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玫瑰酱
icon
搜索文档
苹果+玫瑰 “链”出更多“文旅果”
四川日报· 2025-06-28 06:29
农文旅融合产业链发展 - 小金县通过共享农庄和科普研学等方式延长以苹果、玫瑰为代表的农文旅融合产业链 [2] - 苹果共享农庄发起"我在雪山下有棵苹果树"活动,网友支付399元可认养一棵苹果树,去年认养2000多棵 [3] - 共享模式带动农庄打卡游客增加,促进附近民宿和餐饮发展,村民年收入可达20万元 [3] - 木栏村通过"旅游+公司+农户"模式带动苹果产业收入较2019年增长200% [4] 苹果产业升级 - 共享农庄提供吃、住、行、游、购、娱服务,包括共享厨房、21栋民宿、烧烤房和星空房等设施 [3] - 农庄游客可前往四姑娘山、藏寨碉楼体验户外运动和锅庄舞蹈 [3] - 村民通过土地流转、保底收益、股金分红、劳务收入等多渠道增收 [4] 玫瑰产业链延伸 - 小金县栽培玫瑰10余种共计1.5万亩,建成4200平方米加工车间和20条生产线,开发30多个产品 [6] - 玫瑰产业带动13个乡镇46个村增收,年产值达5000余万元 [6] - 举办玫瑰丰收采摘节吸引200多名国际客商,促进产业合作 [6] 玫瑰旅游价值开发 - 依托110亩玫瑰博览园、935亩"玫瑰谷"和560亩玫瑰花海体验区打造高山玫瑰基地 [6] - 金山玫瑰产业研学基地建成研究中心、产业园、购物中心和餐厅,2022年成为国家3A级景区 [7] - 研学项目累计吸引4000多人次参与,2024年创收15万元 [7] 研学旅游发展规划 - 冒水村建立夹金生态学习基地,研发覆盖学校和家庭的研学项目 [7] - 阿坝州计划建设非遗博物馆、青稞博物馆,盘活四姑娘山等研学基地 [7] - 全州13个县市将各培育2个以上精品研学产品,加快建设"研学之州" [7]
新疆沙海披“绿”焕“新”
新华社· 2025-06-24 20:27
防沙治沙与生态修复 - 沙雅县荒漠占县域面积超八成 当地培育梭梭等5种灌木植物并研发肉苁蓉生态栽培 每亩地年产量约300公斤 带动1000多人就业[1] - 沙雅县2016至2024年累计生态输水6.89亿立方米 灌溉胡杨林超300万亩 2024年计划争取生态水0.71亿立方米 灌溉20万亩[1] - 阿拉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精准调控水肥和智能化管理 将胡杨育苗周期从2-3年缩短至1年 已培育30万株胡杨苗[2] - 塔里木大学团队收集胡杨种质资源4000余份 筛选665份核心种质 攻克胡杨保存技术难题 正利用基因编辑培育抗逆性更强的新种质[2] 科技赋能与产业融合 - 和田地区民丰县采用"十亩一品"模式种植丹参等22种中药材及高粱等10余种经济作物 实现防沙治沙与经济效益结合[3] - 新疆肉苁蓉鲜品价格每公斤约10元 提取物价格超千元/公斤 于田县玫瑰花种植面积增至8万亩 深加工产品市场表现良好[3] 生态建设成效 - 阿克苏地区通过梭梭 白刺等植物固沙 林下肉苁蓉长势良好 形成有效防风固沙体系[1] - 新疆已构建绿色网格防风固沙系统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4]
国网张掖供电公司:护航千亩玫瑰绽放“浪漫经济”
中国能源网· 2025-06-24 17:18
产业规模与布局 - 老军乡玫瑰之约农旅发展示范基地占地面积5600亩,集玫瑰种植、加工、销售、文化展示于一体[3] - 基地种植'龙玫一号'1260亩,已完成投资1000多万元[3] - 新建占地15亩的玫瑰加工厂1处,建设生产加工厂房、恒温库、冷库等配套设施[5] 产品与产能 - 主要产品包括玫瑰纯露、玫瑰酱、玫瑰茶等系列产品,销往山东、安徽等地[3] - 每年可生产各类玫瑰花产品500多吨,年均总销售额100万元[6] - 玫瑰平均每日采摘约1000多斤,需在冷库恒温处理冷藏24小时[3] 产业链发展 - 实现从种植、提取、深加工到销售服务的全产业链规模化发展[6] - 自动化生产线完成去杂、色选、消毒、加工等程序,生产效率更高[6] - 开发玫瑰花海旅游等农旅融合新业态[5] 经济效益 - 直接带动附近农户就业200余人,间接带动就业400余人[6] - 合作种植农户100余户,每亩土地实现增收3500元左右[6] - 将原本贫瘠干旱的土地转变为"芳香"经济带[6] 基础设施支持 - 国网张掖供电公司架设200千伏安变压器1台,10千伏绝缘线路0.4公里,0.4千伏绝缘线路1.2公里[5] - 电力改造保障了灌溉、采摘、烘干、精油加工等环节的稳定供电[6] - 提供特色产业专项服务,探索电力服务新模式[7]
沙漠变花海 长出玫瑰“长”出新业态 生态环境改善带给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央视网· 2025-06-06 09:54
三北工程建设进展 - 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启动两年间已完成各类建设任务超一亿亩 [1] - 新疆于田县通过生物治沙将沙漠改良为花海,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1][6] 沙漠玫瑰产业发展 - 于田县种植沙漠玫瑰8万余亩,年产量11397吨,年产值突破2亿元 [6] - 万方村直接在沙地种植玫瑰4000亩,每亩收益3000元以上 [8] - 当地形成玫瑰全产业链,开发玫瑰酱、茶、面膜、精油等十余种深加工产品 [6] - 玫瑰产业带动8900户、2.5万群众受益,稳定就业2900余人 [13] 治沙模式创新 - 采用"先造林、后造田"模式,种植梭梭等先锋植物构建生态屏障 [11] - 玫瑰因耐旱、固沙特性被选为生物治沙重要物种 [11] - 阿热勒乡通过生物治沙将5万多亩沙漠变为绿洲 [13] - 于田县已完成生物治沙面积45万多亩,种植红柳、梭梭等生态经济作物 [13] 产业带动效应 - 生态环境改善使沙尘天气从179天降至128天,沙尘暴从24天减至7.5天 [14] - 吸引外来投资者建设玫瑰深加工工厂 [15]和服装厂 [16] - 园区企业从2015年20余家增至8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9家 [17] - 2024年旅游接待人数突破200万人次,同比增长40.43%,旅游收入11.53亿元 [17] 就业与民生改善 - 服装厂解决当地300多人就近就业 [17] - 治沙农民可获得乔木每亩2000元、灌木每亩1500元补助 [11] - 参与治沙农民享有改良土地50年租赁优先权 [11]
6天近10万人次“香约”京西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16 04:45
国际月季大会盛况 - 第九届国际月季大会主展场京西月季洲6天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 [2] - 大会闭幕后第十二届中国月季展及花YOUNG生活节延期至5月18日 [2][3] - 京西月季洲包含5个展厅、七大室外展园及亲子活动场 千余种月季持续吸引参观者 [3] 妙峰山玫瑰产业与国际影响 - 妙峰山高山玫瑰园拥有千年种植史 元代通过丝绸之路成为国际代表品种 [4] - 120位国际专家实地考察高山玫瑰园 对玫瑰酱、精油等衍生品高度认可 [4][5] - 玫瑰产业为涧沟村支柱产业 村民作坊生产玫瑰酱、护肤品等商品 [5] 门头沟文旅经济联动发展 - 京西月季洲作为"两园一河"首个项目 5月19日至6月2日免费开放 [6] - 持月季洲门票可享五大景区半价、82家"门头沟小院"6-8折住宿优惠 [6] - 三大商圈推出"花开北京 惠动商圈"促销 打造消费地图刺激文旅消费 [6] 区域绿色发展战略 - 门头沟区创建"门头沟小院""诗画乡村"等品牌 融合文化生态与民俗 [7] - 未来以妙峰山玫瑰小镇、京西月季洲为核心 建设月季特色花园城市示范区 [7] - 探索"以花兴产、以产促治、以治惠民"路径 结合灾后重建推动山区转型 [7]
“露营+”引爆消费热潮
文旅消费新业态 -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通过"露营+音乐节""露营+采摘"等复合业态带动文旅业实现消费收入突破千万元 [1] - "露营+"新业态正掀起度假新热潮,牛家坊玫瑰产业园的粉色木屋露营和家庭聚餐订单爆满 [1] - 古城镇新华桥的"树野"露营地日营业额达2万元左右,"夏拾光"露营地假期前3天帐篷全部满员,上座率较往常翻一番 [2] 特色农业与文旅融合 - 板桥乡将特色农业与露营相结合,打造首批10顶露营帐篷区域,每天从早上9点到晚上12点都是满员状态 [3] - 板桥乡以"黄河食光 寻味板桥鲜果采摘体验行"为主题,吸引游客采摘"瓦大"西红柿跟香瓜,解锁农旅深度体验 [3] - 玫瑰产业园主理人表示,等玫瑰花盛开后可以制作手工玫瑰酱售卖,预计游客会更多 [1] 夜间经济与主题活动 - 牛家坊夜晚化身千人蹦迪现场,美食展区与演艺节目相映成趣 [1] - 新华桥村打造10项主题活动,包括搏击赛、演艺节目、露天电影、篝火晚会等,实现从"逛逛"到"玩整天"的转变 [2] - 板桥乡广场的民谣音乐聚集了更多人气,星空与篝火营造出十足假期氛围 [3] 消费行为变化 - 家庭聚会成为露营地的主要消费方式,游客提前一周预订露营座位 [2] - 游客倾向于白天露营、晚上参加音乐节等夜间活动,形成全天候消费链条 [1][3] - 从朋友圈分享到实际消费,露营场景有效"点燃"游客消费热情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