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管理芯片PMIC
搜索文档
中国产业叙事:晶合集成
新财富· 2025-10-21 16:46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定位 - 公司前身于2015年5月成立,由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与台湾力晶科技合资设立,是安徽省首个12英寸晶圆代工企业,合肥国资委持股近40%,力晶科技持股约20% [4] - 公司战略定位为聚焦12英寸晶圆代工,初期提供150nm至90nm制程,现已延伸至28nm以下,主营面板显示驱动芯片,以此避开与台积电、三星在先进制程的正面竞争 [4] - 公司技术演进迅速:2017年110nm显示驱动芯片量产;2020年完成55nm触控与显示驱动集成芯片开发,次年量产;2022年攻克40nm高压OLED平台技术并于2024年量产;2024年28nm制程通过验证,成为中国大陆第二家突破28nm的晶圆代工厂 [5] - 为降低对单一显示驱动芯片业务的依赖,公司业务范围已扩展至CMOS图像传感器、电源管理芯片、微控制器等多芯片领域,并能自制光刻掩模版,转型为综合性晶圆代工企业 [6][7] 财务表现与增长势头 - 2024年公司全年营收近93亿元,同比增长28%;归母净利润约5.3亿元,同比增长超150%;扣非净利润近4亿元,同比激增超730% [2]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约52亿元,同比增长18%;毛利率达到25.8%;归母净利润约3.3亿元,同比大增78% [7] - 2024年公司营收结构显示,90-55纳米制程营收占比近60%,成为业绩主力;显示驱动芯片占比近70%,CMOS图像传感器占比16%,电源管理芯片占比近10%,呈现多元化趋势 [17] 成功的关键因素与产业协同 - 公司成功得益于合肥完整的产业链生态,其与京东方、维信诺等面板企业地理位置邻近,可实现“上午下线,下午进厂”的极速协同,供应链综合成本降低15%以上 [12] - 合肥通过引入京东方等龙头企业,形成了从玻璃基板、驱动IC到模组的完整显示产业链,为公司提供了下游需求支撑,京东方在合肥拥有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生产基地 [9][13] - 公司作为“地方政府支持+台湾技术团队”产业模式的典范,依托合肥“芯屏汽合”战略,与区域内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及设备材料企业形成全产业链协同 [12][15] 未来增长动力与战略布局 - 公司已布局车规级微控制器、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平台,将与合肥的六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形成联动,推动产业链向汽车电子领域延伸 [16] - 全球显示技术正向OLED、Micro LED演进,京东方总投资超600亿元的8.6代AMOLED生产线将于2026年量产,有望为公司带来高毛利的OLED显示驱动芯片需求 [13] - 公司通过视涯科技的需求提前布局55nm以下逻辑工艺,切入Micro OLED等前沿赛道,持续赋能公司切入高毛利新兴市场,摆脱对传统液晶显示驱动芯片的单一依赖 [16]
中美贸易战下显示驱动芯片市场影响分析
CINNO Research· 2025-04-28 11:51
中美贸易争端升级 - 2025年4月中美贸易争端再度升级,美国对中国新能源电池、智能电网设备等关键商品实施惩罚性关税,部分产品税率高达245%的历史峰值,中国则对美进口商品全面加征125%关税并实施稀土出口管制 [6] - 美国在技术依赖领域(如半导体、医药原料)豁免部分中国商品关税,但两国贸易壁垒已创历史新高,直接导致美国通胀压力激增与中国出口市场多元化加速 [6] - 截至2025年4月27日,美国对中国商品综合税率从54%逐步升至145%,中国同步将美国进口商品关税税率提高至84%并最终升至125% [6][7] 关税政策全景梳理 - 4月2日美国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实施"对等关税",对中国商品加征34%关税,叠加此前20%税率后综合税率升至54% [6] - 4月4日中国宣布自4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并实施稀土出口管制 [6] - 4月8日美国将对中国商品的"对等关税"税率由34%提高至84%,叠加此前税率后累计达104% [6] - 4月9日中国同步将美国进口商品关税税率提高至84%,美国随即宣布将中国商品税率提至125%并豁免75个国家关税90天 [6] - 4月10日白宫澄清对华125%的关税包含此前20%税率,两者叠加后总税率达145% [6] 豁免产品及综合税率 - 美国对中国豁免产品包括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半导体制造设备、智能手机、基站、路由器等无线通信设备,综合税率从20%至70%不等 [7][8] - 晶片/SMT原件/Semiconductor device豁免综合税率为70%,路由器/交换机、伺服器、平板电脑主板等为45%,智能手机为20% [8] - 4月11日美国海关宣布豁免部分中国商品(如智能手机、半导体)的高额关税,涉及出口额约9639亿美元 [10] 光电显示行业影响 - 中国大陆作为全球光电显示制造大国,贸易战首当其冲,驱动芯片作为核心零件受中美半导体竞争因素叠加影响 [10] - 2024年中国大陆面板厂在全球消费电子应用产品市场份额巩固领先地位,TV面板占比达67%,智能手机面板占比72%,IT类面板份额60%,车载显示面板占比51% [15] - 中国大陆在110nm及以上、40-90nm制程领域本土化程度高,供应链安全性相对较好,但28nm及以下高端制程仍依赖海外 [17] 驱动芯片市场分析 - 2020-2024年中国大陆在110nm及以上工艺节点市场份额从9%快速攀升至42%,40-90nm制程份额从11%飙升至56%,28nm及以下仅占5% [13] - 中国大陆TFT-LCD驱动芯片本土化率从2020年10%快速成长到2024年34%,主要贡献来自电视和桌面显示器驱动芯片市场突破 [17][21] - 2024年大陆芯片设计公司在全球桌上显示器LCD驱动芯片市场份额达30%,通锐微、集创北方、奕斯伟和海思排名前四 [21][26] 主要芯片设计公司表现 - 通锐微专注于显示芯片研发设计,2024年全球桌面显示驱动芯片出货量排名大陆第一,电视驱动芯片技术实力得到认可 [26] - 奕斯伟在大尺寸驱动芯片领域领先,2024年全球桌面显示器驱动芯片市场份额排名大陆第三,电视驱动芯片排名第一 [27] - 集创北方是中国显示芯片行业头部企业,2024年全球桌面显示器驱动芯片出货量排名大陆第二,电视驱动芯片市场份额排名第三 [27] - 海思半导体驱动芯片业务占比小,已建立以本土为主的供应链体系,关税战对其影响较小 [27]