - 生态环境改善使沙尘天气从179天降至128天,沙尘暴从24天减至7.5天 [14] - 吸引外来投资者建设玫瑰深加工工厂 [15]和服装厂 [16] - 园区企业从2015年20余家增至8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9家 [17] - 2024年旅游接待人数突破200万人次,同比增长40.43%,旅游收入11.53亿元 [17] 就业与民生改善 - 服装厂解决当地300多人就近就业 [17] - 治沙农民可获得乔木每亩2000元、灌木每亩1500元补助 [11] - 参与治沙农民享有改良土地50年租赁优先权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